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亚洲周刊》2017年1月1日文/袁玮婧香港曾是全球第一货柜港,但中国内地开放沿海运输权,香港渐被内地城市赶超;香港应把握机遇,陆港共建复合型国际航运创新中心。香港拥有完备的海运港口设施和全面的海运服务业群,被誉为国际航运中心城市,航运业发展对香港整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近年香港货柜运输业吞吐量下降,面临严峻考验。由灼见名家主办的“十三五规划中香港航运业的机遇与挑战论坛”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港举办,是由香港海运港口局举办的首次“香港海运周”中的活动之一,邀请到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把握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的机遇,让香港航运业再创高峰。“十三五规划”的“港澳专章”中鼓励香港发挥独特优势,明确表明会深化中国内地和香港合作发展,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更着重提出香港要继续提升在这些支柱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继续保持和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国家支持香港航运业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未来,香港可通过发展船舶注册、管理、买卖、保险、仲裁等高增值业务,实现传统码头业务向高增值航运服务业的转型和升级,配合内地港口业务的发展。演讲嘉宾纷纷结合“十三五规划”,为香...
发布时间:
2018
-
02
-
10
浏览次数:1160
来源:《亚洲周刊》2016年12月25日文/谢晓阳谢晓阳,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博士,大学讲师,香港独立媒体编辑。研究领域:殖民管治、权力关系、房屋及动物伦理。文章散见于香港及澳门媒体。曾任《联合报》驻香港特派员、《亚洲周刊》编辑。早期英国人不区分香港人和大陆人,统称华人,鼓励内地精英到港念书,与今天香港本土派的想法迥异。今天香港,“本土”这两个字非常敏感,在一些人眼里,它不仅是从“本地”和“本地香港人”利益出发那么简单,它还包括“排外”意涵,主要是排斥来自中国大陆同文同种的族群。有学者形容那作“亲密的他者”,即将一种很接近的人他者化。也正是这种他者化,使得“本土”这个辞特别容易挑动北京神经,并反应巨大,包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释法”。近年有关“本土”和“爱民族”的争议,很大程度取决于“香港人”这个身份认同,以及“香港VS大陆”这个二元对立的概念。这...
发布时间:
2018
-
01
-
06
浏览次数:839
来源:《信报》文/施纯志台湾名作家张大春曾在脸书上讲过一件小事:有一天,老作家黄春明乘火车时,碰撞到一个中学生的书包。老人向学生道了歉,却遭到残忍的回话:“没关系,反正你也快要死了。”张大春认为,当今的教育制度,层层级级的考试使学生变得自私势利,变得野蛮。他感慨说:“文明总是在不经意的瞬间倒退。”“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一句简单的话语,足以呈现一个人的心灵状态。类似那位台湾中学生的残忍言行,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在世界各个角落,无论是街道、马路、校园、家庭、商界、官场,还是在互联网上,可说是屡见不鲜。当然,这类言行还算是芝麻小事,更加野蛮残暴的行径,诸如诈骗掠夺、杀人放火、酷刑虐待、政治迫害、恐怖袭击,以至大大小小的战争,几乎天天在人间上演。形势大好,人心大坏当今社会最吊诡的现象莫过于:物质文明和科技文明愈来愈发达,人类心灵却出现新的野蛮化趋势。在香港,政治争拗走向暴力化;在台湾,网络霸凌日趋残忍;在中国大陆,一边是经济繁荣和财富急增,一边是唯利是图和道德沦丧,甚至出现了崇拜狼、鼓吹“狼性”的奇观。借用李敖的名言来形容,就是“形势大好,人心大坏”。在被视为&ldquo...
发布时间:
2017
-
12
-
30
浏览次数:749
来源:《信报》文/《信报》编辑部前言:月前,深水涉发生3死30伤车祸,巴士司机疑因底薪低要加班直踩14小时“多劳多得”,超长工时酿成悲剧。2012年香港全年工时为2296小时,至2015年达2606小时,冠绝全球。3年内,足足增加310小时。究竟是多劳多得,抑或得不偿失?19世纪初,欧洲工厂工人每周工时长达60小时。随着科技进步到1920年代,大部分欧洲工厂每周工时已降至40小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因斯于1930年发表一篇文章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乐观预测人类在100年间会解决所有经济问题,经济水平有8倍之高,一个人每周只要工作15小时,就能满足Adam Smith所讲基本生存需要。2030年距今尚有17年,目前全世界法定工作工时最短的国家——法国每周还要工作35小时,远超过凯因斯预测的一倍。工时效率 亚洲低于欧美人们主观认为“多劳多得”是定律,但工时愈长就代表经济愈好吗?《哈佛商业评论》研究20年资料,结果发现勤力工作与经济增长没有必然关系(见文末附图)。国际劳工组织(ILO)劳动环境专家Jon Messenger进一步指出,“长工时令每个小时劳动生产力下降&rdq...
发布时间:
2017
-
12
-
27
浏览次数:807
来源:《明月》2015年8月文/李雪庐一九六七年香港大暴动,查先生和另外三名港人给暴徒点名为暗杀对象。这条刺杀新闻是英文《星报》率先报道,老香港们这是才清楚查先生并无左派政治任务及背景,纯是报人而已。 “今年是新派武侠小说诞生的六十周年,金庸先生是新派武侠小说最重要的人物……”潘耀明老总来电邮要我写些东西。六十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六十年前的事很遥远了。那年我十九岁,在九龙华仁上中四,二次大战后开学的儿童都超龄。某天班里的气氛有些不寻常,几个同学聚在一起有所争议,好像在排先后次序,原来有人带了份中文报纸回校,大家争着轮阅。那年头英文学校很少见中文报,中文报都在家中读,最流行的是《华侨日报》、《工商日报》、《星岛日报》,再加一份《新生晚报》。我家不订左派报纸,同学带回校的半份《新晚报》更从来未见过,就在这撕下来的半份《新晚报》上,我首次读到查良镛先生的大作《书剑恩仇录》。这是我第一次读新派武侠小说,而且一读数十年,欲罢不能,读完《新晚报》,毕业后读查先生一九五九年创办的《明报》,读完连载小说读单行本。查先生的武侠小说像毒品,沾不得;一试上瘾,爱不释手,没有什么读物可以代替。单行本读了又读,翻了又翻,直读至支离破碎,肉骨分离,再买新的。就这样我前后买过两三次新书,书架上有旧版,有新版,也有些让人借了一...
发布时间:
2016
-
09
-
30
浏览次数:1533
来源:《壹周刊》2014年12月18日1984年12月19日下午5时30分,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与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两人一同穿黑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订《中英联合声明》,主角是后排中间着灰色老干部装的太上皇邓小平,所谓“一国两制”是他一手搞出来的。但真正的主角——香港人,由始至终都缺席。30年后,记者在香港历史档案馆,从两个月前刚解封的港英政府机密档案中,听到了1984年人民的声音。原来,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前两个月,香港多个同乡会、工会、村委会等民间团体,都曾尽最后努力写信给港督尤德,反对九七回归,理由只有一个:我们不信任中共,否则,当年也不会辛辛苦苦逃难来港。讽刺的是,这些一度非常有远见的同乡组织,17年后的今天已变节成中共维稳大队核心,当年大义凛然的气度,早就销声匿迹,但讲过的说话,历史不会消逝。《中英联合声明》在1984年9月26日草签之后,距离12月正式由两国元首拍板期间,时任港督尤德做了一场假咨询大龙凤,由直属他的民意审核专员办事处,收集港人意见。虽然明知是政治骚,但社会不同团体均把握最后机会表达立场。它们寄给尤德的信30年后开档,内容原来有血有泪(本港没有《档案法》,殖民年代的政府档案,按英国法例封存30年后会开档。但涉国家安全的高度密档,查阅须先获批)。在泛黄的历史档案中,有来自...
发布时间:
2016
-
09
-
20
浏览次数: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