卢沟桥事变以后,云南和全国各地一样,涌起了强劲的抗战怒潮,各种抗日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7月末,即成立云南全省各界抗敌后援会;8月间,学生抗敌后援会、妇女抗敌后援会也接着成立。由《云南日报》和《民国日报》有关人士和昆明各刊物的编辑共同发起,于9月间成立了云南文艺工作者抗敌座谈会筹备会并发表了《为“九一八”六周年纪念告同胞书》。这一座谈会于12月得到了批准。在筹备期间,它曾同学生抗敌后援会联合编辑《抗敌》杂志,但直到1938年3月才得以印出。
1937年12月31日,中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总会在汉口成立,第二年3月18日,该协会的云南分会即告诞生,选出陈豫源、王秉心、高竹秋、范启新、沙鸥(沙文良)等为理事。3月27日,在汉口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云南的文艺界深感不能只坐而谈(而且抗敌座谈会被批准以后,“因负责人走散,工作不能展开”,要集中起来座谈大概也困难),必须起而行。乃于5月1日,把云南文艺工作者抗敌座谈会改组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云南分会;又分别于5月12日、8月21日、1939年1月8日召开了三次会员大会,通过“简章”和“工作纲领”,选举理事,研究如何开展工作等。从1939年1月8日起,“文协”云南分会改称“文协”昆明分会,先后由张克诚、冯素陶、楚图南、徐嘉瑞等负责领导工作。1945年10月,随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文协”昆明分会也易名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昆明分会。
在抗战时期,“文协”昆明分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出版刊物。1938年7月13日,分会的机关刊物《文化岗位》面世,1940年2月出版第二卷第二期后停刊。该刊的编辑工作先后由杨季生、杨东明、穆木天、楚图南等担任。《云南日报》曾刊出《在斗争中成长的〈文化岗位〉》一文,说该刊的特点是:把理论和实践配合起来,重视介绍新作者,重视文艺大众化。
1939年10月,出版《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特刊》(《文化岗位》丛刊之一),编辑工作由杨东明、马子华、杨季生负责。
1941年2月,“文协”昆明分会的《西南文艺》创刊,1942年1月出版第二期后停刊。该刊曾发表微音的《云南文艺运动的后顾与前瞻》,巴金的《火》(第五章)、《废园外》和李广田的《大利西南》等。
“文协”分会出版的书刊不多,这是因为印刷困难(1940年10月,马子华甚至托远在缅宁的彭桂萼代为联系印刷单位)和经费支绌(如在1938年内,分会每月只得到省教育厅的补助费40元)的缘故。
(二)文艺普及工作。1938年10月,《文化岗位》刊出“九月文艺竞赛特辑”,由楚图南、彭慧、穆木天评选,推出了新人,“成绩十分美满”。1939年7月25日至8月14日,开办暑期文艺讲习班,以“培养青年文艺作者,研究抗战文艺理论及技术问题”为宗旨,共进行12讲,分别由楚图南、冯素陶、彭慧、施蛰存、朱自清、张天虚、徐嘉瑞、杨东明、穆木天、马子华、曹禺等主讲。其中有三讲的讲稿或讲授大纲(《关于文艺通讯工作》《小说基本教学大纲》《文艺批评讲话》)曾在当时的报刊上发表。这三讲的讲稿或大纲分别发表于《民国日报•驼铃》,时间为7月18日,7月27、28、29日,8月3、4、7、9日。至于分会会员,如张天虚、罗铁鹰、马子华、杨东明、朱自清、常任侠等为推动文艺工作而到各校演讲,次数很多,不能一一列举。1945年3月31日至5月27日,“文协”昆明分会还和银行业同仁福利会合办了一次文艺讲习会。总之,文艺普及工作是分会很重要的工作内容。
(三)纪念活动。由“文协”昆明分会单独组织或和其他单位联合举行的比较重要的纪念活动有:
1939年、1940年、1944年的鲁迅忌日,分会均召集纪念鲁迅的大型或小型集会。
1944年4月16日,举行庆祝老舍创作20周年茶话会。
1945年的活动最多,计有:马雅可夫斯基逝世15周年纪念会(4月21日)、追悼罗曼•罗兰和阿•托尔斯泰集会(4月22日)、第一届“五四”文艺节纪念大会(5月5日)、诗人节晚会(6月14日)、高尔基逝世9周年纪念晚会(6月18 日)、庆祝茅盾50寿辰集会(6月25日)等。
(四)响应“文协”总会的号召,开展筹募援助贫病作家基金活动。1944年7月15日,“文协”总会鉴于作家“或呻吟于病榻,或惨死于异乡”的悲惨事实,在《新华日报》上刊登启事,发起筹集基金活动。“文协”昆明分会响应号召,于9月17 日至12月10日组织募捐。为此,昆明各报刊纷纷发表社论或文章,出版特辑;分会理事长撰文,呼吁社会各界加以重视:“文协”分会通过各种渠道,发动社会的各方力量来募集资金,并亲自举办音乐大会,筹集到约60万元。至12月10日止,云南共募集到援助贫病作家基金4064644万元,占总会所募集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