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

News
新闻详情

民主中国·六四·香港未来

日期: 2018-07-07
浏览次数: 444

来源:《亚洲周刊》2018610

/笔锋

六四是不能忘记的。但六四的伤痛必须化为正面的力量,而不是沉迷在那点点的烛光中,在一种自我浪漫化与怨恨交织的氛围里,不敢正视中国最新的变化,不敢正视中国新一代与改革力量的诉求,而是自甘于成为中国边缘的游荡者,被港独势力牵着鼻子走,让爱国与民主中国的理想葬送在港独的呐喊中。

又是一年六四。这宗二十九年前发生的流血事件,成为香港历史上百万人刻骨铭心的记忆。当年几次百万人上街支援北京学生的往事,变成香港每年维多利亚公园的烛光晚会,见证港人对中国政治的批判与期盼——期望中国要走出悲剧的漩涡,要在权力的制衡与人权的保障上,都有制度建设的突破。

但近几年香港的分离主义逆流兴起,一些激进组织甚至认为香港支联会的口号「建设民主中国」不是「政治正确」,与本土主义的「香港优先」不符,认为应该取消这些口号。这在一些年轻人的网络论坛上曾经蛊惑人心,但最后在六四的晚会上,坚持参与维园晚会的人数还是占了压倒性的多数,显示激进路线还是不得人心,无法在六四的政治光谱上占有一席之地。

不过,必须注意在香港泛民主派的光谱上,近年的分离主义势头显然正在上升。当年指挥占中的领袖以香港大学法律系的教师戴耀廷为首,陷入港独论述的漩涡,将香港争取民主的力量偷梁换柱,移形换位支持港独,使得一些本来是支持民主的选民被牵往分离主义的道路,也改变了香港政治版图的颜色。

这都因为香港很多新一代缺乏历史知识,对现代中国的发展都没有确切的认识,被某些一知半解的歪说所误导,将国家与政府与政党混在一起,而无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超越政权的变化。从民国到共和国,都是靠渊源悠长的五千年文化所支撑。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对现实政治不满,但却不能自弃丰富文化遗产的烙印。

在现实政治上,香港人也必须了解香港在六四问题上的长期关注,其实赢得不少中国大陆知识分子与改革派的肯定与敬佩。他们也许是访问香港的游客,或是在互联网上辗转看到数以十几万计的点点烛光,不禁心生感动,认为只有在香港这样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才可以对这个在神州大地被遗忘的事件给予足够的关注,也就是在这个一年一度的纪念中,在一种奇特的「仪式感」中,反思中国欠缺制度化的制衡的弊端,也刺激中国执政力量的反思。

这也对习近平的党内改革带来奇异的动力。尽管他没有实施西方议会政治或是舆论全面开放,但六四的幽灵,与一九四九年以来历次滥用权力的痛苦事件,都在重击习近平与统治阶层的内心,要发现如何在中国共产党专政下落实权力的制衡。因而近年党中央派去地方的「巡视组」络绎不绝,而地方上贪腐大员被查而自杀的新闻也不断出现。这也许是一种无形的内部制衡。历史的不幸,成为一种组织心理上的内部压力,要确保不会让一九八九年的悲剧重演。

但光是防弊还不够,还要有巨大的发展动力。毫无疑问,二十九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当时学生领袖柴玲、王丹、吾尔开希等与官员邓小平、李鹏、阎明复等人的想象。其实就是从二零零八年开始,中国在基础建设、科技发展方面都开始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价值链,中国不但成为世界工厂,也成为世界市场,是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汽车消费国。但更重要的是,过去几年间,中国进入了社交媒体的爆发期,让即时通讯与移动支付成为生活的「标配」。

因而在这澎湃的发展动力中,北京取得更多的正当性,走出六四的阴影。这都因为人民生活素质普遍的提高,中产阶级快速崛起,综合国力飙升,让全国上下有更多的自信,而没有耽于历史的痛苦中。尤其年轻一代,从寒门到创富成功,从底层到大腕,都有不少例子。ofo共享单车的创办人戴威是北京大学的九零后,如今已拥有数以亿计的身家,社会阶梯上升不再是遥远的梦,而是近在咫尺的现实。

港人要认识中国的新发展

因而香港人在纪念六四之际,也急需调整「中国观」,不要只是站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来重复二十九年前的论述,而是要在中国新的现实中,与中国的改革派和年轻人结合,寻找中国急需推动的社会公正与法治精神,避免党治在某个程度之内的成功,碾碎了制度建设的理想。

昔日港人支持六四的先锋不少已经获得北京发出回乡证,可以重返神州故园,一睹中国最新的变貌,而不会在香港一些激进媒体的圈子内,任由「中国即将崩溃」的言论催眠自己,而与中国最新的发展完全脱节。

六四是不能忘记的。但六四的伤痛必须化为正面的力量,而不是沉迷在那点点的烛光中,在一种自我浪漫化与怨恨交织的氛围里,不敢正视中国最新的变化,不敢正视中国新一代与改革力量的诉求,而是自甘于成为中国边缘的游荡者,被港独势力牵着鼻子走,让爱国与民主中国的理想葬送在港独的呐喊中。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6 - 24
文|徐 来编辑|徐 来《——【·前言·】——》2014年政变夜,曼谷灯火骤灭,英拉的名字,从总理府门口匾额上被摘下;四年后,汕头港务大楼的董事会名单里,却蹦出同一个名字,这段跨度到底暗藏多少急转弯?政坛巅峰与大米政策危机2011年8月,大选计票刚结束,“他信妹妹”这一标识,推着英拉登上泰国史上,首位女总理的位置。30泰铢看病、橡胶补贴、数字教育一口气端上桌,节奏快得让内阁秘书处,都来不及印文件。最惹眼的还是大米收购计划:政府按高于当年市场均价,约四倍的价格统一收粮,想靠国际高价回血。粮仓一年就堆成小山,东南亚主产区又迎来丰收。国际米价反向跳水,财政部年底核账,发现缺口逼近100亿美元。财政黑洞,带来的政治压力像雨季洪水,村镇银行先抽贷,米商囤货观望,街头示威一拨接一拨。军方高层频繁发表“稳定秩序”通告,2014年5月,军车开进总理府,内阁全员被带离会场。同年11月,宪法...
2025 - 06 - 20
来源:视频号2025年6月18日两千五百年的恩情,几十年的仇怨
2025 - 05 - 22
来源:视频号别了,美国之音
2024 - 09 - 27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9月21日193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席卷了整个苏联。短短几年时间,苏联上至苏共中央、下至平民百姓,共计130万人被投入监狱,更有68万人惨遭枪决。每每提及那段黑暗的历史,俄罗斯人总以“大恐怖”来形容30年代中后期的岁月。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苏联当时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这也是他后世被称之为“独裁者”的来源。那么,30年代中后期苏联究竟发生了什么?斯大林又为何不惜犯下如此血债,也要将大清洗运动推行到底?一、苏联恐怖大清洗苏联大清洗,又被称作“肃反运动”。这场浩劫开始于1934年底,全面爆发于1937年初。1937年二月全会后,“大清洗”的机器在苏联全速开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苏联各个阶层头上。千百万经济干部、党政军干部进行大撤换、大逮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拔上来的新人,全面接管苏联党政军各部门。“反对派”和“人民敌人”的概念无限扩大。这次...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