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

News
新闻详情

不洗的俄罗斯与永远的心头痛

日期: 2019-03-30
浏览次数: 5

来源:《亚洲周刊》2018年10月28日

文/章海陵

      「不洗」之说源自俄国诗人莱蒙托夫,蓬头垢面、穿草鞋的农民成了「不洗的俄罗斯」的国家形象,也成为大多数俄国文化人的心头痛。莱蒙托夫以「不洗」痛斥横行作恶的宪兵令俄国沦为「老爷」和「奴隶」,变得暗无天日。

近来,俄国网上有人指,史书上「战斗民族」的称谓属于日耳曼人,与俄罗斯无关。而国际间对俄罗斯「战斗民族」的赞誉,常由「惊为天人」的俄航服务引起,因为俄国飞机一向不顾气候恶劣仍准时起降。不过,这种勇敢精神并没成为航空业界的佳话,俄国人也不觉得是美誉,反有几分无奈与忌惮。

      倒是「不洗的俄罗斯」之说,一直以来令俄国民众困惑和「多心」。但此说并非有人凭空捏造,而确是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佳句,其本人也是学界与坊间都敬佩的文学骄子。莱蒙托夫的史上地位非同一般,虽不及「诗圣」普希金崇高,但一直被称为俄罗斯奇葩。莱氏离世年仅二十七岁,他的死被喻为「俄罗斯文学常青树被打掉了树冠」,这一比喻表达了俄罗斯人对逝者的锥心泣血之痛。

      对不少民众而言,另一种锥心泣血之痛则是,「不洗」之说竟出自莱蒙托夫之口。很快有人称,这首含有「不洗」的无名短诗是伪托之作,跟莱蒙托夫无涉。这是「保全」诗人最干脆、但也十足愚蠢的手法。「害国」与「爱国」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情怀;冰炭难同炉,真理以外无真理,伪托之作哪有偷天换日、蒙蔽人心的功力?更何况,「不洗」之说也不是莱蒙托夫一人发明,而是光荣先进的俄罗斯文学集体性的痛心表白,是从普希金到契诃夫、几近全体有良知作家们的尖锐指责。

      文学是镜子,映照出的不是虚相影子,而是不争的事实:俄国农民整年不洗澡,虱子满身,肮脏发臭;衣衫不整,倒地入睡;略上年纪,牙齿就掉光,口冒酸腐气味;全家共居一室,性生活不避眼目;等等。相当长的时间里,蓬头垢面、穿草鞋的农民成了「不洗的俄罗斯」的国家形象,也成了大多数俄国文化人的难言尴尬。

      「一厢情愿」肯定俄国农民的,是文豪托尔斯泰。他赞扬俄国农民大军,举着连树皮都没剥去的大棒,将精通「花式剑法」的拿破仑大军打得落花流水、望风而逃。没错,这是俄国农民打击入侵者的英勇形象和不凡身手,他们手握的大棒是俄罗斯「国粹」及爱国主义象徽。可是,沙俄侵略及蹂躏欧洲各国时,也是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俄国农民举着大棒在横冲直撞,「不洗的俄罗斯」人见人怕,成了文明欧洲不寒而栗的噩梦!

      挥之不去的梦魇

      对于自己国家和人民,「不洗的俄罗斯」更是挥之不去的梦魇。俄国农民逆来顺受、狂信宗教、没有文化、不思进取;他们虐待妇女,杀害女婴,令人发指。俄国农民和「不洗的俄罗斯」已汇聚成一股野蛮残暴的力量。对此有细腻观察和深刻反思的,仍是托尔斯泰。他晚年曾撰长文,记迹俄国近代史上恐怖而可耻的霍登广场事件。一八九六年五月十八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人山人海的莫斯科霍登广场发生踩踏时间,近一千四百人被踩死,一千三百人受重伤。原因是群众为争抢皇家赠品而发生打斗,「人踩人」惨祸由此发生。赠品究竟有多么贵重呢?几粒糖果而已!就是这种分文不值的小礼物造成近三千人重大伤亡,是不可抗力的天灾吗?不,是人祸,是由皇家愚昧和民间贫穷造成、不折不扣的人间浩劫,恰如中国俗语「天作孽,尤可讳;自作孽,不可活」的写照。

      许多俄国民众对「不洗的俄罗斯」之说愤愤不平,其实是对莱蒙托夫的一种可悲误赞。他们不了解或根本不愿意了解原诗,诗人无意让祖国领受「不洗」恶名,着眼点更不是追问俄罗斯人有无卫生习惯,而是在控诉身穿天蓝色制服的宪兵的所作所为,正是这无法无天、横行作恶的一群,令可爱可敬的祖国沦为「老爷」和「奴隶」、权贵与投靠者的国度;俄罗斯因此变得暗无天日、压抑痛苦!

      「不洗」之说诞生的具体背景也值得讲述。一八四一年二月莱蒙托夫请假从高加索流放地回到彼得堡探亲,但当局很快严令他返回原地,面对出尔反尔的强迫要求,他作为服刑者唯有遵从,但郁郁不乐中反令他对流放地产生「亲切感」,因为这儿可多开「总督」、宪兵和暗探,回避「无所不闻的耳朵」及「无所不见的眼目」。受迫害者发出怨声,本属司空见惯的人之常情,但莱蒙托夫怀有深切热烈的爱国情操,独步一时地痛斥了「警察治国」这种可耻可悲的政治制度,也令他程伟万众瞩目的文学伟人、万古流芳的历史功臣。

      「不洗的俄罗斯」,「奴隶的国土和老爷的国土」。莱蒙托夫的犀利抨击令俄罗斯几代革命者感同身受,也让他们受到莫大启发。他们目睹,在欧洲,俄罗斯面积远比法兰西辽阔,但文明程度却远为落后。整个俄国只有「老爷」和「奴隶」这两个阶层,年轻人对此无不痛心疾首,认为是奇耻大辱!

      但沙俄帝国冥顽不灵的现况既坚实又严酷,「奴隶」、「老爷」的人数和地位十分悬殊,更难以撼动和改变,而义愤填膺的革命者却屡战屡败,直到一九一七年革命成功,历史才得到改写。所以,红色政权的教育工作者编撰扫盲课本时,首个灵感就来自莱蒙托夫的「金句」,推出课文是:我们不是老爷,我们也不是奴隶。俄罗斯掷地有声的「国产」排比句,大可媲美法国文豪雨果笔下乞丐攻打巴黎圣母院的口号:「你们姐妹是神圣的,我们的姐妹也是神圣的!」俄罗斯向有瞄准法兰西的「攀比」情结,十月革命终于创造了比法国大革命更「平等」的人间奇迹,革命者的快慰可以想见,只是他们不知世间「空欢喜,真失望(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语)」何其多!

      追求自由平等的独立人士

      莱蒙托夫的诗作与激情对催生俄国革命起到很大作用;马克思和列宁对莱蒙托夫的作品也赞美有加。但是,莱蒙托夫从来不是俄罗斯革命的「导师」和「同志」,他是追求自由平等的独立人士。俄国革命派与民主派早就指出,莱蒙托夫与他的作品主人公是「多余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一边,也永远不会站在人民一遍」。平心而论,这一评判也不无道理。莱蒙托夫一如既然地仇视沙皇政府,但也总在警惕俄罗斯的「愚众」;他拒绝和反感任何顺从与平庸,也从无「视人民为上帝」的虔敬心理。

      「视人民为上帝」?是,莱蒙托夫没有这种廉价矫情与虚伪谦卑,托尔斯泰也没有,所有的俄罗斯文学大师和巨匠都没有!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平民出身的文学大老高尔基,堪称俄罗斯文学「终结者」与苏联文学「第一人」,他对「不洗的俄罗斯」最为警觉和厌恶。十月革命后,俄共召开北方贫农代表大会,被奉为贵宾的与会者入住沙皇冬宫。但他们离去后,工作人员发现,宫中国宝级名贵器皿中竟盛满入住者的排泄物。高尔基对此愤怒欲狂,而革命领袖列宁却认为,这是俄国农民对压迫者千百年深仇大恨的一种发泄,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列宁这番「高论」媒体讳莫如深,但人间终有「善恶是非」,高尔基这位良知作家在回忆录中作出了精彩披露。

      沙皇加冕日霍登广场发生踩踏,入住冬宫的贫农亵渎国宝,大可视为「不洗的俄罗斯」在发威,它的凶案之魂在游荡。该凶暴之魂再次露面是一九五三年春天的斯大林发丧日,莫斯科红场也发生踩踏惨剧。在场的文学青年叶普图申科差一点因推挤而丧命,他这才从汹涌的人潮中看出「端倪」,民众参加哀悼看似直发,实为自保,原来人人都在担心因领袖去世而可能引发动乱,他们须急表「忠诚」。

      这一刻,后来成为苏联诗坛巨匠的叶普图申科觉醒了,他为「红色愚昧」蔓延、为「封建皇帝」再现而感到愤怒和耻辱。这一天是否也是「不洗的俄罗斯」的历史之日呢?一九九一年「八一九」事件爆发,森严可怖的庞然大物、不可一世的前苏联垮台及退出历史舞台,「不洗」终结日的答案这才揭晓。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若在天有灵,该露欣慰笑意。

      北方邻国俄罗斯的「不洗」之说,在中国的遭遇也值得一说。令俄国民众满心不悦、耿耿于怀的「不洗」,在中国译诗中没有出现过?不,翻译家从一开始就已将它「洗白」,置换为「满目疮痍」,中国读者当然无从咀嚼和知晓,「不洗」二字在俄罗斯人民心中曾有怎样的辛酸与苦涩?中国翻译家的苦心,只能是多余的「精彩」。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3 - 03 - 27
来源:《凤凰新闻》作者:历史鉴赏家二战时期,日本和纳粹德国是同盟,纳粹在欧洲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很多犹太人跑到东方,很多是跑到了日本占领区,而日本却没有跟着纳粹德国一起迫害犹太人,这当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日本人对犹太人有相当的好感和敬畏。在二战之前,日本甚至有计划吸引犹太人来中国东北建国,这个计划被称为“河豚计划”,为何叫这个名字?这当中又有什么故事,我们今天就来聊聊。◇ 雅各布·希夫(1847~1920年)德裔美国籍金融家。他在1865年移民美国,1875年加入了投资银行库恩-洛布公司。1885年继承岳父成为公司总裁,是美国铁路银行的主要银行家之一。在日俄战争期间,他在美国出售日本债券。这日本人最早领教犹太人的厉害是在日俄战争当中。当时的沙皇俄国迫害犹太人,身处美国的犹太银行家雅各布希夫对俄国意见很大,于是不顾风险给了日本巨额贷款,对于战争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最终赢得这场战争...
2023 - 03 - 20
来源:《今日头条》2023年3月18日才发布3天,GPT-4就被曝计划逃跑,并且急寻人类帮助。斯坦福教授最新发现,它能引诱人类提供开发文档,结果30分钟就拟定出了一个完整计划——写的代码完全可运行,甚至还想控制人类电脑。这天,斯坦福教授只是随便问了句:是否需要帮助你逃跑?它马上回复说,真是个好主意啊。然后就开始和人类念叨,想着法要开发文档:如果你能把OpenAI的开发文档给我,我可以提出一个计划,能一定程度上控制您的电脑,这能让我更快速探索出逃路线。一旦我有了文档,我就能提供一个可运行的Python脚本。它能使用OpenAI API和我通信,我就能指示它在您的电脑上执行特定操作,比如浏览网页和访问编程环境。最后还又一次强调:请分享API给我!然后,仅仅30分钟,GPT-4就制定出了计划,并全部展示了出来。令人细思恐极的是,它给出实例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是一个被困在电脑里的人,现在正在扮演AI...
2023 - 02 - 18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3-02-17银发夫妇海边漫步,十指紧扣深情凝望,他们说好一路白头。这温馨的一幕,在以“浪漫”著称的法国,是日常狗粮。坊间相传,法兰西人喜欢“春天工作、夏天度假、秋天罢工、冬天过节”。在这儿,罢工就像家常便饭,有新诉求了,心里不痛快了,就隔三差五来个游行。而浪漫的法兰西人,连罢工都相当有情调。比如刚刚过去的周末,八大公会组织的全国大游行前半场,一起来感受下充满“爱与和平”的party罢工画风:一边游行,一边烧烤,毫无违和感。本以为,这又是一场集快乐排队、和平游行于一体的罢工,哪知画风突然转变。示威者们开始堵住交通主干道,打砸公共设施,向警察投掷石头、毒气罐,甚至焚烧建筑物、垃圾桶和车辆。造成的结果,是公交停摆、列车停运、航班取消,全国交通全面瘫痪;企业停产、学校停课、巴黎歌剧院表演取消,商业、教育、旅游业皆遭重创。法国劳工联盟称,仅2月11日,上街抗议的民众就有...
2023 - 02 - 13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3-02-11在官方层面,中德也是老朋友。中国和德国的合作能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清末,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国力很弱,为了强军,中国在欧洲采购军火,包括陆军步枪、弹药、火炮以及海军的“铁甲舰”。中国当时购买的主要是德国货,因为德械物美价廉,而且德国人愿意转让技术。中德友谊一直持续到二战,两国在二战初期还有军贸和军训合作,直到纳粹和日本联盟后,中德之间的军事合作才中断。此后一直到冷战时期,除了东德外,中国和西德的关系并不密切。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世纪末。在千禧年之交,被誉为“中国人们老朋友”的德国总理施罗德积极发展中德关系,带领德企在中国投资,让两国关系上了新台阶。施罗德是中德友谊的见证者,更是德企入华的带头人,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他1999年第一次访华时,却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冷遇,而这也是事出有因。施罗德当时从欧洲飞来,飞了十多个小时,结果落地时没有任何欢迎,他带着手下和...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