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暮色看世情习习松风听分明霭霭烟霞遮老眼轻轻叹惜难独醒癸巳秋日素仲并书有的人不愿清醒地面对生活,宁可装睡,那是永远不能把他叫醒的。有的人不愿面对现实,把头埋在沙里做鸵鸟,那是永远无法接受现实的。
发布时间:
2014
-
07
-
25
浏览次数:1246
转载于《文汇报》2014.06.25文/王兆贵古往今来,在我国流传着许多祖传秘方或独门秘籍的故事,有的因传承纠纷还卷起过诡谲的江湖风云,并演绎为情节跌宕的武侠传奇。不过,这里说的秘方则是另一回事。话说宋国有一户以漂洗丝絮为业的人家,善于调制防皴裂的护肤药。有人听说了,就以百金的高价请求收买这个秘方。这户人家聚集起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代以漂洗丝絮为生,所得不过数金;如今凭技术一下子就可换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了吧。那人得了药方,就用它去说服吴王。适逢越国发难,吴王就让他去领兵。冬天里跟越军在水上交战,防皴裂药物派上了用场,大败越军,吴王便赏他一块封地。这是庄子向惠施讲述的一个故事。意在说明,同一件东西,用在不同地方,效用大不相同。如果我们跳出这个故事给定的寓意,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这或许是我国最早的知识产权案例了。尽管那时还没有知识产权这个词汇,但从祖传秘方的传承机制可以看出,我国古人的专利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庄子原文中有“鬻技”一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出卖技艺。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把民间技艺视作无形资产,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交换价值,那个肯出高价购买防皴裂技术的人,无疑是看出了这种技术的价值所在。知识产权这一概念生成较晚,追溯起来,最早也早不过意大利时代。1474年3月19日,威尼斯元老院通过了首部批准和保护专利...
发布时间:
2014
-
07
-
21
浏览次数:1466
《序》《文章将军:吴佩孚》《辛亥以来“孙黄”历史地位的变迁》《“莫将血恨付秋风”——“红色公主”孙维世之死》《陈寅恪:四海无人对夕阳》《胡耀邦和我谈下台前后(1)》《胡耀邦和我谈下台前后(2)》《独行者林希翎》《从思想家到阴谋家——洪秀全的演变》《哈布林如何沦为阶下囚》《叶青:中共历史上最决绝的叛徒》《亮剑》原型王近山中将因小姨妹离婚隐情《蒋介石其人(1)》《蒋介石其人(2)》《破译日军密电的中国“007”》《请葬我于故乡:台老兵回乡受托带57坛骨灰(1)》《请葬我于故乡:台老兵回乡受托带57坛骨灰(2)》《卡廷之痛:七十年的记忆和阴影》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8
浏览次数:1270
——评林肯·佩因著作《海洋与文明》 转载2014年1月6日《参政消息》第12版参考消息网1月6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3日刊文评林肯·佩因所著的《海洋与文明书》。在论述人类与海洋交往的专著中,林肯·佩因开篇写道:“我想改变你们看世界的方式。”文章称,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而佩因出色地实现了。大多数人几乎已经忘记海洋,也极少有人需要思考海洋的历史重要性。在西方,几乎没有人选择走水路出行,除非是乘坐游轮来一次仿真的航海。海洋仅仅是供娱乐的场所:大众可以在海滩休闲,富人可以乘游艇出海。以海洋谋生的人甚至更少。北大西洋曾经繁荣一时的捕鱼业如今也日渐衰落,只能从其他地方招募船员。集装箱革命助力全球化文章指出,50年前,码头曾是西方大城市的中心。成批的货物由起重机或码头工人装卸上岸。如今,一些码头已经被废弃,人们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也许还需要亲临印尼群岛——才能再次感受到海洋以其强大的威力控制着沿海所有人的生命、希望和恐惧。但是,正如佩因在其著作《海洋与文明:世界海洋史》中所指出的,人们仍然依赖海洋,而且这种依赖正在加强。今天,约有90%的世界贸易经由海洋运...
发布时间:
2014
-
01
-
07
浏览次数:1618
转自2013年11月27日 A21版《信报》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与经济学先驱阿当史密斯(Adam Smith)在爱丁堡Panmure House终老,这座旧建筑物近年展开修复工程募捐运动,以Buccleuch公爵十世与爱丁堡商学院Keith Lumsden教授为首;其顾问委员会由20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组成,主席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Orley Ashenfelter,可谓人才济济。我于本月14、15日两天,有幸在该运动的晚宴致辞,现收录并为文两篇,于本栏连载。阿当史密斯出生于苏格兰柯科迪镇(Kirkcaldy),14岁考入格拉斯哥大学,随后亦就读于牛津大学。两校之中他宁取格拉斯哥大学,在他眼中牛津大学的课程设计较古旧,教员亦较疏懒;此因牛津不像格拉斯哥,并不以学生数目来决定教授薪酬。 1751年,他获格拉斯哥大学委任教授一职,但于1763年辞职,转任年轻Buccleuch公爵Henry Scott的私人教师,随后三年与公爵居于法国,并同往瑞士游历。一语道破 利字当头在欧洲期间,他有缘结交法国启蒙运动始祖伏尔泰,以及其他大思想家如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魁奈(Francois Quesnay)、杜尔哥(Anne-Robert-Jacques Turgot)等。1766年,他重返苏格兰柯科迪故乡,随后十年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1778年获委任为海关专员,于爱丁堡Panm...
发布时间:
2014
-
01
-
03
浏览次数:1464
文:彭砺青 图:数据图片 转自2013年11月16日《文汇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饱含讽刺的厌世格言,出自日本颓废文学大师太宰治之口,实在最恰当地反映出这位作家的阴柔和辛辣。太宰治在生活细节里的弃世态度,充分表现在其代表作《人间失格》之中,但读者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太宰治如何厌倦世间的虚伪。文学,大抵就是追求人类语言中指称的“真实”,当作家的笔尖戳破了现实世界的“泡沫”时,我们在作品中看见的“幻灭”便是“真实”。然而,这种真实或许没有理由,就像太宰治在作品中呈现的感受,也同样没法以道德检验。这种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所呈现的就只有作者最尖刻的人生感受和世界观。比如前一阵子出版的散文合集译本《离人》,读上去感觉和半自传式小说《人间失格》差不多,有些作者以强烈个性化的语调而受读者欢迎,太宰治明显就属于这一类,他不会告诉你处世之道,或针砭社会,也不会追随任何唯美主义信条,他就是他,他身上的颓废也彷佛与生俱来。但如果要从他的作品里找出与社会有关的事物,也许那就是活在这社会里的苦闷,他对各种人生道德的厌倦,这些来自任何想当领袖人物的教训和原则,其中,也曲折地反映出当时军国体制下的日本社会...
发布时间:
2013
-
12
-
04
浏览次数: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