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史精华》2016年 文/郑会欣中英新约并未提及香港问题 抗战胜利后,围绕香港受降问题,中英两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外交冲突。最终的结果还是强权战胜了公理,国人眼睁睁地看着英国军队受降,从日本人手中重新接管了香港。数年前,蒋氏后人将蒋介石日记暂存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目前,1945年以前的日记已经对外全部开放,其中有部分内容涉及香港受降一事,从中我们不仅可以重温受降的交涉经过,也可以窥探蒋介石当时的内心活动。应该承认,蒋介石是一个民族情结很强的人,对于鸦片战争后英国利用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租借九龙和新界的行径极为愤懑,因此,收回九龙(包括香港)一直是他所追求的目标。 国民政府成立后虽然推行所谓“革命外交”,企图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毕竟国力衰弱,不平等条约并未完全废除,英国对于中国要求收回香港的正当要求更是置若罔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随即向德、意、日宣战,成为英、美等反法西斯战线的同盟国,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随着香港和上海等地租界的沦陷,原先存在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已变得十分荒谬。为了提高中国人民的士气,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美国和英国开始考虑与中国政府谈判,并于1942年10月10日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蒋介石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兴奋,“心中快慰,实为平生唯一之快事&rd...
发布时间:
2016
-
09
-
06
浏览次数:994
来源:《信报》2016年5月4日文/郑明仁 香港一代报人岑才生先生于2016年4月27日在养和医院安详离世,享年94岁,新闻界同人深表哀悼。岑才生的辞世,代表着香港报坛昔日的中流砥柱又少一人,也代表着由岑家创办的《华侨日报》(《华侨》)正式成为历史。岑才生父亲岑维休1925年6月创办《华侨》。岑维休领导报社经历了省港大罢工、抗日战争、日军占领香港、国共内战、六七暴动、香港前途谈判等历史时刻,每个时期《华侨》都首当其冲,有荣也有辱。日占时期《华侨》的所作所为,令岑维休于战后成为箭靶,一度遭国民政府当作“汉奸”通缉,主办此案的国民党党官企图一举吞并《华侨》,岑维休幸得港英政府全力保护,并得到徐复观代向蒋介石求情才逃过大难。《华侨》背负着这个历史耻辱包袱走了好几年才走出“通敌”阴影。笔者这篇文章是在缅怀岑才生先生之余,也希望替《华侨》被指在日占时期的“通敌”行为说句公道话。牵头创立报业公会岑维休于1985年12月逝世,岑才生即正式接掌《华侨》。早在1945年香港重光后,岑才生已进入《华侨》营业部工作;1949年他到英国三家报社实习时遇见何东爵士(何东家族在香港经营《工商日报》),何建议他回港后创立团结各报的公会组织,以便在国际上发挥影响力。岑才生回港后与父亲商量,结果...
发布时间:
2016
-
06
-
14
浏览次数:1159
来源:《亚洲周刊》2016年1月3日文/笔锋中国大陆和美国急着争取台湾在南海议题上的支持,意外成为马英九卸任前,有机会在国际上扮演关键角色筹码。台湾总统马英九原订十二月十二日登上南海的太平岛,藉以宣示台湾在南海的主权,此举不但引发美方和东南亚各国关注,连中国大陆对台湾在南海所处的敏感地位也极尽拉拢意味。两岸如在南海议题合作,对美国而言,无疑是在区域安全上的一大错失,因此,南海议题立即成为中美对台的最重要杠杆支点。在马习会后的晚宴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数度和马英九触及南海问题的争端,并恳切希望两岸能站在同一立场,共同维护两岸在南海的主权,习近平对南海的着墨可能远超过他对台海争执的忧虑。同样的,美方在中国大陆宣布东海航空识别区的时刻,就曾要求当时台湾驻美代表返台传达美方在南海的坚定立场。那时,马英九公布他的“东海和平倡议”,美方曾表明欢迎,可是在南海问题上,美方却要求台湾必须表态,站在美方同一阵线,最主要差别就在于东海有日本和美国,属于大国外交,无关痛痒的“东海和平倡议”可以接受;南海国家众多,除美国外,没有任何足以抗衡中国大陆的大国,在众小国各自为政下,容易擦枪走火,台湾如果仍然以中立之姿表态,对美国而言,仿照东海所提的“南海和平倡议”是属于亲中国大陆而非支持美国立...
发布时间:
2016
-
03
-
10
浏览次数:1208
来源:《亚洲周刊》2016年1月3日文/童清峰老保钓林孝信病逝,享年七十一岁。他曾是台湾留美学生保钓的“苦行僧”,遭当局吊销护照,无法完成博士。他一生保钓,近年投入“钓鱼台教育计划”,推动草根教育及小区大学,建议两岸合作保钓。童清峰台湾保钓运动重要领袖、小区大学与人文通识教育关键推手、世新大学客座教授林孝信十二月二十日肝癌过世,享年七十一岁,这位老保钓一生都在为保钓奔走,直到蜡烛烧尽。一九七零年代的保卫钓鱼台运动源发于美国留学生与华人社群,而后欧洲与台港学生亦群起效之,风起云涌,规模之大,层面之广,有第二次五四运动之喻,保钓能成功号召广大台湾留美学生参与,具有苦行僧精神的林孝信居功厥伟。 林孝信大学同班同学、一起办《科学月刊》、一起保钓的亲密战友、前东吴大学校长刘源俊形容林孝信一生以“墨子的精神在做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他关心社会的公平正义、关心整个社会知识水平的提升、努力将不同意见者整合,共同做有意义的事”。林孝信全心投入知识普及的相关工作,包括办《科学月刊》为科学普及、推动通识教育为大学知识普及、办小区大学为社会知识普及等,他孜孜不倦,亲力亲为,重视执行力。一位熟识他的文化人指出,林不修边幅,视钱财与名气如浮云,有大中华情怀,也有草根的平等主义精神。一头...
发布时间:
2016
-
03
-
10
浏览次数:1359
来源:《亚洲周刊》2016年1月3日文/项惟每年香港中学文凭试,仅有不到一成考生选修中国历史科。二零一五年香港青年史学家年奖暨全港中学中国历史研习奖励计划颁奖典礼举行,近一百七十名中学生获奖。香港教育界呼吁各界关注、重视中史科,要求中国历史在全港中学院校独立成科。用香港大学中史硕士同学会会长、风采中学校长河汉权的话描述:“这是香港中史科最坏的时刻,也是最好的时刻。”十二月十九日,羊年岁末。一方面,中国历史仍未能独立成科,每年文凭试,仅有不到一成考生选修中国历史科。另一方面,香港大学黄丽松堂,三百听众座无虚席,二零一五年香港青年史学家年奖暨全港中学中国历史研习奖励计划颁奖典礼在此举行,来自全港中学近一百七十名学生获奖,前香港历史博物馆总馆长、香港大学荣誉院士丁新豹博士作主题演讲,三名获奖学生代表作获奖感言。国民教育之根本,始源于国史教育。此次颁奖典礼旨在嘉奖全港重视中华文化、热爱中国历史的中学生,同时重言中史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中史的紧迫性。呼吁香港各界关注、重视中史科,要求中国历史在全港中学院校独立成科。香港大学饶宗颐学书馆馆长李焯芬教授在致词中表示,“历史感”是人生智慧的一部分。在港大这所具国际色彩的大学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讲师交流时,当他们知道中国历史并不是香港中学的必修科时,都深感惊讶。他们认为,读...
发布时间:
2016
-
03
-
04
浏览次数:1366
来源:《亚洲周刊》2015年11月29日文/雄学琛 清华学者、道义现实主义领袖阎学通香港演讲,指出中国已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追求王道而非霸道,世界中心转到东亚,网络成主战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转变为美国独霸全球的局面,美国作为二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长期主导着国际政治秩序的发展和演变。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二零零八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伴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崛起和已发展国家的相对衰落,国际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今年对国际政治秩序的主导能力相对下降;中国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对国际政治秩序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二零一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天大研究院举办的天大论坛以中美关系发展趋势为主题,邀请到北京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和平论坛秘书长阎学通教授作主题演讲,并由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主持讨论会。与会人士以南海局势为切入点,发散到国际格局的新形态、中国外交战略等等话题。阎学通属于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学派的学者,在古典现实主义(classical realism)有关实力、权力和国家利益假定的理论基础上,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养分,建立自成一家之言的道义现实主义(moral realism)。他说:“现实主义不认为道义是国家行为的最根本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实主义认为...
发布时间:
2015
-
12
-
15
浏览次数: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