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的时候,文勋师召我到府上,交给我两份整理好的文稿。一份是近几年来文勋师陆续写的文章和一些报刊对文勋师的采访,一份是文勋师新作的诗词楹联。另有去年文勋师新出版的《书山掏宝的苦与乐》。文勋师想把这些零散的东西汇集在一起,作为《张文勋文集》的续集二。同时告诉我还有一部家书的稿子已经在出版社了。我建议勋文师何不把家书也一并放入,文勋师欣然同意。于是有了现在这部两卷本的《文集》续二。绵绵无穷的时间最是经不起回首。不经意间,诸多岁月已然逝去。犹记2013年四卷本《张文勋文集》续集的出版,却已在四年前;而距2000年首部六卷本《张文勋文集》出版更已17年之久;再远一点,距始受教于文勋师门下算起,则转眼就快四十年了。现在文勋师九十有一,我自己也是“奔七”之人,师生情缘,能不深乎?新文集的内容,我原来读过一些,但很多没有读过。此次借编《文集》之机,花两三天时间,从头到尾读了一遍,除了对书稿作校订补漏的工作外,更像是又跟随文勋师的足迹回到过去的时光,“书山掏宝”,温故知新。在这样一次思想的旅行中,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古代的诗文和诗文论,不过是儒道佛思想的美学表达,所以文勋师后半生的学术研究,才那么着力于儒道佛思想内涵的开掘,晚期则更倾向于对佛学的研究体悟之中。也正因为如此,先生晚期的诗作楹联,更多地向禅意与化境靠拢。当...
发布时间:
2017
-
09
-
30
浏览次数:1231
来源:德国优才计划2017年7月30日 她的出生,是一个错误,她的命运,是一场悲剧,她不受父母欢迎,被丈夫赶出家门,是离异主妇,单身妈妈,穷困潦倒到连房租都交不起,是生活最大的失败者。可就是这样一个loser,却仅用一只笔,一个魔法,创造了一个,让所有人为之倾倒的世界。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为了比英国女王还富有的女人!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她值得全世界所有人,为她献上最美的祝福……她,就是J.K.罗琳。 1965年7月31日,她出生在英国,原名乔安妮•凯瑟琳•罗琳。父亲是劳斯莱斯公司的飞行器工程师,母亲是学校科学实验室的技术员。可她的到来,并没有让父母感到欣喜,反而被认为是一个错误。因为在她诞生之前,父母渴望生的是一个男孩。父亲还曾毫不留情地当面告诉她,原本给她准备的名字根本不是罗琳,而是西蒙•约翰,一个标准的男孩名。 两年后,这个家庭又多了一名新成员,可依然是个女孩。她本以为父母会感到失望,没想到,妹妹却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得到了万般宠爱。她实在无法理解,有一天忍不住问父亲:妹妹出生的时候,你们也失望了么?父亲的回答是:“没有”。她不死心,又接着问:那是因为你们发现生女孩也很好?父亲只是淡淡地回了句:不是。她听后伤心不已,跑到楼上痛哭了一场,那时候她...
发布时间:
2017
-
08
-
02
浏览次数:1109
来源:《大公报》2017年5月28日图文/何雁 一九四五年秋,张元济与孙子张人凤摄于上海上方花园寓所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十九世纪末,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之际,旧式藏书楼纷纷解体,古籍大量散佚,珍本秘笈流失海外。张元济《印行四部丛刊启》有云:“盖求书之难,国学之微,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尤为典型的是,一九〇七年,浙江归安陆氏皕宋楼藏书,全数由日本岩崎氏静嘉堂购去。时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长张元济,闻讯陆氏藏书欲售,进京晋谒军机大臣荣庆,请求清廷拨款收购,以为京师图书馆基础,未获允准。商务创办人夏瑞芳设法截购,终因索价过巨而未果。皕宋楼以收藏宋元刊本闻名,堪称海内四大藏书楼之一。陆氏藏书悉数东渡,日人称此为日本一大胜利。张元济深感国运日衰,楹书难守,“每一追思,为之心痛”,感叹“事关国脉,士与有责”,投身抢救古籍,力保民族文化免于沦亡。广搜善本 遍访藏家早在戊戌变法,张元济已有“维新救时之才”声誉。一九〇二年,应总经理夏瑞芳之邀,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二人相约“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张元济《涵芬楼烬馀书录序》云:“每...
发布时间:
2017
-
06
-
29
浏览次数:1121
文/张凤序一杜维明 张凤女士的《哈佛问学录》是因对一批当代旅美学人“所学所思所感所行的关切”,而加以引介论述的文集。这本文集所采的笔法,既非扣紧文本的学术批评,也不是浮光掠影的品题人物,而是通过和每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逐字逐句地阅读有关文献,再加上“寻觅根苗”的思索,让心影渐有雏形才勾勒成篇章的。 自从1982年,学历史出身而偏好文学的张凤和夫婿黄绍光博士迁居剑桥一带以来,她即苦心于笔耕开拓人文天地,并借方块汉字建构自淑淑人的文化事业。张凤选择了一批文史哲工作者为书写和评介的对象,与其说是对海内外媒体特别重视政治和企业人物(不必提明星和歌星)的反应,毋宁说是为自己提供了一吐胸中块垒的园地。我们这批乐观其成的学人对象,为她的热忱、敬业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所动,也都感到能和一位有志趣投身人文领域的道友谈天、谈心或通信,不是责任而是欣然的承诺。 多年来因为李欧梵教授,以及现在王德威教授、张凤女士召集主持的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郑培凯教授和我们主持的中国文化研讨会(原《九州学刊》)年会及哈佛儒学研讨会,赵如兰教授和陆惠风教授做东(张凤联络)的剑桥新语,还有张凤创会的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纽英伦分会及通过大波士顿区中华文化协会安排召集的艺文小集等,哈佛已经成为在英语世界中经常用普通话谈论“国学”(中国学问)的道场。 《哈佛问学录》生动地刻画了协力使哈佛大学成为“人和”胜境的一批求道者的学思历程。...
发布时间:
2016
-
10
-
18
浏览次数:1851
来源:《明报月刊》2016年8月文/邵燕祥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或最美的”,文学批评也“哇哇”声地附和,其代价顶多是青少年不知诗为何物,好诗为何物、评诗为何物,也不知毛泽东诗词中那些上品到底好在哪里而已。但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一旦认为自己的主张无一不是正确的……归根到底只有个权力标准“文艺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同,《毛泽东选集》页八二五),这是个普遍性的命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中国,有所谓“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在俄罗斯,普希金难免对自己刚脱稿的作品赞道:“普希金,这个狗娘养的……”,熟悉世界文坛掌故的朋友一定还能讲出许多这样的例子。据说中国人性格比较内向,尽管沾沾自喜,但公开自卖自夸的较少,但是从文学史上看,对于同时代人或朋辈的溢美之辞,站出来谢绝的倒也不多。人们说中国历史上没有文学批评,我不同意;批评是有的,但准确的中肯的批评则往往要索之于后世,也就是同被批评的作家没有血统与门墙瓜葛的批评家们。文学批评是一门科学,科学要...
发布时间:
2016
-
10
-
18
浏览次数:1341
来源:《亚洲周刊》2016年9月11日文/慕容安八十后作家郝景芳凭科幻小说《北京折迭》夺得二零一六年“雨果奖”,创作契机源于作者曾在北京“城乡结合部”中生活,在对二十二世纪北京的想象中,揭开当下贫富差距、阶级固化、教育不公平的悲歌。 被称为“科幻界诺贝尔”的“雨果奖”自一九五三年开始颁发,直到去年才出现了第一张亚洲面孔刘慈欣。没想到短短一年后,八零后的中国天津姑娘郝景芳再次获奖,凭借科幻作品《北京折迭》荣获二零一六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郝景芳的《北京折迭》创造了一个极端、光怪陆离,但又让人熟悉不过的场景。书里的北京不知年月,大概在二十二世纪,空间被分为三层,不同的人占据着不同的空间。按照不同的比例,他们分配着四十八小时的时间周期。大地如同一张纸片,可以翻转和折迭,纸的一面是第一空间,生活了五百万人口,一派上流景象,人们拥有二十四小时的生存时间。大地翻转,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的两千五百万人口充满忙碌,但秩序井然,他们拥有十六小时的生存时间。第三空间生活的五千万人每人则只拥有八小时的时间,他们中两千万人是垃圾工,剩下三千万人靠贩卖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险维生。...
发布时间:
2016
-
10
-
17
浏览次数: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