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第四章 散文
散文(含小品、随笔、抒情和叙事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和新诗一样,在抗战时期是相当活跃、兴旺的文学样式。《云南日报》的《南风》,云南《民国日报》的《副刊》《号角》《大观》《驼铃》,《扫荡报》的《扫荡副刊》,所登稿件多为小品、随笔之类。1938年,《文化岗位》的“九月文艺竞赛”限定的文体,除诗歌外,就是通讯、报告、速写。1939年,昆明版《中央日报》的副刊《平明》,多次出《散文特刊》;1944年5月14日开始,该报的《星期增刊》,强调将“专载杂感随笔及文艺作品”。此外,1937年10月19日创刊的《南方》半月刊和1938车6月10日创刊的《战时知识》半月刊,在文艺版中,报告文学占了最大的份额。  编者和作者重视散文,这和抗战时期的条件有关。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曾说:“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够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镕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再加上政治的压力、作家的审美特点等,就构成杂感这种文体产生的原因。这些话,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抗战时期散文这种文体会那么兴旺。1940年7月的《今日评论》第四卷第一期刊载的《抗战三年来的文坛》一文就指出:“人事的不安定,生活的流离颠沛,能给作家写作的冲动,但不能给他充裕的时间及恬静的心情去从事伟大的创造。抗战给了作家无数的可歌可泣的材料,但是那些须经过时代的抚育始能成熟应用。”李广田1943年写的《谈散文》,在指...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3
楚图南(1899—1994),原名楚方鹏,云南文山人。曾用名(含笔名)有高素、高寒、楚曾、阿囊、介青等。他于1937年底从上海回到昆明;1946年8月,离滇赴上海。从1986年起,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抗战时期,楚图南出版的译作有《大路之歌》《枫叶集》;著作汇集出版的有《悲剧及其他》《刁斗集》和《旅尘余记》三书。  《悲剧及其他》于1940年9月出版,是“诗与散文丛书”之一。所收作品为《悲剧及其他》《流矢之歌》《铁塔之什》《三礼赞》四辑。《悲剧及其他》这一辑,为1930年7月间写“在泰岳下”,是在山东任教时所作。《铁塔之什》大约写于1934年,那时他在开封北仓女中教书。其他各篇,大半曾在《云南日报》《诗与散文》等报刊上发表过。作者在《校毕记》中说:书中各文,“多为怀人,怀地,怀事之作”;“检点旧稿,如同旅人一样的又回视了岩壑上的旧迹,只不过增添心中的微微的黯然而已”。该书着重于议论和抒情,思想深刻,文词优美。他笔下的铁塔,虽孤独但却“倔强而庄严,如同挺然昂然的撑天的铁柱”;他写孤雁或孤雁所谱出的声清而悲的寂寞之歌;写尾生的故事,表现出自己焦急的心情和辛苦的“长久的期待”。这些话都寄托着深沉的意思。他到开封时,和中共党组织暂时失去联系,心中有压抑感、孤独感。但是,文章在表现心情苦闷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出真诚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心。  《刁斗集》由天野社于1943年11月...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6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有上官碧等,湖南人。抗战爆发后,他由北平回到湖南沅陵。1938年春,经贵州来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讲授“各体文习作”和“中国小说史”等课程。1946年夏离开昆明。他在云南这8年间,除了教学外,还从事文艺创作和著述,并参加云南文艺界的一些活动,在云南抗战时期文学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沈从文和云南发生直接关系,可以追溯到1930年。该年7月23日,他曾给云南文学青年杨南生回信,谈及上海出版界的不良风气,劝告杨“多作而少求发表,于自己益处实多”(见1931年4月《朝曦》创刊号“通讯”)。1934年8月16日,他赞扬马子华的稿子“极好”(见孔另境编:《现代作家书简》)。1935年8月28日,对李寒谷提出多写多看以及写文章时要快刀斩乱麻似地删去旁出的枝蔓等意见,还说:“写作是生活,不是闹着玩的,我们要终身忠实于写作,努力于写作。”(见《文艺季刊》创刊号)  沈从文到达昆明后,据说“收到了老舍的一封来信,请他出任云南‘文协’第一任主席”(见凌宇之《沈从文传》第371页),他没有答应。1939年1月,被选为“文协”云南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的理事,但他并没有参加多少活动。不过,沈从文十分关心文学青年的培养,告诫他们要锲而不舍,胸怀大志。他反复地对他们说过这一类的话:“从事写作,目的远,理想大,不因小小成就自满,也不因一时无出路灰心。”(见《警钟...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4
张天虚(1911—1941),原名张鹤,云南呈贡人。他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抗战前一年,他从日本回国。1937年初,到山西太原参加军训,后转延安,于8月参加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曾任通讯股长,在陕、晋两省工作。1938年初,奉调从山西到湖北,入滇军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政治部,后参加徐州大会战和鲁南突围战役。1939年初,经桂林回昆明,在中学任教。年末,拟再往延安,但因故未能成行,乃奉命到缅甸仰光,在《中国新报》任职。据说他为该报写的文章为数颇众。1941年初,他因病回昆;8月10日,逝世于呈贡。茅盾认为,张天虚“是一个朝气蓬勃,很有才华的青年”,“假如他活到今天,一定是革命文坛上的一员战将”。郭沫若在为张天虚写的墓志铭中,把他和聂耳并列,称之为“西南二士”。文中写道:“义军有曲,铁轮有书,弦歌百代,永式壮图。”  张天虚的创作,抗日战争以前,有长篇小说《铁轮》;抗战期间,有诗歌《我是放出了一星燃烧世界的火种》《望寒衣》《恋战场》,还有小说《王疤脸和小朱》,文学论文《致力文艺者的新性格》等,但他主要是写报告文学。他的干粮袋里有墨水和稿纸,在行军的间隙,枕头就是写字台。由于他的勤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写出了下列作品:  (一)《征途上》。记述从延安到太原的经过,含《出发的送别式》至《临汾到太原》共13题。该书1938年2月24日完稿于汉口,1938年6月初版,为“战地生活丛书”...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10
张子斋(1913—1989),白族,云南剑川人。原名张应蛟,笔名有马荫才、大楞、尸雕、白文、史明、归厚、张轩、金华、胡行之、怒江、秦越、高黎、尉迟不恭等68个。1932年从家乡到达昆明,1935年加入救国会;1938年3月离昆,经汉口至延安,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曾短期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工作。约于同年10月,到滇军新三军一八四师政训处工作。1939年,随部队至湖南浏阳,江西修水、宜丰、万载、上高一带。1940年3—4月间,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指示,到重庆《新华日报》任编辑。皖南事变以后,他奉命回云南,在驻建水的滇军第二路军指挥部任秘书主任。约于1944年初,调昆明工作,投身民主运动。李公朴、闻一多遇难后,他在昆明难于立足,乃潜行出境,至缅甸仰光筹办华文版《人民报》并任总编辑。逝世前,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云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  抗战期间,张子斋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38年3月去延安之前;二是在《新华日报》任职期间;三是1944年到昆明以后。在第一阶段,他主要是写简论和通俗文学。简论的主要任务是剖析形势和鼓动群众的抗战热情;通俗文学则是利用民间的旧文艺形式来宣传民族解放战争的新道理。作品有救国弹词《大家听》《世代仇》《十二月救亡花灯》和街头剧《我们的责任》,歌词《云南同胞快起来》。他还写了《把话剧搬到街头去》一文,提倡话剧要从过去只供少数人欣赏的舞台走...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10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人,语言学家。从1927年起,留学法国五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38年至1946年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自1944年5月14日至年底,曾编辑昆明版《中央日报•星期增刊》共34期。  在昆明期间,王力先后在《星期评论》《中央周刊》《生活导报》《中央日报》《自由论坛》《独立周报》等报刊上撰文。其中的大部分于1949年1月收集为《龙虫并雕斋琐语》(“观察丛书”之十五)一书,由上海观察社发行。全书除代序外,分五辑,即《瓮牖剩墨》《龙虫并雕斋琐语》(《生活导报》时期)、《棕榈轩詹言》《龙虫并雕斋琐语》(《自由论坛》时期)和《清呓集》,共收文63篇。该书于1982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行新版。新版收文58篇,删去的5篇为《老妈子》《简称》《标语》《寄信》和《开会》。1993年12月复出“增订本”,除将删去的5篇补齐外,还增补新、旧作15篇。  作者说,他的这些文字,是以“游戏的态度”写成的“无稽之谈”,是“发牢骚”的“胡扯的文章”。这自然是自谦之词。不过,写作时笔触比较灵活却是事实。加上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有些话不方便说,于是,就“实情当讳,休嘲曼倩(东方朔之字——引者注)言虚;人事难言,莫怪留仙(蒲松龄字留仙——引者注)谈鬼”。《龙虫并雕斋琐语》之文,有些地方仿佛“与世绝缘”,其实却似“尼姑思凡”,接近人世,“想要和一般读者亲近亲近”(《〈生...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8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