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明报》2014.08文/魏承思老报人金尧如先生去世转眼已经十年了。一直想写点纪念文字,记下我对这位忘年交的印象。一九九一年暑假,我离乡背井到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学前,友人孙小兰告诉我,在金尧如先生家不时会举办一个文化沙龙,成员大多是旅居洛杉矶的大陆文化人和留学生,包括作家钟阿城、卢新华(小说《伤痕》作者),电影导演吴天民(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等人。她问我有没有兴趣去参加。此前,我并不认识金老,只知道他曾是香港《文汇报》总编辑,很想见见这位老人家。小兰第一次带我去金家的时候,尽管文化沙龙已经无疾而终了,但那里还是经常高朋满座。从我看到金尧如的第一眼,直到最后一面,他给我的印象始终是个可爱的小老头。他个子不高,一头银发,满面红光,笑声爽朗,说起话来无遮无拦,嬉笑怒骂,机锋四起,说到高兴时常常会从沙发上一跃而起,手舞足蹈,性格极其开朗豪爽,和他在一起总能感觉到一种如沐春风的愉悦。因为都是性情中人,聊起在上海还有许多共同相识的友人,于是第一次见面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我们是绍兴小同乡,作为独在异乡客的我,能听到熟悉的乡音便格外亲切。此后,我有空就经常去看望金老,和他聊天,陪他喝酒,把他们夫妇俩当成了自己的长辈。尤其是在我搬进西来寺住以后,距离他们的居所只有几个街口,更是成了金家的常客,不时去蹭一顿饭吃,和金老夫妇也越来越亲近。金家住在洛杉矶东北部的哈岗,一个非常漂亮的小...
发布时间:
2014
-
08
-
06
浏览次数:3813
转载于《世界华人周刊》文/桑宜川这篇拙文的写作动因,来源于今年8月初秋时节在加拿大温哥华参加的一次中国文化座谈会。其时中外学者,作家,诗人,社会贤达济济一堂。席间笔者向诗人瘂弦先生请益学问,彼此促膝交谈,分享了许多话题,但多与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有关。瘂弦是知名诗人,早年在台湾出道,曾与洛夫,余光中并称台湾现代诗坛的三驾马车。当他得知笔者近年来偶成的几篇文史习作,遂鼓励我不妨再写写蔡元培,并说蔡先生的墓如今就在香港,早已淹没在一片万人坟场里,无人问津,余光中先生去了多次都找寻不到,无功而返。最后一次终于找到了,但见荒烟蔓草,不胜唏嘘,遂作诗《蔡元培墓前》,写得极为伤感和凄美。瘂弦先生鼓励我说,如果还有可能,设法去找到它,为蔡先生的在天之灵写点纪念文字,为他的在香江的晚年悲凉人生作点记述,哪怕雪泥鸿爪,片言只语均可,留做纪念,不然的话,这段历史就真真被红尘所淹没了。如今世态炎凉,物欲弥漫,前辈台湾文人竟还有这样超脱世俗的文化情结,历史眼光,令我不由得素然起敬,也让我联想起了如今台湾岛上尚有一群守望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士者”,有如龙应台,白先勇,林青玄,余光中,赖声川,林怀民,蔡登山等。我深知,中国儒家文化的火种还在,迟早还会重新点燃。瘂弦先生对晚生的期盼与勉励,我又岂能拂逆? 置身香江,我心向往之经过仔细疏理,我终于寻找到了蔡元培先生的墓碑,位于香...
发布时间:
2014
-
08
-
06
浏览次数:1665
转载于《世界华人周刊》中国历史上有那么一位总理:不仅没有一分钱存款,还因为无法偿还债务被人告上了法院,他就是段祺瑞。1881年,段祺瑞怀揣一块银元赤脚徒步行走数十天二千余里的路,来到山东威海学习军事。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获准与其它四位同学到德国留学,后德方看重他的才华将其独自留在埃森克虏伯兵工厂深造。半年后,段祺瑞学成准备归国,德方希望将他留下,他因希望报效祖国而毅然离去。回国后投入新军,后因表现出众成为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左膀右臂。八国联军杀入北京,慈禧逃到西安。庚子赔款后,慈禧返回,沿途迎接的大小官员及士兵,都跪下迎接。慈禧御驾路过小站,段祺瑞及手下士兵站立迎接。载沣喝令:“跪下!”段祺瑞及士兵依然挺立。载沣大怒,拔刀要砍段祺瑞的腿;段祺瑞扛枪昂然而立,怒目而视,现出凛然不可侵犯之气势。当时守卫京城的清廷禁军被八国联军消灭,要靠新军;慈禧害怕激起兵变,做出宽宏大量状,不追究。慈禧死后,载沣成为摄政王,段祺瑞依然不跪,因此受到清贵族的排挤,被解除兵权,任保定军校校长,在此期间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人才,直到袁世凯重获重任才重新被重用。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准备称帝,北洋将领见袁跪拜;唯独段祺瑞不肯下跪。冯国璋劝段,段不满:“已是民国,为何还行跪拜?”冯说:“民国的大总统与...
发布时间:
2014
-
08
-
06
浏览次数:1238
沉沉暮色看世情习习松风听分明霭霭烟霞遮老眼轻轻叹惜难独醒癸巳秋日素仲并书有的人不愿清醒地面对生活,宁可装睡,那是永远不能把他叫醒的。有的人不愿面对现实,把头埋在沙里做鸵鸟,那是永远无法接受现实的。
发布时间:
2014
-
07
-
25
浏览次数:1246
转载于《文汇报》2014.06.25文/王兆贵古往今来,在我国流传着许多祖传秘方或独门秘籍的故事,有的因传承纠纷还卷起过诡谲的江湖风云,并演绎为情节跌宕的武侠传奇。不过,这里说的秘方则是另一回事。话说宋国有一户以漂洗丝絮为业的人家,善于调制防皴裂的护肤药。有人听说了,就以百金的高价请求收买这个秘方。这户人家聚集起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代以漂洗丝絮为生,所得不过数金;如今凭技术一下子就可换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了吧。那人得了药方,就用它去说服吴王。适逢越国发难,吴王就让他去领兵。冬天里跟越军在水上交战,防皴裂药物派上了用场,大败越军,吴王便赏他一块封地。这是庄子向惠施讲述的一个故事。意在说明,同一件东西,用在不同地方,效用大不相同。如果我们跳出这个故事给定的寓意,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这或许是我国最早的知识产权案例了。尽管那时还没有知识产权这个词汇,但从祖传秘方的传承机制可以看出,我国古人的专利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庄子原文中有“鬻技”一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出卖技艺。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把民间技艺视作无形资产,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交换价值,那个肯出高价购买防皴裂技术的人,无疑是看出了这种技术的价值所在。知识产权这一概念生成较晚,追溯起来,最早也早不过意大利时代。1474年3月19日,威尼斯元老院通过了首部批准和保护专利...
发布时间:
2014
-
07
-
21
浏览次数:1466
《序》《文章将军:吴佩孚》《辛亥以来“孙黄”历史地位的变迁》《“莫将血恨付秋风”——“红色公主”孙维世之死》《陈寅恪:四海无人对夕阳》《胡耀邦和我谈下台前后(1)》《胡耀邦和我谈下台前后(2)》《独行者林希翎》《从思想家到阴谋家——洪秀全的演变》《哈布林如何沦为阶下囚》《叶青:中共历史上最决绝的叛徒》《亮剑》原型王近山中将因小姨妹离婚隐情《蒋介石其人(1)》《蒋介石其人(2)》《破译日军密电的中国“007”》《请葬我于故乡:台老兵回乡受托带57坛骨灰(1)》《请葬我于故乡:台老兵回乡受托带57坛骨灰(2)》《卡廷之痛:七十年的记忆和阴影》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8
浏览次数: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