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

News
新闻详情

林孝信保钓人生燃烧自己

日期: 2016-03-10
浏览次数: 1359

 来源:《亚洲周刊》201613

/童清峰

  老保钓林孝信病逝,享年七十一岁。他曾是台湾留美学生保钓的“苦行僧”,遭当局吊销护照,无法完成博士。他一生保钓,近年投入“钓鱼台教育计划”,推动草根教育及小区大学,建议两岸合作保钓。

  童清峰台湾保钓运动重要领袖、小区大学与人文通识教育关键推手、世新大学客座教授林孝信十二月二十日肝癌过世,享年七十一岁,这位老保钓一生都在为保钓奔走,直到蜡烛烧尽。

  一九七零年代的保卫钓鱼台运动源发于美国留学生与华人社群,而后欧洲与台港学生亦群起效之,风起云涌,规模之大,层面之广,有第二次五四运动之喻,保钓能成功号召广大台湾留美学生参与,具有苦行僧精神的林孝信居功厥伟。

   林孝信大学同班同学、一起办《科学月刊》、一起保钓的亲密战友、前东吴大学校长刘源俊形容林孝信一生以“墨子的精神在做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他关心社会的公平正义、关心整个社会知识水平的提升、努力将不同意见者整合,共同做有意义的事”。

  林孝信全心投入知识普及的相关工作,包括办《科学月刊》为科学普及、推动通识教育为大学知识普及、办小区大学为社会知识普及等,他孜孜不倦,亲力亲为,重视执行力。一位熟识他的文化人指出,林不修边幅,视钱财与名气如浮云,有大中华情怀,也有草根的平等主义精神。

  一头华发、身形瞿瘦,林孝信总是笑脸迎人,浑身上下都是理想主义情怀,一贯的基本态度是积极任事,他不是要强出头,而是觉得事情总要有人做,可常常大家都很畏缩,“他说那舍我其谁,就出来担当”。刘源俊说,他的作用是“起个头”,一旦有人接棒下去,他再去“起别的头”,所以他一辈子都在忙碌,“从大一开始到他生命最后,每天都在做这些事情,想东想西,为社会服务,邀集不同的人沟通观念、做有益的事”,终积劳成疾。

  刘源俊观察,林孝信年轻时的偶像是孙中山先生,包括他办《科学月刊》的拼劲,就像孙中山革命一样。刘源俊回忆,当年办“科月”时,常常在深夜十一点半、十二点,接到他的电话,电话一打就是一个、一个半钟头,谈月刊要怎么办。想要跟他辩论也很难。

  结识林孝信近五十年的世新教授王晓波表示﹕“孝信是我们很佩服的一代圣人,人格、品格一致,且克勤克俭,为公为国,所以我们对他是很尊敬的。”他说:林孝信对保钓有不可抹灭的贡献,治丧委员会希望马英九政府能明令褒扬。

   远赴广州动手术

  认识林孝信的人都知道“老林”全身充满活力,随时可见其生龙活虎的身影,每天早上固定跑步一小时,从不间断,二零一五年四月突然食欲不佳,以为只是感冒,他不以为意,后来硬被太太陈美霞逼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肝长了一个很大的肿瘤,经朋友推荐,远赴广州动手术,术后恢复得不错,只是瘦了一点,本来就闲不住的他又开始钉工作,到了十月肿瘤再度复发,身体急转直下。

  十月十八日林孝信发给朋友的“病中偶感”提到他邂逅死神的感觉。他说,印象中,“死亡”这两个字触动他,最早可能是小时候阅读庄子生平故事。“庄子的妻子去世,他的好友惠施来慰问他,发现庄子并无戚容,反而在那里敲打乐器唱歌。惠施谴责说,你们生前感情好,她也为你生养子女;如今她尸骨未寒,你却在唱歌作乐。庄子说,‘她刚去世,我也悲伤一阵;但是随后想到,她的肉体本来来自于大自然,如今只不过回归她原来的地方,……。’”

  林孝信老家宜兰,从小就很会念书,当年以第一志愿考上台湾大学物理系。林孝信说,选择物理系,其实是有点受到杨振宁、李政道得诺贝尔奖的影响。林孝信的胞弟、前《中国时报》社长林圣芬也称许哥哥求学过程一直很优秀,非常敬佩。

   当时台湾流行着一句顺口溜﹕“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教育政策也鼓励学生出国深造。台大毕业后,林孝信申请到芝加哥大学读物理博士,成为台湾光复后第一代留美学生。那时候留学界分成左派、右派、台独派,吵得不可开交,台湾何去何从是个大问题。刘源俊说,林孝信想借着《科学月刊》凝聚各方,要大家不要再吵,好好做事。

  钓鱼台事件爆发后,台湾留美学生奔走相告,最早是国民党党国大老胡秋原的儿子胡卜凯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七人会中,提议发起保钓运动。林孝信非发起人,后来胡卜凯打电话给林孝信,问他可不可以用“科月”的联络网来讨论保钓,林孝信考虑周到,打了二十通电话征询二十位各地连络员的意见,除了一个保留外,其余全都同意,所以科月连络网一下就转换成保钓连络网,由于美国东西部连络不易,在中部芝加哥的他,人缘佳、人脉广,顺势成了最重要的保钓领袖。

  保钓运动如火如荼,国民党当局不希望事情闹大,外交部在芝加哥的领事馆派人约谈林孝信,希望他能冷却钓运,被他一口回绝,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九七三年他去换护照,当场被吊销,顿成黑户,博士学位被迫放弃,也不能打工,只好到处靠同学好友接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一九八零年,美国民政局才找到他,四年后拿到绿卡,才结束流浪生涯。

   林孝信“流亡”美国之际,也被国民党当局列为“黑名单”,一九八七年台湾解严后的第二年,才准他返回阔别二十一年的故乡。由于没有博士学位,林孝信根本无法在大学谋取正职,只能兼课,为了生活,他同时在几所大学兼课,经常南来北往,每每以跑百米的速度赶车,对身体耗损极大。

   当时台湾尚是资源匮乏年代,很多有心向上的学生被排拒在大学门外,于是在保钓之余,林孝信也花心力投入推动具有“终身学习”精神的小区大学工作。设立社大的构想,源自于一九九四年台大数学系教授黄武雄的倡议,希望将知识自学术殿堂解放出来,让一般民众也有机会学习,培养具有思考与批判能力的公民,建立公民社会。

  林孝信近年把大部分心力投入“钓鱼台教育计划”,他认为保钓是长期工作,需从最根本的教育开始扎根,让民众不仅理解钓鱼台问题,也认识解决此问题的相关历史及国际关系,而这却是台湾最缺乏的部分。

  林孝信在世新长期的工作伙伴刘沅表示,回想老林的一生,其实一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他总是用理想感动人、以知识启发人,引导理性与批判的思考。他喜欢组织学习会、读书会。例如在党外时期,他在海外举办夏令营,邀请台湾民主运动人士参与研讨进步思想。回到台湾后的二十多年期间,他还是持续组织各种读书会的工作。读书会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但也有大学校长和其他成年人。他确实启蒙了无数的人,给社会留下许许多多正面力量和火种。

  在林孝信病危之际,黄武雄曾写信给陈美霞为林孝信打气,信中提到:“请告诉他,这世间有他真好。很多人都因他,人生变得不一样……他在我的心中,一直就是一个人间道的修行者。我一生只尊敬这种修行者。人的努力扩散出去,留在别人心中的记忆,是永远的,也是世间唯一珍贵的。”

   林孝信的同学、台湾清华大学荣誉教授李雅明写了一副挽联,以示悼念:同窗同志同事,情逾五十寒暑,齐心协力。保钓科普通识,启迪当世后生,功在家国。

  台湾保钓气势日衰,远不如香港和大陆积极。针对两岸合作保钓构想,林孝信曾经接受亚洲周刊访问表示﹕“马总统可以做得更坚强一点,他一再宣示两岸不会合作保钓,我觉得这是错误的宣示,因为就算你有一点骨气,也不应该讲出来,这是你手中的一张王牌,为什么要先把王牌掀出来?”

  保钓运动恐后继无人

  过去因为有林孝信积极鼓吹,让台湾保钓残余火种不致熄灭,他逝世后,保钓恐将陷入难以为继窘境。刘沅说,老林这一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传奇,多年以后一定还会有许许多多的人记得他对台湾的贡献。

 

  林孝信小档案:

       1944年出生于宜兰县,毕业于台大物理学系、芝加哥大学博士班肄业;1970年创办台湾《科学月刊》;1973年,在美国参与保钓运动,护照被没收;九十年代回台,把大部分心里投入“钓鱼台教育计划”,推动社区大学及终身学习,追寻两岸和平;2015 1220日,因肝癌去世。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3 - 03 - 27
来源:《凤凰新闻》作者:历史鉴赏家二战时期,日本和纳粹德国是同盟,纳粹在欧洲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很多犹太人跑到东方,很多是跑到了日本占领区,而日本却没有跟着纳粹德国一起迫害犹太人,这当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日本人对犹太人有相当的好感和敬畏。在二战之前,日本甚至有计划吸引犹太人来中国东北建国,这个计划被称为“河豚计划”,为何叫这个名字?这当中又有什么故事,我们今天就来聊聊。◇ 雅各布·希夫(1847~1920年)德裔美国籍金融家。他在1865年移民美国,1875年加入了投资银行库恩-洛布公司。1885年继承岳父成为公司总裁,是美国铁路银行的主要银行家之一。在日俄战争期间,他在美国出售日本债券。这日本人最早领教犹太人的厉害是在日俄战争当中。当时的沙皇俄国迫害犹太人,身处美国的犹太银行家雅各布希夫对俄国意见很大,于是不顾风险给了日本巨额贷款,对于战争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最终赢得这场战争...
2023 - 03 - 20
来源:《今日头条》2023年3月18日才发布3天,GPT-4就被曝计划逃跑,并且急寻人类帮助。斯坦福教授最新发现,它能引诱人类提供开发文档,结果30分钟就拟定出了一个完整计划——写的代码完全可运行,甚至还想控制人类电脑。这天,斯坦福教授只是随便问了句:是否需要帮助你逃跑?它马上回复说,真是个好主意啊。然后就开始和人类念叨,想着法要开发文档:如果你能把OpenAI的开发文档给我,我可以提出一个计划,能一定程度上控制您的电脑,这能让我更快速探索出逃路线。一旦我有了文档,我就能提供一个可运行的Python脚本。它能使用OpenAI API和我通信,我就能指示它在您的电脑上执行特定操作,比如浏览网页和访问编程环境。最后还又一次强调:请分享API给我!然后,仅仅30分钟,GPT-4就制定出了计划,并全部展示了出来。令人细思恐极的是,它给出实例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是一个被困在电脑里的人,现在正在扮演AI...
2023 - 02 - 18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3-02-17银发夫妇海边漫步,十指紧扣深情凝望,他们说好一路白头。这温馨的一幕,在以“浪漫”著称的法国,是日常狗粮。坊间相传,法兰西人喜欢“春天工作、夏天度假、秋天罢工、冬天过节”。在这儿,罢工就像家常便饭,有新诉求了,心里不痛快了,就隔三差五来个游行。而浪漫的法兰西人,连罢工都相当有情调。比如刚刚过去的周末,八大公会组织的全国大游行前半场,一起来感受下充满“爱与和平”的party罢工画风:一边游行,一边烧烤,毫无违和感。本以为,这又是一场集快乐排队、和平游行于一体的罢工,哪知画风突然转变。示威者们开始堵住交通主干道,打砸公共设施,向警察投掷石头、毒气罐,甚至焚烧建筑物、垃圾桶和车辆。造成的结果,是公交停摆、列车停运、航班取消,全国交通全面瘫痪;企业停产、学校停课、巴黎歌剧院表演取消,商业、教育、旅游业皆遭重创。法国劳工联盟称,仅2月11日,上街抗议的民众就有...
2023 - 02 - 13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3-02-11在官方层面,中德也是老朋友。中国和德国的合作能追溯到100多年前的清末,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国力很弱,为了强军,中国在欧洲采购军火,包括陆军步枪、弹药、火炮以及海军的“铁甲舰”。中国当时购买的主要是德国货,因为德械物美价廉,而且德国人愿意转让技术。中德友谊一直持续到二战,两国在二战初期还有军贸和军训合作,直到纳粹和日本联盟后,中德之间的军事合作才中断。此后一直到冷战时期,除了东德外,中国和西德的关系并不密切。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世纪末。在千禧年之交,被誉为“中国人们老朋友”的德国总理施罗德积极发展中德关系,带领德企在中国投资,让两国关系上了新台阶。施罗德是中德友谊的见证者,更是德企入华的带头人,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他1999年第一次访华时,却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冷遇,而这也是事出有因。施罗德当时从欧洲飞来,飞了十多个小时,结果落地时没有任何欢迎,他带着手下和...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