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书影音介绍
本书的理论和概念框架在继续之前,我想再多说一些本书的理论和概念框架,以及引导我写这本书的一个思维过程。我属于这样一代人:1989年我18周岁,那一年不仅仅是法国大革命的二百周年,还是柏林墙倒塌的一年。我们这一代见证了苏联解体,并且对于这种政治制度或者对于苏联没有丝毫的喜爱和怀念。我一向对“反资本主义”那些传统而粗糙的论调免疫,有些论调直接忽略了共产主义运动在历史上的失败,很多则与超越它所必需的理性手段背道而驰。我没有兴趣去谴责不平等和资本主义本身—特别是,只要是合乎情理的,社会不平等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正如1789年《人权宣言》第一条宣告的,“基于公共福祉的社会差异”。(尽管这个社会公正的定义不严密但吸引人,它根植于历史。我们暂且接受它,我随后会重新回到这个问题上。)相比之下,毫不谦虚地说,我更热衷于讨论组建社会的最优方式,以及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最合适的制度和政策。此外,我希望看到在法律框架下实现有效而高效的公平正义,法律应该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并且是通过民主辩论而形成的大众都能理解的法规。也许我还应该补充一点,在我22岁的时候,我体验了一次“美国梦”,那时候我刚获得博士学位,受聘于波士顿附近的一所大学。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次经历对于...
发布时间: 2014 - 04 - 06
浏览次数:627
中文版自序拙作《21世纪资本论》先后于2013年9月和2014年3月出版了法文版和英文版,中文版即将问世,颇感荣幸。数十年来,中国一直在摸索自己的模式,从19世纪至20世纪西方实践经验的成败中汲取教训,同时立足于本国国情,寻找一条融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优点的新路。希望本书所提供的历史资料有助于促进此类思考和有意义的辩论,有益于我们--——包括中国和全球其他国家——共同的未来。因为,尽管我们身处世界各地,但大家要面对同样的问题——调和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防止全球化及贸易、金融开放带来的利益被少数人独占,阻止自然资源发生不可逆转的衰退。如果说中国能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获益,其他国家同样也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学到很多东西。理想的社会经济体制仍然有待创立,所以,彼此的历史经验是我们最好的指引,我们应该互相学习,抛开一切意识形态,并尽可能地超越国家之间的敌对立场。本书回顾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收入及财富分配的历史,利用20多个国家众多研究人员精心收集的最新数据,尝试梳理出一部关于财富及其分配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矛盾的历史,一些鲜活生动的人类历史。我还尝试在本书的第四部分为未来总结若干教训,但主旨其实是提供史实资料,让每个人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由于主要数据...
发布时间: 2014 - 04 - 06
浏览次数:307
在权利方面,人人与生俱来而且始终自由与平等,非基于公共福祉不得建立社会差异。——法国《人权宣言》(1789)第一条财富分配已成为时下最广泛讨论和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但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其漫长的演进过程呢?私有资本的不断积累真如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预言的那样,将导致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吗?或者如西蒙·库兹涅茨在20世纪所设想的那样,增长、竞争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不断博弈将会逐渐降低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程度,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地发展?我们对财富和收入从18世纪演变至今又真正了解多少?当下,我们从中又可以汲取怎样的经验?以上问题我都将在本书中一一进行解答。我也必须承认,书中的这些答案并不完善,但相比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答案采用了更加广泛的历史资料和对比数据,覆盖了近三个世纪、20多个国家,同时运用新颖的理论架构进行深度解析。现代经济增长与信息传播虽然规避了马克思理论演进结果的发生,但是并未改变资本深层结构与社会不平等的现实—至少不像“二战”之后十年中一些乐观主义者所想象的那样尽如人意。当21世纪的今天依然重复着19世纪上演过的资本收益率超过产出与收入增长率的剧情时,资本主义不自觉地产生了不可控且不可持续的社会不平等,这从根本上破坏了以民主社会为基础...
发布时间: 2014 - 04 - 05
浏览次数:822
文章转载自2014年1月24日《21世纪经济报》05版 记者: 王为松一年下来,读书也不能算少,但年末一盘点,问题就来了,我的阅读面并不宽,读来读去,其实就集中在这么几家出版社的圈子里。是阅读的惯性,还是惰性,或者就是看不见更多的好书,还一直拿钱钟书先生的那句“这世界上竟有这么多我不要看的书”做堂皇的借口。每次职业习惯地浏览新书排行榜,一眼扫去,有时一大半的书名也没有听说,更懒得去翻,因为想看的书也已经看不过来了。现在越来越喜欢看一些老人或有关老人的书,当然不是只知谈论一己之痛痒,也不是专论风月与养生。我总以为,能够出版成书,那就必须与网络上到处可见的随感随写的文字不同,应该多一点家国之忧、时代之思,至少是自己在某一领域耕耘有年的思考,这其实已是出版的下限了。老者的优势就在于,以其人生智慧引发后来者更为深切的启悟与追问。譬如,吴琦幸记录整理的《王元化晚年谈话录》(上海人民出版社),对我来说,这书有点特殊,元化先生既是学者又是出版界的前辈,在他晚年,我有幸与他接近,听他谈学问,谈人生,也谈时代风云中个人的处境,真是受教良多,也曾动念编录一部他的晚年谈话录,所以此书我前后认真看了三遍,好在篇幅短,很快看完。但沈建中编撰的《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则只是随手挑了几个年份选读,看看施先生在时代的大洪流中的所思所为,这些已经够我们回味与...
发布时间: 2014 - 01 - 26
浏览次数:1603
文章转自2013年3月4日《香港文汇报》 记者 徐全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謚文忠,中国吉州庐陵(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曾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他以文气的理论,展现王朝兴衰的图景,以及知识分子道统担当的决心。     在强调经世致用、以史为鉴的今天,文学的作品还有多大的历史回溯与警惕功能,已经是一个值得深思和反省的问题。文学不仅仅是愉悦身心的方式,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古对历史和往昔生活经验的总结。家国天下,亘古如此。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自身将文气的理论运用于《新五代史》的编纂中。其目的,就是为了警醒统治者,必须勤政爱民,亲贤臣、远小人。以古非今,似有可议之处,但箇中良苦用心,令人动容。文气的理论演进    文气,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曹丕《典论.论文》认为:「文以气为主」。 作家的气质才情决定作品的风格特色,气质禀赋论(由王充发展而来)。刘勰《文心雕龙》认为:作家的气是根本性的,它是才能和志意的基础,作品风格有刚柔之分,是由于作家具有不同的气质。与曹丕的观点一脉相承,不过他同时也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才气和学习两者必须配合。作品的风貌来自作者的气质禀赋,而作品的骨力着重于语言的运用。...
发布时间: 2013 - 05 - 10
浏览次数:1618
改革读本:寻找最大公约数托克维尔悖论:《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启示中国角色与世界镜像莫言效应讲故事的人专访郭道晖: 宪法的关键在落实关于宪政的新书05版:年度阅读专题06版:年度阅读专题07版:年度阅读专题08版:年度阅读专题09版:年度阅读专题黄与黑2013年法国新图书一览年初,在日本书店中“立读”2013年美国新书快递:选情内幕、枪械与惊悚杯酒话沧桑——西班牙语人文新书撷英《哥伦布大交换》、 北京灰霾和《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是最大的主题,文学是最后的皈依——2012我的阅读自由品性的先驱柯兹纳:“请正视市场过程”好看 2012读的几本书宏图三胞:一个将梦想照进现实的创新品牌“任疯狂”的2012书单古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纹理建设法治中国值得一读的人物传记——《修律大臣沈家本》2012,又读林毓生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是市场经济吗?2012:我的书单2012:读书流水好奇心是最好的指引——关于《罗马人的故事》经济改革也要讲政治2012,寻求一份心境页岩气新春刍议蒋庆“政治儒学”之...
发布时间: 2013 - 02 - 07
浏览次数:1377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