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

News
新闻详情

自私基因

日期: 2015-04-21
浏览次数: 1376

来源:《信报》2015年3月21-22日

文/占飞

   慈善机构募捐时,多用可怜兮兮的小孩照片,皆因一般人的恻隐之心,总是较容易被个人的苦难挑动。

 

     邱德根逝世,少不免令人想到今天穷途末路的亚视。亚视标榜是“良心电视”,一开始便错了。这不关乎亚视是否真的有良心,抑或口说一套,做另一套,而是正如“坏新闻才是好新闻”一样,“良心电视”并不是好电视。

  电视——尤其是商业电视——毕竟是大众娱乐,而最好的娱乐就是八卦。无论你是否将大众喜“丑”爱“恶”归咎于人性的阴暗,不能否认的是,观众最爱看的,不是好事善事,而是坏事、瘀事、丑事……好人好事从来都不是好戏剧,表扬好人好事的节目,从来都收视不高。反之,揭名人隐私、暴露有权有势者的丑恶,才吸引人看。

利己主义

  人自私自利,不教即会。人要行善,却要自少叮嘱教训,古今中外皆然。利己主义是不说自明的“道理”,毋须大哲解释为什么人要利己。反之,利他主义却要反复申辩,讲一番大道理,仍然未必令人信服。

  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求的阿波罗神谕,只叫世人“认识自己”,而不是“利他行善”。直至基督教才出现“拯救世人”、“利他胜过利己”的思想,但背后仍然带有利他是为了利己,基督徒博爱行善是为了死后得救的意味。

  中国传统以儒家是主流。儒家虽然反对自私,但并不支持墨家弟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儒家主张亲疏有别,认为人应先利自己的家人,由至亲的父母兄弟姐妹起,推广至姨妈姑姐,然后同乡同姓,最后才到同宗同族。今天看来,这是较实际而符合人性的。

  在《英雄是怎样炼成的》(What Makes a Hero?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Selflessness,2013)书中,作者Elizabeth Svoboda引述一个实验,研究员给两组测试者看非洲达佛(Darfur)饥童的照片,一组看一个饥童,另一组看八个饥童,结果,看一个饥童那一组比另一组较多人愿意捐款,且捐更多钱。

  是以慈善机构募捐,一张哭泣的小孩的照片,效果好过一张颓垣败瓦、遍地哀鸿的照片。皆因一般人的恻隐之心,总是较容易被个人的苦难挑动,尤其是哭泣的小孩。最好的明证是:最近反水货客行动者备受严词谴责,原因之一就是弄哭了小孩。

利他行为

  西方有个人主义,基督教有利他主义,却没有儒家那样亲疏有别的利家利族主义。资本主义兴起,阿当史密夫用经济学的理论“证明”利己不是坏事,反而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调节,利己竟成最利他的行为,个人主义更是共和、民主的基石。

  利他和博爱,往昔是教徒责无旁贷的训令。正如耶稣的教训:“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25:40),如今却降格为个人的抉择——行不行善,纯粹由己!难怪到十九世纪中叶,社会学之父孔德(Auguste Comte)才造出利他主义(altruism)这个字!亦难怪许多大资本家和富商,一方面无情地剥削员工,另一方面又慷慨地捐出亿万计的家财行善,而一点也不觉得矛盾或良心不安。

  到达尔文提出演化论,利他主义更成为一个头痛的问题,需要解释的现象:为何“蝼蚁尚且偷生”,但有些生物(例如蜜蜂、人类)竟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达尔文提出“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理论,指生物牺牲自己,皆因有利他的“亲属”和“群体”的生存。

 

             达尔文认为蜜蜂愿意牺牲自己,是“亲属选择”,皆因有利他的“亲属”和“群体”的生存。

  李察杜坚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亦指个体利他,是为了增加其他分享他的基因的个体的繁衍机会。和自己没有基因关联的话,便不会利他矣!

  这样说来,利他最终都是利己,而且和儒家一样,利他主义也亲疏有别,利的只是自己的亲属、家族以及有基因关联的社群、民族!难怪有中国人捐钱给美国机构或非洲的贫民,会遭受指责,问为什么不捐助国内的穷人!无他,违反亲疏有别的利他原则而已!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6 - 24
文|徐 来编辑|徐 来《——【·前言·】——》2014年政变夜,曼谷灯火骤灭,英拉的名字,从总理府门口匾额上被摘下;四年后,汕头港务大楼的董事会名单里,却蹦出同一个名字,这段跨度到底暗藏多少急转弯?政坛巅峰与大米政策危机2011年8月,大选计票刚结束,“他信妹妹”这一标识,推着英拉登上泰国史上,首位女总理的位置。30泰铢看病、橡胶补贴、数字教育一口气端上桌,节奏快得让内阁秘书处,都来不及印文件。最惹眼的还是大米收购计划:政府按高于当年市场均价,约四倍的价格统一收粮,想靠国际高价回血。粮仓一年就堆成小山,东南亚主产区又迎来丰收。国际米价反向跳水,财政部年底核账,发现缺口逼近100亿美元。财政黑洞,带来的政治压力像雨季洪水,村镇银行先抽贷,米商囤货观望,街头示威一拨接一拨。军方高层频繁发表“稳定秩序”通告,2014年5月,军车开进总理府,内阁全员被带离会场。同年11月,宪法...
2025 - 06 - 20
来源:视频号2025年6月18日两千五百年的恩情,几十年的仇怨
2025 - 05 - 22
来源:视频号别了,美国之音
2024 - 09 - 27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9月21日193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席卷了整个苏联。短短几年时间,苏联上至苏共中央、下至平民百姓,共计130万人被投入监狱,更有68万人惨遭枪决。每每提及那段黑暗的历史,俄罗斯人总以“大恐怖”来形容30年代中后期的岁月。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苏联当时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这也是他后世被称之为“独裁者”的来源。那么,30年代中后期苏联究竟发生了什么?斯大林又为何不惜犯下如此血债,也要将大清洗运动推行到底?一、苏联恐怖大清洗苏联大清洗,又被称作“肃反运动”。这场浩劫开始于1934年底,全面爆发于1937年初。1937年二月全会后,“大清洗”的机器在苏联全速开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苏联各个阶层头上。千百万经济干部、党政军干部进行大撤换、大逮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拔上来的新人,全面接管苏联党政军各部门。“反对派”和“人民敌人”的概念无限扩大。这次...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