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为己之学与读书养心

日期: 2022-01-12
浏览次数: 33

——在韩山书院第五届国学班、第四届古琴班结业暨第六、第七届国学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文/赵松元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中午好!

 潮州的冬日尽管寒冷胜过往年,但今天的潮州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我们韩山书院的同仁与同学们齐聚一堂,举行第五届国学班、第四届古琴班结业典礼暨第六届、第七届国学班开班典礼。我有很多感慨,因为疫情,我们将第五届国学班、第四届古琴班的结业典礼与第六届国学班的开班典礼留到今天才与第七届国学班开班典礼整合到一起来举行。班级、人数空前的多,整个会议室都坐满了。大家知道,今年是多灾多难的庚子年,全球疫情肆虐,美国与欧洲等国家与地区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我们中国控制得很好,但随着冬季严寒的来临,北方部分地区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疫情。好在广东尤其潮州是低风险地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还能比较安全地举行这一结业典礼与开班典礼,实属不易。典礼一如既往的简朴,但隆重更胜往昔。而此时此刻,我们特别想念管乔中山长与王建瑜总经理,因为疫情,他们滞留香港,无法赶回来出席活动,同学们也暂时听不到管先生与王老师精彩的讲话了。但我们能感受到他俩对我们书院发展的拳拳之心,感受到他俩对同学们的深切关怀,同学们要懂得珍惜和感恩!

一、韩山书院的前世今生

在这里,我想向向国学班的新同学们简要介绍韩山书院的过去今生。韩山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关于韩山书院的创建时间,或曰当追溯至北宋元祐五年(1090);或曰韩山书院当建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依前一说法,自创立迄今已有930年;依后一说法,也有777年的历史。故有千年学府之称!更重要的是,千年以来,韩山书院薪火相传,文脉相续,千百年来,为岭东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栋梁之才。1903年,在近代新式教育兴起背景下,韩山书院才改制为惠潮嘉师范学堂,后来又改为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韩山师范学校,直至今天的韩山师范学院。2015年10月,在韩山师范学院支持下,以管乔中先生为首的校友、学人,重光韩山书院。重光后的韩山书院,系由社会出资,学校支持的专门性独立学术硏究及教育机构;其宗旨是秉承“求眞、求正、求是”的学术精神,以存养天机,蓄蕴奇伟,培养优质人才为担当,致力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服务潮汕乃至岭南地区的文化与教育事业。重光五年来,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交流合作诸方面措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所以,同学们能从全校每个年级5000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学班的学员,殊为难得,应该感到幸运,感到自豪!

二、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才艺表演,听了吴菊、罗浩杰、黄秒纯、吴昆城四位同学发言,也听了殷学国、李彬、张文恒三位老师以及副校长黄景忠教授的讲话,我特别感动,也深受启发。在这里,我也想借此机会,谈一谈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孔子说过这么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代学者为学的目的在修养自身,这主要指向两个维度:一是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一是道德修养的学习,心性修养的淬炼。他不管眼前的利益,而着眼于“内圣”亦即自身知识、学问、技能与心性修养的学习和提升。然后才“外王”。孔子认为,道德的修养都是由“内圣”而至于“外王”的。《礼记·大学》理清了这条思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最终,对社会的有所作为,要回归于自身内在的修养。所以,古之学者之学是将学问之道与宇宙人生之道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为己之学”,才能做到“怀抱芳馨”,养成大格局,大胸襟,最终成为有益于时代社会的优质人才。

而“今之学者为人”,这“为人之学”现在学者之为学却是为了别人。到今天我们依然看得到:有的人学习不是为了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或是为了炫学,向别人夸耀自己学问渊博,以沽一时之名,或是带着狭隘的功利目的,实用目的,这样的“学”,背离了为学的真义。令人担忧的是,自上个世纪以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与物质文化的高速发展,整个世界都在向物质倾斜,人类精神世界不断被“解构”,不断滑坡,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无所不在,社会风气日益浮躁,审美诉求越来越弱化,诗情画意也渐行渐远。这是全球性的精神危机。我们看到,正是由于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丧失了理想信仰,当下有不少人已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因而走入了邪路、歪路。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这一“精神困境”呢?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都应该面对与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要特别说“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的深层原因。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苏格拉底这句话:“人应该追求更美的生活,远过于生活本身”,这位先哲所说的更美的生活,应该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富有与和谐。确实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 就是因为人是唯一能够创造精神生活的高级动物。所以我们读书做学问,不仅要学习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更要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以实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富有与和谐。

三、读书以“养心”

韩山书院开设国学与岭东人文研修班,我认为能够带给同学们最大的好处就是既能丰富、拓展大家经典文化知识,又能以古圣先贤的崇高德性与生命智慧滋养大家的心灵世界。希望同学们既要能够在知识层面,学文、学艺,学习国学经典,学习古琴艺术,培植深厚良好的学问修养与艺术修养;又要能够好好“养心”——在心性修养上下功夫,滋养、壮大自己美好的灵魂,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在物质主义的围困中始终拥有一个精神的高地,始终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此即“此心安处是吾乡”之谓也。

就如何“养心”的问题,我在这里重点谈谈“三心”。

其一是“仁爱心”。

大家都在讲,做老师要有爱心。那么,对于爱心的培养,传统文化中有什么思想资源呢?我感到,最大的思想资源就是儒家的仁学。所谓“仁者爱人”。“爱人”二字,意思是友爱他人,这是仁的最基本的含义。友爱他人、亲爱他人,这是一个人最起码应该具备的道德情怀。孔子不仅讲“爱人”,而且还提出要“泛爱众”(《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被《弟子规》所吸收,并成为《弟子规》的总纲。虽然孔子思想中的“爱”是差等的,但他所讲的“泛爱众”,就是要求将对父母兄弟之爱普泛化,推广开去,像爱父母兄弟一样去爱一切人,包括贵贱贫富,后来孟子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体现的也就是“泛爱众”的思想。唐代韩愈云:“博爱之谓仁”,宋代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意思是说,人们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是我的朋友,所以要爱一切的人们,爱一切的物类,张载把爱扩大到万物,成为泛爱主义。他们的

仁爱之心,要求能够将“小我”与“大我”打通,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践履“忠恕之道”,做到忠诚、宽厚、包容、尊重等等;还求能够养成关怀精神,养成家国情怀。像我们的管乔中山长,不仅自己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而且也特别重视与倡导培养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家国情怀。《论语·里仁》云: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希望大家里仁学仁,把学问之道与人生之道贯通起来,不仅培植自己的学问修养,而且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修养与人生境界,成为当今时代的君子贤人,精神变得高贵,胸怀变得宽广,可以拥有一种超越苦难、超越贫困,超越世俗的力量。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有多美,世界就有多美,心中有爱,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其二是“快乐心”。

有学者曾预言:19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疾病是肺病,20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疾病是癌症,而21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精神性疾病。如今看来,这一预言正在变成现实!无论当今世界还是中国,抑郁症的发病都呈现出蔓延扩散之势,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严重社会问题。抑郁症的生产机制非常复杂,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自卑而不自信,遇事容易悲观等,具有这种性格特点的人群很容易抑郁成疾。很多人在患上抑郁症后,走上了极端的轻生之路。而中国的高校里,每年都会出现许多起高楼坠亡事件。抑郁症患者,从少年到老年各个年龄层都有,而近年来,年轻抑郁症患者的数量日益增长。一旦罹患抑郁症,不仅影响到其个人的人生前途与幸福,也会让其父母家庭陷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苦难,而一旦其走上轻生之路,更是意味着整个家庭的悲剧。对国家社会而言,这一代青少年乃是不久后整个中国的中坚力量,如果抑郁症如此蔓延扩散,对国家未来的建设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如何防范和医治这种心理疾病,这不仅是一个医学和心理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文化学问题。而读书以养心,特别是从古圣先贤的经典著述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吸取智慧,滋养性灵,则是一条富有积极意义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特别的精神气韵,这就是乐观自信。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孔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到屈原的“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到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等,一直贯穿着一种乐观向上的人文精神。我们读国学经典,就一定要善于吸取这种乐观自信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智慧。乐观自信,其实是人的情感智商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情商高的人,必定是一个快乐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当事人能够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发挥本身的能力和潜力。一个精神充实、生活充满快乐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科学证明,心理健康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家庭、社会、事业都密不可分。因此,乐观主义者的心理状态,是人生健康的四大指标之一。

实际上,爱心与快乐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爱就有快乐。所以仁爱心与快乐心的养成是水乳不分的。现代医学揭示:癌细胞最怕爱,而快乐可以杀死癌细胞。美国的一位医学专家大卫·霍金斯博士医治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病人。他说只要看到病人就知道这个人为什么生病,因为从病人身上找不到任何一个爱字,只有痛苦、怨恨、沮丧整个包附着他全身。霍金斯博士说:“很多人生病是因为没有爱,只有痛苦和沮丧,振动频率低于200,易得病。”振动频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磁场。大卫·霍金斯发现,凡是生病的人一般都用负面的意念。人的振动频率如果在200以上就不生病。通常这些病人的振动频率低于200。哪些意念的振动频率低于200?喜欢抱怨、指责、仇恨别人,频率大概只有三四十,不断指责别人过程当中就消减自己很大的能量,所以振动频率低于200。这些人容易得很多不同的疾病。这就是对“小人长戚戚”产生原理的科学说明。大卫·霍金斯博士又指出,当能量很高的人出现时,他的磁场会带动整个万事万物变得美好祥和,而当一个人有很多负面意念的时候,伤害的不仅是他自己,也让周围环境磁场变得不好。在这个世界上,他看到振动频率最高的是700,他的能量特别足,这些人出现的时候,能够影响一个地方的磁场。他说,有一次,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瑞萨修女出现在颁奖会上的时候,全场气氛相当好,振动频率很高,她的磁场让全场的人都感受到她的能量,美好和感动充满其中。霍金斯博士说他做过百万次案例,在全球调查过不同人种,答案都是一致的。只要振动频率低于200,这个人就生病。200以上的就没有病,200以上的意念有哪些?喜欢关怀别人,慈悲心、爱心、行善、宽容柔和等等这些都是高的振动频率,达到400到500。相反,喜欢嗔恨、发怒,动不动指责、怨恨、嫉妒、苛求他人,凡事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很少考虑他人感受,这些人振动频率很低,这些低的振动频率也是导致癌症、心脏病等种种病的原因。日本大提琴家夏恩患癌后,试图与疾病斗争,但感觉越来越糟。他调整心态,决定爱身体里的每一个癌细胞。他视癌症剧烈的疼痛为“叫醒服务”,致以祝福和感谢。他发现这种感觉很好。接着他决定爱生活的全部,包括每个人、每件事。一段时间后,出人意料的是癌细胞竟全部消失了。后来他成了在日本家喻户晓的治疗师。这便是生命的本质——爱。所以疾病源自我们身体内在对爱的匮乏和缺失,而疾病也终将在无条件的爱和爱心中被清理和治愈。他从医学角度告诉我们,一个人拥有爱与快乐对人的健康和生活有多大影响!仁爱和乐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精神特质。这就是我们在国学学习过程中特别应该吸取的精神营养。 

第三,是好学心。

   有无好学之心,这是决定一个人一生事业成败高低。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可见,好学是孔子从凡人成为圣人的关键。《论语·为政》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章是孔子在七十岁后对自己一生不同阶段生命成长与人格完善的生动 “言说”,其中融会着孔子历七十年人生旅程而体验到并总结出来的生命感悟,是在向弟子们传授“六艺”与仁道之外最直接地传递自己证悟到的人生真谛,是哲学的表述,也是诗的描绘,深蕴哲理而又诗意盎然。孔子的这一番“言说”,表明他最开始就是在“少也贱”的贫贱和平凡之中,树立了“志于学”的高远不凡的志向,正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然后以“好学”之秉性,坚毅乐观之精神,精益求精,不断淬炼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地,由“登东山而小鲁”,到“登泰山而小天下”,一个境界一个境界的跨越和提升,终于“优入圣域”,升华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梁启超说:“以一个异国留寓之人,而且少孤,幼年的穷苦可想。所以孔子的境遇很像现今的苦学生,绝无依靠,绝无师承,全恃自己锻炼自己,渐渐锻炼成这么伟大的人格。”(《饮冰室.诸子论集》)孔子的由凡入圣的人生旅程,难道对我们没有启发意义吗?

孔子由凡入圣的人生道路,足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人生感悟,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好学是人之最需要养成的一种德性。希望同学们能深入挖掘自身学习的潜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使学习成为一生的热爱。尤其要从文化原典的学习中,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升华自己的思想人格,使自己变得更加有文化、有思想、有智慧。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学与思合,知与行合,建构一个超越性的精神空间,不断淬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把自己在心性修养提升到高迈之境。

在这里,特别谈谈敬畏心的问题。敬畏心是一个人思想灵魂中最基础的素质,更是一个人不能或缺的优良品质。敬畏心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保持尊重、畏惧的态度,也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警示和自省。德国哲学家康德一生中敬畏两件事:一是浩瀚的星空,二是内心中的道德。对于我们而言,对生命,对天空,对大地,对自然万物都要心存敬畏。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是,作为国学班的学生,我们对待国学经典,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有敬畏心。有这种敬畏心,学习就不会任性,不会过分随意,散漫,明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理,对自己认知的局限,有清醒的理性自觉。总之,对古圣先贤,对文化经典,一定要持有敬畏之心,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把经典学好、把学问做好,把心灵世界修养好。

韩山书院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条件等等方面为大家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实足以“存养天机,蓄蕴奇伟”。希望同学们通过国学班的学习,能像前几届的蔡牧、王思宇、陈展鹏、陈婉灵等同学一样,成为卓越优异的优秀人才!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09 - 10
‌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在1946年宪法法案前,在1923年宪法法案废除后的宪法规定主要包括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训政时期约法》。‌‌[1]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宪法草案,于1918年8月由国会通过。这部宪法草案规定了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政权组织、人民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标志着中国开始向现代化国家转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训政时期约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训政时期约法》于1931年5月1日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这部法律旨在加强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规定在训政时期,国民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并设立了五院制政府结构。这部法律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控制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阶段。[1]中华民国宪法
2024 - 09 - 10
来源:凤凰新闻2024年9月3日关于中国现代诸作家文/李泽厚我是顽固的挺鲁派,从初中到今日,始终如此。我最近特别高兴读到一些极不相同的人如吴冠中、周汝昌、徐梵澄、顾随等都从不同方面认同鲁迅而不认同周作人、胡适。这些人都是认真的艺术家和学问家,并非左翼作家和激进派,却都崇尚鲁迅,鲁迅不仅思想好、人品好,文章也最好。我崇尚鲁迅,觉得他远超其他作家,包括超过张爱玲、沈从文等,当然也是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等无法可比的。鲁迅具有他人所没有的巨大的思想深度,又用自己创造的独特文体,把思想化作情感迸射出来,确实非同凡响。把张爱玲说成比鲁迅更高,实在可笑。艺术鉴赏涉及审美对象诸多因素的把握和综合性的“判断”,不能只看文字技巧。张爱玲学《红楼梦》的细致功夫的确不错,但其境界、精神、美学含量等等,与鲁迅相去太远了。要论文字,陀思妥耶夫斯基恐怕不如屠格涅夫,但他的思想力度所推动的整体文学艺术水平却远非屠格涅...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哲学教会我的10件事(上)什么是哲学 ?
2024 - 09 - 10
来源:视频号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