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 News
港台
来源:《亚洲周刊》2017年1月1日文/袁玮婧香港曾是全球第一货柜港,但中国内地开放沿海运输权,香港渐被内地城市赶超;香港应把握机遇,陆港共建复合型国际航运创新中心。香港拥有完备的海运港口设施和全面的海运服务业群,被誉为国际航运中心城市,航运业发展对香港整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近年香港货柜运输业吞吐量下降,面临严峻考验。由灼见名家主办的“十三五规划中香港航运业的机遇与挑战论坛”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港举办,是由香港海运港口局举办的首次“香港海运周”中的活动之一,邀请到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把握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的机遇,让香港航运业再创高峰。“十三五规划”的“港澳专章”中鼓励香港发挥独特优势,明确表明会深化中国内地和香港合作发展,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更着重提出香港要继续提升在这些支柱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继续保持和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国家支持香港航运业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未来,香港可通过发展船舶注册、管理、买卖、保险、仲裁等高增值业务,实现传统码头业务向高增值航运服务业的转型和升级,配合内地港口业务的发展。演讲嘉宾纷纷结合“十三五规划”,为香...
发布时间: 2018 - 02 - 10
浏览次数:1163
来源:《亚洲周刊》2017年10月15日文/丁果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与日本最大在野党民进党前党魁前原诚司结盟问鼎政权,二人比首相安倍晋三更右,将过去侵略战争定义为“正义战争”,主张钓鱼岛是冲绳领土,将对北京构成更大挑战。安倍为赢取选举加分,亲临中国驻日使馆参加十一国庆酒会。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右)与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左):握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趁着内阁支持率高涨和民进党内斗,突然解散国会举行新一轮的大选,企图抹去丑闻带来的阴影,巩固安倍政权长期执政的态势。谁知,东京都知事(东京市长)小池百合子不买账,竟然见招拆招,提前组织一个全新的政党——希望之党,来投入十月的众议院大选。给小池锦上添花的是,刚刚在九月一日接替华裔莲舫就任日本最大反对党——民进党的党领前原诚司突然表态说,可以解散民进党,将其并入希望之党,来与自民—公明执政联盟一拼高下,最终在日本形成两党轮流执政的机制,终结曾经被一度打破的自民党一党独大。换句话说,安倍没有想到,提前大选的如意算盘演变成他与小池百合子的“雌雄对决”。小池百合子具有复杂的政党背景,她从阿拉伯语翻译和新闻主播的身份投入政坛,从在野党起家,作为“美女刺客&am...
发布时间: 2018 - 01 - 31
浏览次数:1106
来源:《亚洲周刊》文/林友顺前言:马来西亚华人团体举办“乡音·母语”月光汇演,推广有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自八十年代起,大马推行华语运动,令方言逐渐式微。近年乡音考古工作者张吉安积极进行乡音采集工作,希望方言得以传承。 九月下旬,为配合中秋节的到来,马来西亚华总妇女部和东盟文化传艺推广基金会联合主办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月光会——“乡音·母语”月光汇演,以多种籍贯的方言演出各籍贯的音乐精髓,让人们重拾濒临消失的地方文化。近七百多名来自马来西亚各地的民众在当晚齐聚吉隆坡,一面品尝福建、广东、客家、潮州、海南、广西与三江美食,一面欣赏那渐走渐远的乡音:福建歌仔戏、昆曲、地水南音、潮剧折子戏、客家山歌与相声及广西山歌等。出席当晚月光汇演的民众以长者为主,也有部分年轻人出席,让主办单位感到欣慰。华总会长方天兴为月光汇演主持开幕礼时感叹,大马华社在上世纪八零年代仿效新加坡推广“多讲华语、少说方言”运动,经过数十年的潜移默化,华社如今普遍上存在“多讲华语、不会方言”现象。他说,随着乡间母语文化逐渐式微,上一代人经常看到的“酬神大戏&r...
发布时间: 2018 - 01 - 27
浏览次数:1051
来源:《亚洲周刊》2017年12月17日文/本田善彦日本出版社业绩长期低迷,在庞大商业压力下,决定出版“仇恨书”求生,以“仇视中韩”或“称颂日本”为主题,拥有固定读者群,成为少数赚钱商品,反映日本社会的焦虑和忧心,但也面对批评,国会推出法案消除仇恨言论。 《韩国人像呼吸般说谎》(左起)、《败给日本后,被全世界国家排挤的中国》、《为何中国在全球被这么厌恶?》几年前,我跟东京老牌出版社的资深编辑老友聊到日本出版业所面临的严峻环境,他说,最近公司业务同仁建议,研究出版以“仇视中韩”或“称颂日本”为主题的书。仇视特定国家或民族,使用极难听的言词来辱骂或诅咒的这一类书,叫做“ヘイト本(Hate书/仇恨书)”。他感叹,有良知的出版人不想出这种可耻商品,编辑部同仁们的意愿和兴趣也不高,但出版界的业绩长期低迷,多数出版社都在庞大的库存和资金周转压力下紧紧地被困住,几家书商为求生存,决定出版“仇恨书”求生。因为以“仇视中韩”或“称颂日本”内容的书...
发布时间: 2018 - 01 - 10
浏览次数:866
来源:《亚洲周刊》2017年2月26日文/邱立本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刺激马华文学与马华教育,在政治权力干枯的土地上种下希望,开出惊艳的文化花来。这是一甲子的文化情缘。六十年前也许没有人会想到,英国在马来半岛的殖民地迈向独立之后,会成为文化中华的摇篮,孕育出马华文学的灵感与璀璨的成就。在马来西亚建国六十周年之际,七百多万华人都在反思这个国家的独特旅程,检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期盼未来的六十年会有更美好的日子。政治上的争议与权力的分配都是大家聚焦的题目,但更容易被忽略的则是马华文学的成就,在全球华文写作的版图上,占了重要的位置。也许就是它处在边缘,反而焕发中原文化所没有的精气神。六十年来,马华文学的作家,人才辈出,他们不但成为台湾文学奖比赛的常胜军,并且在题材的选择上,开创了台海两岸三地所没有的视野,丰富了华文世界的创意空间。李永平、白垚、姚拓、张贵兴、王润华、潘雨桐、温任平、温瑞安、方娥真、钟怡雯、陈大为、黄锦树、林幸谦、何国忠、黎紫书、欧阳文风……马华文学的作家写出赤道地带的风情,追溯蕉风椰雨的记忆,也写出中文世界的创意与动力。而马华文学的成就,来自马华教育的成就。那些辛勤的华校老师是孜孜不倦的园丁,长期默默耕耘,种下多少华文教育的种子,最后开出多少文学的果实。这也是一场社会运动。华人作为马来半岛发展的关键力量,不断维护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
发布时间: 2018 - 01 - 08
浏览次数:699
来源:《亚洲周刊》2016年12月25日文/谢晓阳谢晓阳,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博士,大学讲师,香港独立媒体编辑。研究领域:殖民管治、权力关系、房屋及动物伦理。文章散见于香港及澳门媒体。曾任《联合报》驻香港特派员、《亚洲周刊》编辑。早期英国人不区分香港人和大陆人,统称华人,鼓励内地精英到港念书,与今天香港本土派的想法迥异。今天香港,“本土”这两个字非常敏感,在一些人眼里,它不仅是从“本地”和“本地香港人”利益出发那么简单,它还包括“排外”意涵,主要是排斥来自中国大陆同文同种的族群。有学者形容那作“亲密的他者”,即将一种很接近的人他者化。也正是这种他者化,使得“本土”这个辞特别容易挑动北京神经,并反应巨大,包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释法”。近年有关“本土”和“爱民族”的争议,很大程度取决于“香港人”这个身份认同,以及“香港VS大陆”这个二元对立的概念。这...
发布时间: 2018 - 01 - 06
浏览次数:844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