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

News
新闻详情

马来半岛的文化情缘

日期: 2018-01-08
浏览次数: 699

来源:《亚洲周刊》2017年2月26日

文/邱立本

  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刺激马华文学与马华教育,在政治权力干枯的土地上种下希望,开出惊艳的文化花来。

  这是一甲子的文化情缘。六十年前也许没有人会想到,英国在马来半岛的殖民地迈向独立之后,会成为文化中华的摇篮,孕育出马华文学的灵感与璀璨的成就。

  在马来西亚建国六十周年之际,七百多万华人都在反思这个国家的独特旅程,检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期盼未来的六十年会有更美好的日子。政治上的争议与权力的分配都是大家聚焦的题目,但更容易被忽略的则是马华文学的成就,在全球华文写作的版图上,占了重要的位置。

  也许就是它处在边缘,反而焕发中原文化所没有的精气神。六十年来,马华文学的作家,人才辈出,他们不但成为台湾文学奖比赛的常胜军,并且在题材的选择上,开创了台海两岸三地所没有的视野,丰富了华文世界的创意空间。

  李永平、白垚、姚拓、张贵兴、王润华、潘雨桐、温任平、温瑞安、方娥真、钟怡雯、陈大为、黄锦树、林幸谦、何国忠、黎紫书、欧阳文风……马华文学的作家写出赤道地带的风情,追溯蕉风椰雨的记忆,也写出中文世界的创意与动力。

  而马华文学的成就,来自马华教育的成就。那些辛勤的华校老师是孜孜不倦的园丁,长期默默耕耘,种下多少华文教育的种子,最后开出多少文学的果实。

  这也是一场社会运动。华人作为马来半岛发展的关键力量,不断维护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与文字的传统。这跨越了阶层、省籍,成为华人世界的全民运动。因而大马华校的水平、教学的质素、升学的比率,都在大马名列前茅,并且吸引其他族裔学生,因而在经费短缺的窘境下,筚路蓝缕,竟可以成为一个独特的体制,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

  五十年代南洋大学的筹建就是一面镜子,照出华文的凝聚力。无论是高层的政商名流,还是底层的贩夫走卒;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风尘女郎,马来半岛的华人世界都动员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并且请来鼎鼎大名的作家林语堂担任校长。这是整个东南亚的文化大事,承载了全球华人的文化愿景。尽管它最后没能持续发展,被政治力所腰斩,但过程就是一切。从一九五五年到一九八零年,南洋大学共有一万两千名毕业生,焕发马来半岛文艺复兴的气势,至今仍让不少知识分子怀念不已。

  而更重要的是,马华文学与马华教育相辅相成,南洋大学未能办下去的挫折,刺激华人圈子的危机感,更加重视华文教育,力争上游,确保文化的命脉没有中断。到了今天,马来西亚出现了三家华文大学,包括南方大学学院、新纪元大学学院和韩江学院,似乎弥补了当年南洋大学被迫关闭的遗憾。

  也许就是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刺激马华教育与马华文学的发展,在政治权力干枯的土地上,种下希望,开出让人惊艳的文化花朵。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6 - 24
文|徐 来编辑|徐 来《——【·前言·】——》2014年政变夜,曼谷灯火骤灭,英拉的名字,从总理府门口匾额上被摘下;四年后,汕头港务大楼的董事会名单里,却蹦出同一个名字,这段跨度到底暗藏多少急转弯?政坛巅峰与大米政策危机2011年8月,大选计票刚结束,“他信妹妹”这一标识,推着英拉登上泰国史上,首位女总理的位置。30泰铢看病、橡胶补贴、数字教育一口气端上桌,节奏快得让内阁秘书处,都来不及印文件。最惹眼的还是大米收购计划:政府按高于当年市场均价,约四倍的价格统一收粮,想靠国际高价回血。粮仓一年就堆成小山,东南亚主产区又迎来丰收。国际米价反向跳水,财政部年底核账,发现缺口逼近100亿美元。财政黑洞,带来的政治压力像雨季洪水,村镇银行先抽贷,米商囤货观望,街头示威一拨接一拨。军方高层频繁发表“稳定秩序”通告,2014年5月,军车开进总理府,内阁全员被带离会场。同年11月,宪法...
2025 - 06 - 20
来源:视频号2025年6月18日两千五百年的恩情,几十年的仇怨
2025 - 05 - 22
来源:视频号别了,美国之音
2024 - 09 - 27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9月21日193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席卷了整个苏联。短短几年时间,苏联上至苏共中央、下至平民百姓,共计130万人被投入监狱,更有68万人惨遭枪决。每每提及那段黑暗的历史,俄罗斯人总以“大恐怖”来形容30年代中后期的岁月。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苏联当时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这也是他后世被称之为“独裁者”的来源。那么,30年代中后期苏联究竟发生了什么?斯大林又为何不惜犯下如此血债,也要将大清洗运动推行到底?一、苏联恐怖大清洗苏联大清洗,又被称作“肃反运动”。这场浩劫开始于1934年底,全面爆发于1937年初。1937年二月全会后,“大清洗”的机器在苏联全速开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苏联各个阶层头上。千百万经济干部、党政军干部进行大撤换、大逮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拔上来的新人,全面接管苏联党政军各部门。“反对派”和“人民敌人”的概念无限扩大。这次...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