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章子峰 朱薇 高施倩 文章载自2013年10月25日《文汇报》吴立民。潘恒摄吴立民字顽石、顽翁,别署耕月斋主,他自嘲是茅房的石头又臭又硬。 第一次见吴立民,他正在画《楠溪江景图》,泼墨挥毫,一蹴而就,山麓、怪石、松柏、翠竹几笔成形,力透纸背。此长卷约12米,大小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相仿,受浙江省永嘉县政府委托,此作品不日送往法国卢浮宫参展。老先生与别家不同,作画时喜欢听西洋乐,画室里除了笔墨之外,音响是万不能缺少的。草根画家 我行我法 吴立民,看上去肚圆、脸圆、眼圆,讲话风趣幽默,精神很好,笑起来有点像弥勒佛。当记者问及贵庚,他笑答自己只有37.5公岁,至少可以活到300公岁。 很难想象,眼前的这位大师从没进过美术学院接受过正规的学习训练,也没有师承名家,是完全民间和纯草根的一位画家,年过耳顺之年的他,却硬生生凭自己单枪匹马在山水画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2007年中国美院新建展馆第一个开门展破格为他举办,这在美院也属首例。当吴立民68幅作品登台亮相,国画界哗然,不同流派的顶尖画家、美术评论家、新闻媒体都震惊于吴立民作品之技法精湛、风格野逸、自由率性和充满生命之情。 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画院院长、中国著名画家吴山明遇见吴立民不由感叹相见恨晚,并提笔赠书写道:「野渡无人舟自横,走自己路,与立民先生共勉」。 中国美院教授、督导朱锡林说:「欣赏中国画,要从六个...
发布时间:
2013
-
10
-
30
浏览次数:1155
转载自2013年10月25日《文汇报》陈振濂创作榜书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章子峰 朱薇 潘恒摄:潘恒很难用一两个词来准确定义陈振濂先生。他正当健年已著作等身,身居高位却多言社会民生。你能在最官方的会议上看到他颔首致辞,也能在最冷僻的书法刊物上领略他的真知灼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刮起的「陈振濂旋风」至今方兴未艾,百年西泠印社在他运作下重焕生机。有人说,陈振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绯闻」,有人说他一个人做出了几个人才能做成的事业。多重身份下的陈振濂,对艺术由始至终的痴迷才是他最坚实的底色。正如他自己所说:「真正的科学家可以一辈子研究一滴油漆滴落的过程,我对书法的态度大抵如此。」大匠之门陈振濂说,他这一生最幸运的就是受过诸多书画大家的耳提面命,传承了他们的文脉与风范。一代草虫画大家潘君诺是他的启蒙老师。当年有一种说法,年夜饭没有后辈作陪就不吉利。潘君诺没有子嗣,陈振濂的父亲与潘君诺是好友,每到过年,就让陈振濂去陪潘君诺吃年夜饭。对陈振濂爱护有加的潘君诺自然倾囊相授。大家都只知陈振濂书法好,殊不知他花鸟画的造诣亦不亚于专业的花鸟画家。画家唐云是著名的「唐铁头」,讲究老派的规矩和礼数。有次在唐府做客,他指着幼小的陈振濂说:「你记住,父亲在时,你只有给父亲泡茶的份。」给书法大家沙孟海当助手时,陈振濂研墨、按纸,陪着沙老编书、接待客人。这些大家风范的耳濡目染,养成了陈振濂不俗的气质和格局。在文革的特殊年...
发布时间:
2013
-
10
-
30
浏览次数:1168
转载自2013年10月29日《文汇报》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葛冲 北京报道)被称为“十年浩劫”的中国文化大革命已结束37年。开国元勋、陈毅元帅之子陈小鲁,日前因自己在文革时期批斗老师的行为“公开而正式”地道歉,以偿还多年的心债。陈小鲁在凤凰卫视前日播出的节目中表示,文革基因从没有彻底肃清,文革最大的教训就是要树立宪法权威。陈小鲁在节目中称,虽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对文化革命做了一个政治结论,但其实内地对文革的反思不够。“但是关键是你汲取了教训没有?你以后还是不是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就从社会上来讲,你那个文革释放出来那股暴戾之气啊,你能不能给消灭掉、减少掉,这是一个问题。”文革教训大 应树立宪法本月7日,在北京市第八中学对面的一家茶室里,今年69岁的陈小鲁作为北京八中老三届同学会会长,与学生代表们一起,为文革时期的所作所为,向当年的老师“公开而正式”地道歉,偿还多年的心债。陈小鲁认为,如果现在要说文化革命他有什么领悟的话,那就是其的最大问题就是违宪。最大的教训就是应该树立宪法的权威。
发布时间:
2013
-
10
-
30
浏览次数:959
转载自2013年10月29日《文汇报》杨帆 傅雷、朱梅馥夫妇的骨灰前日安葬在上海南汇,这对在文革中被诬陷迫害、愤然自杀的智者,终于在47年后魂归故里。而对于那些曾经亲历、拥护甚至参与那场浩劫的健在者,灵魂何以安顿?反差于目前社会上一股为文革翻案的暗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站出来,直面历史,以忏悔的方式自我救赎:山东的刘伯勤、河北的宋继超、安徽的张红兵、湖南的温庆福、山东的卢嘉善、福建的雷英郎……过去的“红卫兵”们今年以来纷纷在报纸上向“文革”中被自己伤害过的人道歉。最近,陈毅元帅之子陈小鲁再续文革致歉“接力”,公开表示:希望能代表老三届校友向曾经批斗伤害过的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郑重道歉。对于40多年前的文革受害者,今天的公开致歉或许来得太迟,但绝不过时!当下理性沦丧、良知泯灭的社会病根尚未消除,漠视宪法,践踏人权的权力现象时有发生,极左挂帅的文革遗风或许会借尸还魂。正如陈小鲁在忏悔时所说,“文革的基因从来就没有彻底肃清。”文革会不会再来一次?有人说:“再发生?不可能吧。”」对此,被誉为“中国良心”」的巴金先...
发布时间:
2013
-
10
-
30
浏览次数:853
转载自2013年10月29日《文汇报》■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香港文汇报讯(记者孔雯琼、沈梦珊上海报道)今年是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诞辰105周年。47年前撒手人寰的傅雷及夫人朱梅馥其骨灰经过数十年辗转天津、上海各地,前日终于叶落归根,长眠在故乡、上海南汇福寿园海港陵园如茵园洁白的丰碑下。不过,全程参与傅雷夫妇迁葬过程的浦东傅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傅雷研究专家王树华昨日对本报透露,傅雷常常教育后代要低调做人,故傅家子女原想遵从遗训,将父亲骨灰撒向大海,但经他多番劝告,这位一代翻译巨匠的骨灰才得以落叶归根。读者义助 冒险下葬记者昨日前往位于浦东南汇的福寿园海港陵园。傅雷长子傅聪与次子傅敏前日操办迁葬大事,因身体劳累婉拒采访。王树华向记者讲述了此次迁葬的过程。1966年9月,由于不堪忍受在文革中的迫害和侮辱,傅雷服毒自杀,其妻朱梅馥随后悬梁自尽。两人骨灰被一位喜欢读傅雷译作的女子江小燕安葬于天津永安公墓。此后傅雷夫妇的骨灰还曾辗转沦落至上海青浦乡下的一个公墓,平反后被安置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学者劝告魂归故里早在3年前,王树华就建议傅家将骨灰迁葬至上海南汇,也就是傅雷的故乡。“原先傅雷家属的意 愿,是要将双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但我劝说他们(傅聪、傅敏),傅雷夫妇不仅是你们的父母,他们更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在王树华...
发布时间:
2013
-
10
-
30
浏览次数:980
文章转自香港文汇报傅雷夫妇哲嗣傅聪、傅敏向墓碑鞠躬。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孔雯琼 上海报道)傅雷与傅聪父子在中国文化艺术界可说是鼎鼎大名。傅雷是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翻译大量的法文作品,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傅雷家教极严且父爱至深,其家书后被整理成《傅雷家书》,至今影响深远。1958年,在上海“反右运动”中,傅雷被划为“右派”。1966年文革初期,傅雷不单遭抄家,而且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等凌辱。9月3日上午,傅雷夫妇在上海江苏路家中双双自杀身亡,傅雷终年58岁。傅聪收到父亲的最后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出生于1934年的傅聪,早在三、四岁时就已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分。他7岁开始学钢琴,1955年,获邀参加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得到第三名和“玛祖卡”奖,成为首位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中获奖的中国音乐家。之后,傅聪留在波兰学习,至1958年12月突然离开波兰出走英国。1966年11月,傅聪在父母去世2个月后才知噩耗,直到1979年文革结束后才回到上海,目前长居英国伦敦。
发布时间:
2013
-
10
-
30
浏览次数: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