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鲁迅论丛
鲁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从乡士爱、民族爱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在批判洋务派、维新派的过程中逐渐系统了的。在前期,它以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为基本内容,也就是说,以反帝反封建为基本内容。  鲁迅到日本留学以后,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特别强烈。  首先,鲁迅对清政府采取决裂态度,热情地向往和参加革命运动。他说自己是“因为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门徒,才到日本来的。可见,他是抱着同旧传统决裂和寻找救国道路而去日本留学的。正因为如此,他一到东京,“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演讲”,表现出巨大的求知欲望和强烈的革命感情。在1903年初,他还冒着“会坐牢或杀头的”风险,毅然把辫子剪掉;后来,又参加革命组织“浙学会”和“光复会”。这说明了鲁迅的坚决和勇敢,表现出他和清朝统治者势不两立的态度。  其次,鲁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在1904年决定学医,为的是“战争时候去当军医”,同时又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1906年,他弃医而学文学,是因为当时他认为学医只能医病,而不能改变人们的愚昧精神状态。他强调文学的战斗作用,决心做精神界之战士。可见,他学医或者学文,都是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根据所做出的决定。他在选择研究对象时,表现出一种勇开新路、勇挑重担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对救国道路、办法的辛勤探索。  在辛亥革命后,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则主要表现在:坚决参加革命和在革命失败以后艰...
发布时间: 2019 - 06 - 12
浏览次数:88
鲁迅在青年时期,就走上了寻找革命真理的道路。1902年2月2日,他购读了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参阅拙文《关于鲁迅购读〈天演论〉的时间》,《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以后,又看了丘浅治郎的《进化论讲话》等书,对进化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进化论是一股时代思潮,影响非常大。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以及严复等,受进化论的影响很明显;就是孙中山,他在《答翟永斯教授书》中也谈及“于西学则雅癖达尔文之道”;茅盾则说“进化论,当然我研究过,对我有影响”。鲁迅说得更明确:“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  进化论,是由英国近代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所创立的学说,它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一起,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界的三大发现。它正确地揭示了有机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恩格斯说,达尔文“极其有力地打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马克思也说:“达尔文的著作……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但是,人们对待达尔文的进化论却存在不同的态度并引申出不同的结论:有些人从当中吸取进化的辩证的思想,为变革旧社会制度而斗争;有些人则片面地强调生存竞争、优胜劣败,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后者歪曲达尔文的进化论,或者夸大它的某些缺点,并用这经过歪曲或夸大的东西来解释人类社会,从而和唯物辩证法进行对抗。譬如,达尔文主张物竞天择,生物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适者生存。有人却...
发布时间: 2019 - 08 - 26
浏览次数:100
清朝末年,我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重压下。鲁迅关切地注视着国家的前途,他很早就看出改良主义道路不足以救中国,认识到洋务派、维新派的金铁商估、国会立宪等主张,只是“抱枝拾叶”的治标办法。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乃是以封建思想、制度作为立国的根本。“中学为体”并不新鲜。海瑞就说:“与其屈乡官,宁屈小民,以存体也。”清官自己可以不滥取一文钱,两袖清风,但他总是念念不忘封建统治的“体”。洋务派企图用西方的自然科学、物质文明来维护腐朽的清王朝。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指出,他们在学习外国的时候,“近不知中国之情,远复不察欧美之实,以所拾尘芥,罗列人前,谓钩爪锯牙,为国家首事”;维新派呢,则“托言众治”。要总揽“事权言议”,不少人实为追逐私利,政治上表现得十分近视。鲁迅虽然也曾受过这两派,特别是维新派的影响,但他后来逐渐认识到他们是“辁才小慧”和“奔走干进之徒”,他们那些脱离实际的办法不可能解决得了国家、民族的出路问题。他还研究过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在《破恶声论》中说,托氏认为:“下民无不乐平和,而在上者乃爱喋血,驱之出战,丧人民元,于是家室不完,无庇者遍全国,民失其所,政家之罪也。何以药之?莫如不奉命。……独夫孤立于上,而臣仆不听命于下,则天下治矣。”《鲁迅全集(8)》,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32页。鲁迅不赞同托氏的观点,他在1927年所写的《关于知识阶级...
发布时间: 2019 - 06 - 12
浏览次数:96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尼采的学说正在日本风行。这股“尼采热”感染了鲁迅。他之所以赞同和提倡“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个性解放主张,主要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这种主张作为战斗武器,作为自己理解的革命道路,但很明显,这当中包含着鲁迅受尼采等人影响的因素在内。  尼采(1844—1900)在世时比较潦倒,默默无闻,但死后不久,声誉却与日俱增,并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萧伯纳、夏目漱石、森鸥外等,都受过尼采的影响。日本作家想以尼采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为振兴日本民族的思想武器。在我国,章太炎、郭沫若、茅盾以及高长虹、丘东平等,都曾深受尼采学说的影响。郭沫若在《匪徒颂》中,向尼采、达尔文、哥白尼这些“学说革命的匪徒们”大喊“万岁!万岁!万岁!”茅盾也说:“我那时所以对尼采有兴趣,是因为尼采用猛烈的笔触攻击传统思想。”《我走过的道路》(上),第133页。此外,高长虹喜欢写尼采式的诗歌,丘东平在1935年还说:“我的作品中应包含着尼采的强者,马克思的辩证……”转引自《沫若文集(8)》,第394页。  鲁迅到日本后,对尼采发生兴趣,这是事实。当时他“对于德国文学没有什么兴趣……尼采可以算是一个例外,《察拉图斯忒拉如是说》一册多年保存在他书橱里”《鲁迅的故家》,第390页。。早在1907年,他在《文化偏至论》等文章中,就以赞同的态度引用过尼采的一些话。1918...
发布时间: 2019 - 06 - 15
浏览次数:74
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统治基础。正因此,以后就出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康有为、陈焕章、林纾等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正是上述封建政治势力的一种表现。由于五四运动“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这就必然引起封建复古派的顽抗。林纾等人和学衡派、甲寅派的种种活动就都是把矛头针对五四文化革命运动的。  一  林纾在清朝末年,曾是一个有维新思想的人。首先,他大量译述外国文学,开拓了国人的眼界,有助于改变我国一向轻视小说的状况。其次,他主张“兴女学”,讥讽村塾老学究的愚昧昏庸,认为“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欧人上”。他的译书、他的维新主张,都基于“冀我同胞警醒”这一爱国主义立场。  当然,林纾的本意是改良,为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修修补补。但是,迎面而来的却是革命:武昌起义的隆隆炮声宣告清王朝的最后灭亡。这是林纾无法接受的。他说辛亥以后,“闻闻见见,均弗适于余心”;“扪心赖有纲常热,恋主能云犬马痴”。他九次谒陵,表现出对清室的一片愚忠。  如果说,辛亥革命后的活动使得封建文人感到政治上的覆灭,那么,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文化的五四运动,使他们感到在思想学术领域中的地位受到根本的摇撼。严复、刘师培、黄侃、林纾、康有为等人都惶恐不安,拼命挣扎。当中,林纾的表现特别突出。他写信给蔡元培,攻击白话是“引车卖...
发布时间: 2019 - 06 - 15
浏览次数:79
鲁迅曾受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思想的影响,这是事实,他后来和这种思想决裂了,这也是事实。但是,梁启超后来沦为保皇派,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有些同志出于把鲁迅和梁启超划清界限的目的,在论述鲁迅与维新思想的关系时,往往把这关系冲淡,把鲁迅与维新思想决裂的时间提前。有同志甚至认为,鲁迅在南京当学生的时候,就发现维新思想的弊病,这种思想对他的影响就微不足道,而当他到日本以后,即从1902年起,就彻底和维新思想划清界限了。我觉得,这不符合历史实际。  鲁迅在南京读书时,如何批判维新思想,这似乎还没有什么具体的史料。至于他对维新思想感兴趣,例子则是有的,如:一、在学校的阅报处热心看《时务报》旬刊(当时已经停刊,只能看老的了),而且在1932年底,还清楚地记得“我们曾在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上,看见了《福尔摩斯包探案》的变幻”《祝中俄文字之交》。。二、和“戊戌以后附和维新”的周仲翔(周椒生的次子,是鲁迅的叔辈)“很谈得来,有如朋友”《鲁迅的故家》,第153页。。       到日本以后,鲁迅和维新思想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特别是在1904年以前。  根据有关资料,鲁迅在弘文学院期间,除正课外,所看的书大别为三类:一、世界各国的历史、哲学和文学著作;二、自然科学,如《生理学粹》和《物理新诠》等;三、梁启超所编著的书刊。据有关史料,第三类书刊看得很不...
发布时间: 2019 - 06 - 15
浏览次数:73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