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公网文/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须隆时至今日,外交谈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21世纪的新「新常态」,气候外交早已大行其道,并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与外交领域的「高大上」。气候变化升为高端政治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已占据国际政治与安全的显著地位。美国国务卿克里称,尽管目前全世界面对打击「伊斯兰国」、抗击恐怖主义、应对伊波拉疫情的挑战,但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威胁,使这一问题处于显著地位。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突出表明了气候变化对安全的潜在影响。气候变化问题早已登上联合国的最高政治殿堂。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正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并发表各自高见。这次峰会是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前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关系到各国2015年能否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议。而这并非是第一次联合国气候峰会。五年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随后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虽最终不欢而散,但峰会上演的气候外交大戏,让人通过气候变化问题看到了复杂而激烈的国际政治博弈。更能显示气候变化问题升为高端政治问题的是,它竟然闯入了联合国安理会的高门坎,并有登堂入室之势。2007年4月,安理会就能源、安全和气候之间的联系举行专题会议,联合国50多个会员国参与了辩论。这是安理会首次将气...
发布时间:
2014
-
10
-
15
浏览次数:1149
本文转自:新生代如果说裕元工人的团结斗争是农民工群体在城乡关系的线谱中自觉为走向城市而斗争,是为了追求作为一个城市市民的权利而斗争,是明显缺乏材料支持的,也是牵强附会地陷入到了既有的西方话语中。2014年4月裕元4万工人为社保而斗争的英勇事迹在中国当代工人抗争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十年来珠三角罢工浪潮的持续演变被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占据主流解释逻辑的是市民化的理论逻辑,相伴随衍生的各种对中国工人抗争的牵强附会的鼓与呼也就大行其道,然而这种源于西方工人运动发展演变和城乡关系变化的解释模型在中国的真实经验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磕磕碰碰和水土不服,事物的发展总有其内在发展的历史逻辑,工人罢工也不例外,当我们还在城市化和市民化的理论假设和迷信中抽象空洞地发表各类评论的时候,中国资本的过剩危机与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制约和形塑下的工人运动在未来城镇化的10年将是一个怎样的图景就有着更多值得讨论的地方。裕元罢工的社会动力何在?2014年是一个不平常的一年,照以往的经验和工人调查来看,好像工人们对国家由上到下推行的社保和公积金政策根本就漠然视之,要么是毫不知情,要么是无所谓,要么是觉得社保扣钱挺坑人,每月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就挣了那么点钱,工资单上还显示一个社保扣款100多元,和刻板印象不同的是,这一年东莞高埗镇裕元鞋厂一声惊雷,4万工人齐罢工,各个分厂相互呼应,拉横幅、搞游行、发传单,好不热闹...
发布时间:
2014
-
10
-
15
浏览次数:1101
承蒙肖玉华教授赠送博士论文专著《江南士风——中国当代散文的一种文化选择》。今早虽只翻看了“引言”与“后记”,马上感觉到是一本好书。文学有流派,文化也难免有地域的印记。江南多才子,水方多柔情。本来,人不分群,地不分域,文质彬彬之便是雅文,吾师张文勋先生诗云:“红颜象外存真韵,绿叶丛中忆故知。”但,由于百年动荡,中国留不住闲情;只有慷慨悲歌亮血性。近年,随俗反智,读者不相信灵性,到处假戏真唱逞风流。真是差点儿把“荷塘月色”忘却,把《故乡的野菜》与汪曾祺一起丢弃。当代文学研究目前甚是零落寂寞,肖教授的研究成果既清新,又沉稳。师出各门,学风甚正,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新气息。值得推荐,请参看《彦山学堂》好书好文章栏目,《江南士风——中国当代散文的一种文化选择》《引言》全文。二零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073
蒙树宏老师送我二张他及夫人王老师的近照。八十几岁的老人神采奕奕,喜气洋洋,看了让人舒服开心。特放到《后天下之乐》博客,大家欣赏共享。另外,附上蒙老师一篇写《孙女蒙迪》的文章,亲情及乡情洋溢纸上。中国的新一代人;也在成长和进步。我们相信在心灵的净土,有许多许多清新的空气……。 孙女蒙迪 儿子、儿媳到海外求学,开头那几年他们忙得弃盔撂甲,经济困难,生活也不安定。后来情况有所好转,才敢考虑生儿育女问题。孙女蒙迪出世后,我和老伴晋升到爷爷、奶奶级,心里乐滋滋的,于是开始筹备探亲(先后去了两次)。飞机在旧金山降落,儿子、儿媳带着孙女从圣荷西来接。一家相见,十分高兴。在汽车上,他们教孙女叫爷爷、奶奶,但她怕生,始终未开口,我们想抱抱,她也不愿意;只是缩在她母亲怀里,但却一直睁大眼睛注视着我们,似乎在思考什么,也许就是想尽快地跨过这道陌生的门坎吧。年轻人去上班后,只有我们三人在家,很快就熟了起来。我们为她专门写了“起居注”——其实也就是记录那些童稚可爱的趣事。现在回头翻阅,仍激情满怀,似乎回到了过去的岁月,仿佛自己也年轻了起来。她讲汉语时,往往使我们产生怪怪的感觉。10月13日,我去图书馆借书。她对奶奶说:“不知你爷爷到哪里去了”?...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264
这是一个大学讲座,原本没什么稀奇,管乔中先生却旁征博引,把约翰•梅斯菲尔德的《心中不朽的大学》作为开场白:“世间的事物很少能有像大学那般的辉煌。当防线崩瘫,价值崩溃,水坝倒塌,洪水为害,前途变得灰暗,古迹沦为泥淖时,只要有大学屹立在那里,它就屹立闪光;只要它存在,人那颗被引导去从事美满探索的自由心灵仍会给人类带来智慧。”当功利主义横扫校园,大学教育变成单纯的职业培训教育时,讲阿Q正传和鲁迅关于国民性批判,还有专心专注的听众吗?环顾讲座四周,总算韩师学生比较纯朴,但也有个别学生却在玩手机、看书,睡觉中听完讲座。还有人低声叹息:“大学,我只要一种安身立命的技能就好!”管乔中先生淡淡回应:“这个要求不过分,很合理,但是低了点……”是啊,来大学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盖上那个章,无论是在校还是在职,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当抱有一颗终生大学生的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的核心,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大学自由的学术氛围,历史的闪光,在于更高层次地对健全人格的培养,确立独立的人格。这一次讲座,让我回忆到二十年前的大学生活。好的讲座确实是把启迪思维的钥匙。...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822
文章转载:香港文汇报2013年01月12日 星期六 香港文汇报记者 轶玮、海岩 本报近日连续追踪报道的爱心妈妈袁厉害收养弃儿事件,虽然发生在河南兰考,却撼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神经,成为对中国弃儿救助体系改革乃至整个社会管理水平提升产生重大影响的标志性事件。连日来,袁厉害经受了政府调查、民众赞赏与质疑、媒体采访,委屈、痛苦、彷徨,她迷茫与疑惑的目光,亦向中国社会发出了「袁厉害之问」,拷问弃婴安置与儿童福利制度之殇。 一问:政府为何长期缺位失职? 兰考爱心妈妈袁厉害身家并不富裕,却20多年来收留了100多名弃婴,在内地,还有不少「袁厉害们」,面对生命,不顾自身条件,收养着流落在街头的孤儿弃婴,比如散落在内地各地的「太阳村」,相当一部分仍是「非法」身份。 体制设施财力均欠缺 对于中国的儿童福利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曾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的王振耀11日接受本报访问时评价称「处于三无状态」。第一是无儿童福利法,第二是无儿童福利行政指导体系,第三是无基层的儿童福利设施。 政府之所以难以承担起儿童福利工作的责任,王振耀说,内地体制内管理儿童工作的工作人员人数仅1万余人,还不及美国纽约一个市从事儿童的工作人员数量。内地省级民政部门未设专门管理儿童福利工作的部门,很多地方将儿童福利工作穿插在别的业务领域里,在没有足够财力、人力支撑的情况下,很多有关儿童福利的工作无法开展...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