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第一章 综述
抗战时期,云南思想界是比较活跃的,特别是不少学术机关、团体、人士从京、沪等地迁至昆明,给学术领域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是,这一时期文学界的论争并不多。        一、关于话剧演出用国语或土话的争论  具有直观性的话剧,是宣传抗战、发动文化水准较低的民众投入抗日斗争的很适宜的艺术形式。抗战开始以后,话剧工作者从舞台走向街头,从城市走向乡村。于是,话剧如何接近群众,如何贯彻大众化精神,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而演出是用国语还是用方言,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  从1937年9月开始,云南学生抗敌后援会采用云南方言演出《仁丹胡子》《难民曲》《死亡线上》。张子斋的《把话剧搬到街头去》一文对此给予肯定,说希望以后坚持用方言演出而不动摇,不要使街头剧“葬送在‘京话拜物狂’者的手里”。基本上赞同张子斋的观点者,先后有王道、蔡司镜、季生、老农等。不赞同上述观点者则有云苍、正之、杨其庄等人。云苍在《话剧用语问题》中说:由于方言种类繁多,要求多数观众能接受,“不能不使用一种比较普遍的语言”,即“以国语为标准,而国语中云南人不习用或不易懂的字音,无防把它改成方音”。正之等还举例说,《死亡线上》用土语演出,“引起观众的高兴而大笑……把一个悲剧的情调”破坏了。对这点,老农提出异议,说《死亡线上》的演出,群众有时大笑,这并不因为用土语,而是因为“舞台空气的太不...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7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