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

News
新闻详情

香港填海兴建新都会 纾缓居无屋之痛

日期: 2019-02-16
浏览次数: 328

来源:《亚洲周刊》2018年10月21日

文/吕畅能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公布施政报告,提出在大屿山东面填海一千七百公顷,兴建可容纳一百一十万人的新都会,并承诺有七成土地预留给公营房屋。但民间关注填海的土地不能让地产集团主导,确保香港冲出地产霸权的魔咒。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十月十日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将推出二百五十项新措施。整份报告的最大亮点就是「明日大屿计划」,港府提出在大屿山东面填海一千七百公顷,相当于三分之一个九龙半岛的面积,预计最高可居住一百一十万人,这个计划将左右香港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林郑承诺,新增土地兴建的房屋比例将会是公营房屋占七成。但民间仍然关注,填海土地会不会被地产集团主导,让香港又落入「地产霸权」的深渊。

       「居住难」是香港问题的「重中之重」,林郑表示,不会因短期经济波动或物业价格的升跌,而动摇香港政府觅地建屋的决心。现时约有三十万人轮候公屋,平均轮候时间超过五年,不少基层市民需要住在「劏房」,甚至露宿街头,或寄居于连锁快餐店麦当劳,成为「麦难民」。

       东大屿山的发展酝酿多年,终于正式命名为「明日大屿计划」,这计划涉及庞大经济价值,是港岛连接大屿山的重要骨干,配合大屿山发展,东大屿很有可能成为另一个香港商业中心。连同填海、兴建过海隧道、道路基建、铁路等,智库组织「团结香港基金」曾经估计,整个计划需要四千亿港元(约合五百亿美元),甚至超过五千亿港元,是香港史上最昂贵的基建计划。

       港府估计在二零二五年开展第一期工程,首先在交椅洲东面、靠近香港岛的位置填海三百公顷,之后增加七百公顷,可提供至少十五万个单位,约四十五万人居住,预计二零三二年第一批居民能入伙。

       第二期工程则于二零三四年动工,在喜灵洲填海七百公顷,乐观估计,二零四零年左右会完成整个「明日大屿计划」。

       不过,整个计划仍然受到不少质疑,守护大屿联盟表示,根据政府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估计,香港未来八年只需要二百三十公顷作居住用途,担心过度填海发展会对海洋生态造成永久破坏,该组织又批评政府高估人口,根据政府统计处人口推算,二零四三年香港人口将到达顶峰八百二十二万,但到二零六六年将下降到七百七十二万,质疑东大屿可容纳过百万人是高估了居民人数。民间土地资源专家组成员任宪邦表示,从未有地方试过填出可容纳七十万人的人工岛,担心一旦面对强台风,很难疏散岛上居民。

       由一九八零年开始,已经有各种声音提出发展大屿山,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而搁置。八十年代,当时的港英政府计划兴建新机场时,曾考虑选址在大屿山西面(现时的东涌)还是东面,最后港英政府决定发展大屿山西面,建成现时可容纳三十万人的东涌新市镇。到了二零零零年初,港府重新检讨大屿山发展,到了二零一四年,时任特首梁振英重新提出具体的东大屿填海计划。

       远水难救近火。为了拯救「近火」,林郑月娥尝试提出其他方案,解决短期的住屋问题,使用棕地和改建工厂大厦是其中之二。所谓棕地,即是从前的农地,现时用作工业用途,政府估计,新界有近二千公顷棕地,不过棕地散落在各处,难以合并发展,而且很多有其他用途,例如存放大型建筑物料、工具、港口后勤或回收场等。当中只有一千三百公顷可集中发展,预计到二零三零年,可建成容纳三十五万人的新市镇。

       活化工厂大厦可能是最快的发展方案。香港的工业从一九八零年代开始式微,现时欠缺规划,大量工厂大厦空置,让可用的土地资源白白浪费。二零一零年,时任特首曾荫权与当时是发展局局长的林郑月娥推出活化工厦计划,允许工厦改装成商业用途。

       活化工厂大厦解困

       现时作为特首的林郑把活化计划升级,放宽限制,允许将工厦改建成过渡性房屋,舒缓住屋问题。不过,工厂大厦改装成住屋难题依然存在,例如香港的《建筑物条例》规定,住屋每户必须配置厨房,工厦并无此设计,如要符合标准,需要大规模改装。工厦虽然面积大,但是采光、通风等设计均不是以居民作标准,容易出现无窗的「黑房」。因此有多少工厦业主愿意巨资改装工厦,仍是未知之数。

       「明日大屿计划」将影响香港未来数十年的命运,可否永久解决长年累积的房屋问题,就要看港府的决心。只有通过周详的计划,而不是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才有可能冲出香港住房的魔咒。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6 - 24
文|徐 来编辑|徐 来《——【·前言·】——》2014年政变夜,曼谷灯火骤灭,英拉的名字,从总理府门口匾额上被摘下;四年后,汕头港务大楼的董事会名单里,却蹦出同一个名字,这段跨度到底暗藏多少急转弯?政坛巅峰与大米政策危机2011年8月,大选计票刚结束,“他信妹妹”这一标识,推着英拉登上泰国史上,首位女总理的位置。30泰铢看病、橡胶补贴、数字教育一口气端上桌,节奏快得让内阁秘书处,都来不及印文件。最惹眼的还是大米收购计划:政府按高于当年市场均价,约四倍的价格统一收粮,想靠国际高价回血。粮仓一年就堆成小山,东南亚主产区又迎来丰收。国际米价反向跳水,财政部年底核账,发现缺口逼近100亿美元。财政黑洞,带来的政治压力像雨季洪水,村镇银行先抽贷,米商囤货观望,街头示威一拨接一拨。军方高层频繁发表“稳定秩序”通告,2014年5月,军车开进总理府,内阁全员被带离会场。同年11月,宪法...
2025 - 06 - 20
来源:视频号2025年6月18日两千五百年的恩情,几十年的仇怨
2025 - 05 - 22
来源:视频号别了,美国之音
2024 - 09 - 27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9月21日193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席卷了整个苏联。短短几年时间,苏联上至苏共中央、下至平民百姓,共计130万人被投入监狱,更有68万人惨遭枪决。每每提及那段黑暗的历史,俄罗斯人总以“大恐怖”来形容30年代中后期的岁月。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苏联当时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这也是他后世被称之为“独裁者”的来源。那么,30年代中后期苏联究竟发生了什么?斯大林又为何不惜犯下如此血债,也要将大清洗运动推行到底?一、苏联恐怖大清洗苏联大清洗,又被称作“肃反运动”。这场浩劫开始于1934年底,全面爆发于1937年初。1937年二月全会后,“大清洗”的机器在苏联全速开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苏联各个阶层头上。千百万经济干部、党政军干部进行大撤换、大逮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拔上来的新人,全面接管苏联党政军各部门。“反对派”和“人民敌人”的概念无限扩大。这次...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