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报 财经月刊》2018年4月号
文/郭正亮
大陆在2014年台湾太阳花运动受挫之后,转向“全面磁吸、经贸促统”的新对台路线,试图透过“两岸融合发展促成渐进统”,制衡台湾新世代的“天然独”。双方较劲之后,最后究竟是“中国经贸统一”胜出,还是“台湾政治认同”胜出,还有待历史证明。
大陆两会开幕前夕,国台办突然联合29部委,在2月28日公布31项惠台政策,其中12项涉及加快给予台资企业和大陆企业的同等待遇,19项涉及逐步为台湾民众提供和大陆民众同等的待遇,开放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涉及部门之多,远超出各界预期。不管是对企业或民众,都开启了大陆对台“经贸促统、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吊诡的是,就在同一天2月28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台湾旅行法”,打破美国与台湾官员交流的层级限制,将允许行政部门邀请台湾正副总统、正副行政院长访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痛批“台湾旅行法”已经“严重违反一中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本以为大陆即将祭出“政治反独”的官方压制措施,不料却率先传出“经贸促统”的民间拉拢攻势。
“让利”转向“磁吸”
惠台31项政策的战略转向,本质上是从“让利台湾”转向“磁吸台湾”。相较于2008-16年国民党执政时期的惠台政策,主要是大陆来台采购、投资、交流,基调是“大陆走进台湾”;如今在历经将近两年的政权轮替僵局之后,习近平决定从2018年3月起,全面启动惠台政策新模式,将转向大陆吸引台湾人才、行业、资金,基调是“台湾走进大陆”。
首先就产业开放来说。这次最大亮点,无疑是大陆主动跳脱两岸服贸障碍,单向对台湾开放服务业。原本在2014年两岸服贸协议受阻之后,由于台湾民众担心开放大陆服务业后果难料,基于两岸互惠原则,原本以为两岸服务业开放将遥遥无期,尤其是攸关重大利益的金融业、政府采购、影视出版业等等,但大陆如今却决定跳过服贸障碍,单向对台湾开放,摆明了“尽管台湾不让我过去,我还是欢迎你来”,让台湾相关行业和民众可到大陆发展。
以金融业为例,大陆将允许台湾金融机构及商家与中国银联和大陆非银行支付机构合作,提供便捷小额支付服务;台湾征信机构将可与大陆征信机构合作,为两岸民众和企业提供征信服务;台资银行将可与大陆同业合作,通过银行团贷款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另外针对台湾金融从业人员,大陆将放宽台湾人在大陆申请证券、期货、基金从业资格,接受台湾各种金融认证,只需通过大陆法律法规考试即可。
提供台资企业同等待遇
另一个产业开放亮点,是提供台资企业同等待遇,例如参与“中国制造2025”适用与大陆企业同等政策、支持享受高新技术业的减税待遇、参与大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基础建设、公平参与政府采购、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农业企业可同等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等等,此外,针对敏感的文化产业,这次也破格开放台湾人士参与大陆广播电视节目和电影电视剧制作可不受数量限制;大陆电影发行机构、广播电视台、视听网站和有线电视网引进台湾生产的电影电视剧也不做数量限制;放宽两岸合拍电影电视剧在主创人员比例、大陆元素、投资比例的限制;对台湾图书进口简化进口审批流程等等。对长期陷入低迷的台湾影视出版业来说,无疑为一大利多,为了适应大陆市场,台湾相关业者可能会自我节制作品尺度。
更引人瞩目的惠台政策,无疑是开放台湾人才赴大陆发展,题为“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包括可参加53项专业技术人员和81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可申请参与“千人计划”、可申报各类国家基金项目、取得大陆医师资格可在大陆执业、台湾医师可通过认定获得大陆医师资格、鼓励台湾教师到大陆高校任教等等。
事实上,近年来,大陆已经展开全面磁吸台湾人才战略,推出31项惠台政策,其实只是做出总结、进一步扩大而已。例如台湾高科技产业,早已频传被大陆公司以2至5倍高薪挖角,先从面板到LED,然后从DRAM到晶圆制造,大陆企业甚至还专程到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台北101大楼附近,雇用台湾专家设立猎才公司,不但对台湾高科技产业脉动了若指掌,对人事异动也非常熟悉。
鼓励台青岛大陆创业
追本溯源,2014年台湾爆发太阳花运动,蔡英文宣称“台湾年轻人都是天然独”,大陆眼看对台青年工作陷入空前危机,立刻在2015年改弦易辙,不再执着到台湾结合特定企业撒钱让利,开始转向鼓励台湾青年到大陆创业。至2016年12月,光是大陆中央就已经在20个省市公布41个国家级的青创基地、12个青创示范点,入驻台资企业将近1200家,吸引超过6000名台湾年轻人在当地就业,17000人前往实习。青创基地提供财政诱因,包括开办创业基金补贴、办公室厂房补贴、住房补贴、医疗服务、子女就学服务等等。地方政府自行设立的青创基地,更已超过200个,而且还在持续增加中。
为了全面扩大两岸融合发展,2017年1月,大陆宣布考虑将卡式台胞证改成和大陆一样18码,以便让台湾民众享有各种电商服务。2017年2月大陆国台办证实,将逐步让台湾民众在大陆享受“国民待遇”,在“就业、就学、生活等方面获得更多便利”,例如准备取消台湾民众到大陆必须入住“涉外宾馆”规定等等。
2017年2月,大陆政协主席俞正声正式宣示,将“加强与台湾基层一线和青年一代交往交流,厚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民意基础”,惠台政策的战略方向,正式从“大陆走进台湾让利”转向“磁吸台湾走进大陆”,首要目标是“一线(基层)一代(青年)”。2017年7月,大陆教育部宣布放宽台湾学生学测成绩申请大陆大学标准,从以前的“前标”(前12.5%)降至“免试均标”(前50%)。同年11月公布台湾学生奖学金新制(旧制是2006年),每年总发放金额从700万元人民币大增至1872万元人民币,每人每年最高金额从8000元人民币,三级跳达到3万元人民币,核准人数则从2000人增至2900人(本科生1710名、硕士生610名、博士生580名)。在分级奖励上,旧制分为学、硕、博士三个等级,新制再增加一个“特等奖”等级,台湾学生的核奖比例,是陆生的100倍,政策对台倾斜相当明显。
官民分离 以民逼官
显而易见,尽管两岸政府陷入“九二共识”分歧,美国打台湾牌也日益凌厉,但大陆仍然坚持“官民分离”的对台两手原则,一方面继续对台湾政府“政治反独”,另一方面却继续对台湾民间“经贸促统”,而且还投入更多资源,不断加大经贸、社会、文化的全面磁吸力度。尤其在大陆修宪取消国家主席的连任限制之后,习近平“政治上硬的更硬、经贸上软的更软”的对台总路线,必将继续扩大拓深,台湾政府被架空在两岸交流之外,但细小的台湾又不能积极面对大陆磁吸人才的全面攻势。
可预期的是,随着31项惠台政策陆续落实,台湾“官民分道扬镳”的离心力量必将持续升温,民进党政府对大陆“以民逼官”、“以商围政”“以通促统”的谴责声音也将随之扩大。但随着美中博弈越演越烈,去年12月美国通过国防授权法案,让美台军舰可以互访停靠,今年1月美国进一步通过台湾旅行法,首度解除“五黑名单”赴美访问限制(亦即禁止台湾正副总统、行政院长、外交部长、国防部长访问华盛顿),都使北京对台独升温更加提高警戒,对民进党政府更难有让步空间。
面对来势汹汹的大陆对台揽才攻势,台湾政府3月16日提出“八大强台策略”,包括提升学研人才奖励、强化新创发展动能、强化员工奖酬工具、优化医事人员工作环境、加强保护营业秘密、强化产业创新升级、扩大股市动能,和发展影视产业。但毕竟台湾作为自由之邦,并不可能管制人民的职业选择或海外移民,只要台湾经济无法做大做强,年轻人看不到未来,选择出走实在无可厚非。但长此以往,台湾经济必将面对前所未有的全面掏空危机。
大陆和台湾双方较劲之后,最后究竟是“中国经贸统一”胜出,还是“台湾政治认同”胜出,还有待历史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