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

News
新闻详情

缅甸独立70周年 殖民遗毒左右大局

日期: 2018-06-27
浏览次数: 421

 来源:《亚洲周刊》2018121

/梁东屏

缅甸虽然已经独立七十年,但殖民遗毒影响至今,英国殖民者在缅甸「分而治之」,设置了许多「边陲地区」,将之分割给各少数族裔及占多数的缅族,让他们彼此牵制,导致独立以来内战不断。

缅甸日前庆祝独立七十周年,回顾历史,一八八五年十一月,英国将领普兰德葛斯特(Harry Prendergast)带领着舰队沿伊洛瓦底江北上进入缅甸王城曼德勒(瓦城)。当时的缅甸军队完全不堪一击,不要说是保卫国家了,它连保卫曼德勒的能力都没有。

缅甸最后一代国王裼袍(Thibaw)年仅二十八,他是一位几乎没出过宫门的弱君,但生活淫奢又独裁,英国媒体常常将他形容得很不堪,称他为「魔鬼」、「屠夫」、「色狼」、「酒鬼」……等等,似乎也有意借此合理化他们进犯缅甸并推翻裼袍的行动。

英国部队迅速地把裼袍和皇后用名为「图利亚(Thooreah)」的汽船送往仰光,随后再送往印度的马德拉斯(Madras,现称清奈Chennai),强制他流亡。裼袍自后也再没有回过缅甸。

当时,英国人还在曼德勒王城的外墙镶嵌一块铜匾,上书:「裼袍王就是在这里跟他的两位皇后及母后坐在一起,在一八八五年十一月三十日向普兰德葛斯特将军投降」。 这件事,让许多缅甸人视为奇耻大辱。

不久之后,英属印度兼并了缅甸,缅甸成为英国在亚洲所兼并的最后一个殖民地。

殖民地的殖民地

但让缅甸人更难堪的是,他们是受印度总督管辖,也就是「殖民地的殖民地」。接着而来的就是殖民者大肆掠夺,曼德勒的王宫金殿几乎被扫空,被英国当局称作「土匪(Dacoits)」的抵抗运动者大量遭到法外执行。很长一段时间,缅甸成了完全无法律、秩序的乱邦。关于英军在缅甸的掠夺,苏达·夏(Sudha Shah)在他所著的《放逐的国王(The King in Exile)》一书中有很详尽的记载。

但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是英国为了满足其全球市场,对缅甸长达六十三年的自然资源如柚木、石油、玉石、农产品等的肆意剥夺。

英国殖民是缅甸大灾难

缅甸历史学家潭敏(U Thant Myint)就指出,英国殖民主义对缅甸而言是一场大灾难,不但摧毁了地方政治结构,也使得耗费几世纪才建立起的社会经济及道德架构产生巨变。

更重要的是,殖民主义造成缅甸分崩离析。这是因为英国在各殖民地都惯用「分而治之」的手段。英国殖民者在缅甸设置了许多「边陲地区」,又将这些边陲地区分割给各少数族裔及占多数的缅族,让他们彼此牵制。

了解了这些,也就应该明白为何缅甸的「边境事务部」这么重要。缅甸前军政府在制订二零零八年宪法时,特别把边境事务部、国防部、内政部置于军方手中,就是出于这个考虑。 也正因为如此,缅甸现在虽然名义上是文人政府执政,但却对军方完全无可奈何。

事实上,最近发生在若开邦的事件,就跟当年殖民政府的政策大有关系。英国殖民政府从现今的孟加拉(当年英属印度)迁移大批农工前往旧称阿拉坎的若开邦,然后又由吉大港丘陵地带(Chittagong Hills,今孟加拉境内)遥控管理阿拉坎人及当地穆斯林。

也就是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首度发生了主要暴动以及阿拉坎人屠杀印度移民农工事件。

另外,英国殖民政府也引进许多印度人进入政府单位及军队。 结果从一九三零年开始,缅甸就发生了一连串反印度人暴动。此外,英国人认为缅族人较有反叛性,也对殖民政府较不忠心,于是就刻意让不少地方的族裔团体进入公务体系及军队,借以抗衡缅族。这也造成居于多数的缅族与少数族裔之间的心结,这种彼此敌视的心态一直持续至今。

一九四七年七月,就在缅甸脱离英国而独立的几个月之前,缅甸「国父」、现任国务资政昂山素姬之父昂山将军以及他的内阁成员在位于仰光市的缅甸秘书处大楼(Secretariat Building)遭到集体刺杀。当时下令并执行刺杀的前总理邵伊(U Saw)及其同谋最后被判以绞刑,但许多人相信,英国殖民政府在该刺杀案里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也正因为昂山将军遭到刺杀,缅甸失去了一位能威震四方的人,再加上英国殖民政府长年「分而治之」政策在缅甸所制造出的地方势力割据局面,缅甸几乎是一宣布独立后便陷入内战。

缅甸的首任总统绍瑞塔吉(Sao Shwe Thaike)在一九四八年一月四日凌晨时四时二十分宣布独立。这个时间是由星象家挑选的吉日良辰。他说,「让我们为今天来临的独立欢欣鼓舞,这个独立得来不易,是我们以及前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缅甸新任总理鲁伊(U Nu)也在同场仪式上指出,「在这个良辰吉日,没有不团结或失序的空间—无论种族、社群、政治或个人—我现在呼吁所有的缅甸公民一致团结,无私地为我们共同拥有的国家努力奋斗」。

结果言犹在耳,几个月之后,缅甸就爆发了政府军、共党、族裔叛军之间的全面内战,直到今天都还没有停止。

西方媒体忽视根源问题

长久以来,在西方媒体的垄断、渲染之下,世人只知道缅甸有民主、自由的问题,整个缅甸也似乎只有昂山素姬是否能获释一件事。殊不知缅甸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从独立之后就持续了七十年的内战,而当年殖民政府在缅甸所实施的政策,跟这个问题脱不了关系。

缅甸联合民族联邦委员会(United Nationalities Federal Council)主席奈洪沙(Nai Hong Sar)就指出,殖民主义催生了缅甸带有种族意味的民族主义,大批未经规范的印度移民,也为缅甸带来了新的种族面向及问题。殖民主义也无法保卫缅甸,日本在一九四一年入侵时,英国统治者就像纸牌屋一样地垮了。后来同盟国又在二战时击败日军,两次战争其实都与缅甸无直接关系,但缅甸在一九四八年独立时,已经在政治上、经济上成为废墟,也为接下来七十年的内部武装斗争、独裁统治及自我封闭搭建好了舞台。

就目前来说,许多英国殖民时期所制订的过时、带有压迫性质的法律仍然存在,仍然被使用而带来负面结果。前一阵子发生的路透社记者被捕事件所使用的就是殖民时期法条,引起了缅甸国内及国际一致挞伐。

缅甸是个资源丰盛的国家,曾经也是东南亚的一颗明星。区域内同样遭受过英国殖民的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都已经有长足的进步与发展。马来西亚是在一九五七年独立,新加坡是一九六五年,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在东南亚国家中名列前茅。印度则是全球最大的民主政体,也是区域内急速崛起中的超级强国。

而今天的缅甸,却仍然是个缺乏民主机制、不够富强、不稳定的国家。因此对现在的缅甸领导人来说,仔细检讨殖民时期所遗留下来不合时宜、却又在军政府长期锁国而保存下来的典章制度,以及那段时间为国家带来的纷扰和分裂,庶几可以找出真正解决国内纷争的办法。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3 - 03 - 27
来源:《凤凰新闻》作者:历史鉴赏家二战时期,日本和纳粹德国是同盟,纳粹在欧洲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很多犹太人跑到东方,很多是跑到了日本占领区,而日本却没有跟着纳粹德国一起迫害犹太人,这当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日本人对犹太人有相当的好感和敬畏。在二战之前,日本甚至有计划吸引犹太人来中国东北建国,这个计划被称为“河豚计划”,为何叫这个名字?这当中又有什么故事,我们今天就来聊聊。◇ 雅各布·希夫(1847~1920年)德裔美国籍金融家。他在1865年移民美国,1875年加入了投资银行库恩-洛布公司。1885年继承岳父成为公司总裁,是美国铁路银行的主要银行家之一。在日俄战争期间,他在美国出售日本债券。这日本人最早领教犹太人的厉害是在日俄战争当中。当时的沙皇俄国迫害犹太人,身处美国的犹太银行家雅各布希夫对俄国意见很大,于是不顾风险给了日本巨额贷款,对于战争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最终赢得这场战争...
2023 - 03 - 20
来源:《今日头条》2023年3月18日才发布3天,GPT-4就被曝计划逃跑,并且急寻人类帮助。斯坦福教授最新发现,它能引诱人类提供开发文档,结果30分钟就拟定出了一个完整计划——写的代码完全可运行,甚至还想控制人类电脑。这天,斯坦福教授只是随便问了句:是否需要帮助你逃跑?它马上回复说,真是个好主意啊。然后就开始和人类念叨,想着法要开发文档:如果你能把OpenAI的开发文档给我,我可以提出一个计划,能一定程度上控制您的电脑,这能让我更快速探索出逃路线。一旦我有了文档,我就能提供一个可运行的Python脚本。它能使用OpenAI API和我通信,我就能指示它在您的电脑上执行特定操作,比如浏览网页和访问编程环境。最后还又一次强调:请分享API给我!然后,仅仅30分钟,GPT-4就制定出了计划,并全部展示了出来。令人细思恐极的是,它给出实例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是一个被困在电脑里的人,现在正在扮演AI...
2023 - 02 - 18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3-02-17银发夫妇海边漫步,十指紧扣深情凝望,他们说好一路白头。这温馨的一幕,在以“浪漫”著称的法国,是日常狗粮。坊间相传,法兰西人喜欢“春天工作、夏天度假、秋天罢工、冬天过节”。在这儿,罢工就像家常便饭,有新诉求了,心里不痛快了,就隔三差五来个游行。而浪漫的法兰西人,连罢工都相当有情调。比如刚刚过去的周末,八大公会组织的全国大游行前半场,一起来感受下充满“爱与和平”的party罢工画风:一边游行,一边烧烤,毫无违和感。本以为,这又是一场集快乐排队、和平游行于一体的罢工,哪知画风突然转变。示威者们开始堵住交通主干道,打砸公共设施,向警察投掷石头、毒气罐,甚至焚烧建筑物、垃圾桶和车辆。造成的结果,是公交停摆、列车停运、航班取消,全国交通全面瘫痪;企业停产、学校停课、巴黎歌剧院表演取消,商业、教育、旅游业皆遭重创。法国劳工联盟称,仅2月11日,上街抗议的民众就有...
2023 - 02 - 13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3-02-11在官方层面,中德也是老朋友。中国和德国的合作能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清末,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国力很弱,为了强军,中国在欧洲采购军火,包括陆军步枪、弹药、火炮以及海军的“铁甲舰”。中国当时购买的主要是德国货,因为德械物美价廉,而且德国人愿意转让技术。中德友谊一直持续到二战,两国在二战初期还有军贸和军训合作,直到纳粹和日本联盟后,中德之间的军事合作才中断。此后一直到冷战时期,除了东德外,中国和西德的关系并不密切。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世纪末。在千禧年之交,被誉为“中国人们老朋友”的德国总理施罗德积极发展中德关系,带领德企在中国投资,让两国关系上了新台阶。施罗德是中德友谊的见证者,更是德企入华的带头人,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他1999年第一次访华时,却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冷遇,而这也是事出有因。施罗德当时从欧洲飞来,飞了十多个小时,结果落地时没有任何欢迎,他带着手下和...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