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来源:《凤凰新闻》20191020“瑞典时间10月17日下午5时,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逝世。” 马悦然,1924年6月6日出生于瑞典南部的延雪平。瑞典文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会长,著名汉学家。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翻译过《水浒传》《西游记》《桃花源记》和辛弃疾的大部分诗词等,组织编写了《中国文学手册》,并向西方介绍了《诗经》《论语》《孟子》《史记》《礼记》《尚书》《庄子》《荀子》等中国古典著作,致力于提升中国文学在国际的地位。作为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马悦然与成都的情缘尤为深沉——在成都,他不仅收获了他用之一生的汉语名“马悦然”,更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他的第一任妻子陈宁祖就是华西坝“可庄”的二小姐,地道成都妹儿。两人和谐美满地生活了46年,育有三个儿子。“汉学家都有个漂亮的中文名字”18日一早,马悦然去世的消息,记者在四川文化学者、作家谭楷处得到了证实。谭楷,创作了“华西坝文化”丛书,其中一部《枫落华西坝》特别追寻了马悦然在成都的生活印记。谭楷告诉记者:“得知这一消息,我很难过,也很遗憾。”在谭楷书写华西坝往事的过程中,他采访了很多与马悦然有过交流的华西坝老人,马悦然的形象,在谭楷心目中,已相当深刻。“他是一位非常重义气、很讲感情的人,很超脱,...
发布时间: 2019 - 10 - 23
浏览次数:38
来源:《环球人物》2019年第14期文/崔隽、敬宜 2019年6月,史久镛在北京家中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脱去庄重的法袍,史久镛是一位普通的老先生。见到《环球人物》记者时,史久鏞起身招呼记者坐下喝水。话题从北京的天气和交通展开,有一种闲话家常的亲切感。不过,国际法官的素养和习惯在史久镛身上仍然有迹可循。为了表示对来访者的尊重,即使在家里,他也要穿着熨帖的夹克和衬衫,再配一双光亮的皮鞋,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哪年哪月哪案的记忆仍然清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英文法律词汇常常脱口而出。93岁,史久镛的年岁比联合国国际法院(以下简称国际法院)的历史还要长。从外交部法律顾问到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工作组成员,再到国际法院法官、院长,他说自己的人生经历,恰恰也是中国在国际法领域发展的一个缩影。放大镜和录音笔不离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那天,史久镛没有到现场领取改革先锋奖章。家人说,已经年逾九旬的史久镛,到现场参会身体确实有点吃不消了。那枚奖章现在就摆在客厅的陈列柜里。“我没想到国家给我这么高的荣誉,做梦也没想到。”坐在记者面前的史久镛重复了几遍“没想到”。最近这些年,从国际法院退休的史久镛常常为外交部提供法律咨询意见。上了年纪,腿脚不如从前麻利,他常用口述录音的方式将咨询意见送给有关部门参考。放大镜和录音笔成为他不离手的工具。2013年,菲律宾不顾中方强...
发布时间: 2019 - 08 - 24
浏览次数:21
来源:长江日报(ID:whcjrb)20190801文/杨佳峰 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查全性  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消息,今晨5点08分,武汉大学查全性院士因病离世,享年95岁。  查全性在1977年面谏邓小平同志时,首倡恢复高考并被采纳,被誉为“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其著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泛的经典学术著作和研究生教材之一。  2014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0版刊发《查全性与恢复高考》一文。今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篇文章,回望那个改变所有人命运的时刻,缅怀查老。  查全性与恢复高考  查全性的独特贡献: 邓小平原打算从1978年恢复高考,查全性一番慷慨陈词,邓小平改变主意提前一年从1977年恢复高考,几十万青年从此改变命运。这一年招生27.3万人,其中很多人成长为社会栋梁,他们之中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外交部部长王毅。  历史为什么选择查全性?因为他实事求是、敢想敢讲、善抓机遇。  (一)  查全性先生,武汉大学教授。祖籍安徽泾县,出身书香世家。祖父查秉钧,清朝翰林。父亲查谦,早年赴美留学攻读物理,后任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第一任院长。  查全性生于南京,长于武汉,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留校任教。后留学苏联莫斯科大学。回国后继续在武大任教。他这一辈子,最大的“官儿”是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最高的“职称”是中国科学院...
发布时间: 2019 - 08 - 03
浏览次数:113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20190723       辛亥革命,海外留学生厥功至伟,不必多说。留学事业的开拓者容闳从参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到最后支持革命,从温和的改革者到激烈的革命者的曲折过程,不仅反映了留学生的心路历程、更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心态变化。进一步说,在风起云涌的中国近代史上,容闳确非风云人物,但却是唯一“全程”参与近代史的幸运者,因此他的一生,像镜子一样映照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容闳       启蒙先驱       1828年(清道光八年)深秋,容闳(原名光照,号纯甫)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一户贫困农家。此时,原属香山县的小岛澳门已被葡萄牙殖民者占租近三百年。中国历有边患,对一个远离中原、荒芜不堪的弹丸小岛被“红毛夷”占租,长期以来并不以为意。然而,自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全球化的过程已经开始,澳门的被租占其实是“全球化”序曲中的小小一节。这种背景,与传统边患完全不同,其意义迟早将在历史的进程中表现出来。因此,在华夏文化版图中长期处于“边陲”的岭南地区,必将一跃而得全球化的“风气之先”,成为引领近代中国的先进之区。当时尚属偏僻之地的贫穷农家之子容闳,因缘际会,成为历史新潮中“向涛头立”的弄潮儿。      &#...
发布时间: 2019 - 07 - 27
浏览次数:97
来源:东方历史评论2019年5月7日文/张守涛       1916年,还叫周树人的鲁迅时年35岁,任教育部佥事。       鲁迅到教育部任职推荐人是教育总长蔡元培手下任职的许寿裳。鲁迅和许寿裳乃同乡同学,1902年秋,许考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与同年4月来此学习的鲁迅相识并成为好友。两人在东京同吃同住,一起听章太炎先生的课,一起逛旧书店,一起剪辫子,甚至一起学德语。许寿裳吃面包不喜欢吃皮,常将皮撕掉。鲁迅见了觉得有些浪费,便说自己喜欢吃皮。于是许寿裳后来总是将面包片撕给鲁迅吃。       1909年4月,许寿裳回国出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教务长,邀请同年6月回国的鲁迅来校任教。两人一起倡导科学,与监督夏震武等人坚决斗争。民国成立后,许寿裳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筹建教育部,并推荐了鲁迅来教育部任职。 鲁迅(后右)与许寿裳(后左)1904年在日本       初到北京,鲁迅干劲十足,也希望有所作为,积极参加临时教育会议,主讲夏期美术讲习会,和钱稻孙、许寿裳等同事一起设计国徽……很快,他被任命为教育部佥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科长,但须总统钦定(当年晋谒过袁世凯),直接听命于社会教育司司长。鲁迅出差考察戏剧,参与京师图书馆...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1
浏览次数:270
来源:《凤凰新闻》2019年2月25日        在当今中国,有个白发苍苍的女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她身上还有无数头衔: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专家,她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的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她的教龄超过半个多世纪,90多岁高龄了还在教书育人,是当今很多“大师的老师”。2016年,她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可尽管她有如此多的荣誉和成就,直到94岁高龄了,毕生积蓄1857万,她捐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捐赠当天,她没有去现场,没有摆什么pose拍照,进行什么大肆宣扬,还让学校对捐赠消息低调处理。但今天,你可以不知道范丞丞,但却不能不知道她,你可以不看范丞丞的照片,但却不能不知道她的故事,这位最美丽的中国女先生,是我们当今中国,最该珍惜的国宝级人物!她,就是叶嘉莹。        她出生在北京一个显赫家族,本姓叶赫那拉,曾祖父曾做过“佐领”,伯父是中医,父亲熟读古籍,精通英文,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先后任职于航空署,中国航空公司,母亲则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姨母与母亲 位于北京西...
发布时间: 2019 - 04 - 08
浏览次数:24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