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转载自2013年10月29日《文汇报》■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香港文汇报讯(记者孔雯琼、沈梦珊上海报道)今年是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诞辰105周年。47年前撒手人寰的傅雷及夫人朱梅馥其骨灰经过数十年辗转天津、上海各地,前日终于叶落归根,长眠在故乡、上海南汇福寿园海港陵园如茵园洁白的丰碑下。不过,全程参与傅雷夫妇迁葬过程的浦东傅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傅雷研究专家王树华昨日对本报透露,傅雷常常教育后代要低调做人,故傅家子女原想遵从遗训,将父亲骨灰撒向大海,但经他多番劝告,这位一代翻译巨匠的骨灰才得以落叶归根。读者义助 冒险下葬记者昨日前往位于浦东南汇的福寿园海港陵园。傅雷长子傅聪与次子傅敏前日操办迁葬大事,因身体劳累婉拒采访。王树华向记者讲述了此次迁葬的过程。1966年9月,由于不堪忍受在文革中的迫害和侮辱,傅雷服毒自杀,其妻朱梅馥随后悬梁自尽。两人骨灰被一位喜欢读傅雷译作的女子江小燕安葬于天津永安公墓。此后傅雷夫妇的骨灰还曾辗转沦落至上海青浦乡下的一个公墓,平反后被安置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学者劝告魂归故里早在3年前,王树华就建议傅家将骨灰迁葬至上海南汇,也就是傅雷的故乡。“原先傅雷家属的意 愿,是要将双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但我劝说他们(傅聪、傅敏),傅雷夫妇不仅是你们的父母,他们更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在王树华...
发布时间: 2013 - 10 - 30
浏览次数:980
文章转自香港文汇报傅雷夫妇哲嗣傅聪、傅敏向墓碑鞠躬。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孔雯琼 上海报道)傅雷与傅聪父子在中国文化艺术界可说是鼎鼎大名。傅雷是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翻译大量的法文作品,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傅雷家教极严且父爱至深,其家书后被整理成《傅雷家书》,至今影响深远。1958年,在上海“反右运动”中,傅雷被划为“右派”。1966年文革初期,傅雷不单遭抄家,而且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等凌辱。9月3日上午,傅雷夫妇在上海江苏路家中双双自杀身亡,傅雷终年58岁。傅聪收到父亲的最后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出生于1934年的傅聪,早在三、四岁时就已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分。他7岁开始学钢琴,1955年,获邀参加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得到第三名和“玛祖卡”奖,成为首位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中获奖的中国音乐家。之后,傅聪留在波兰学习,至1958年12月突然离开波兰出走英国。1966年11月,傅聪在父母去世2个月后才知噩耗,直到1979年文革结束后才回到上海,目前长居英国伦敦。
发布时间: 2013 - 10 - 30
浏览次数:1024
毛峰 转载自2013年10月27日《亚洲周刊》日本文学评论家认为,与过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比较,村上作品中缺少强有力的主题与目的,这是村上目前未能获得诺奖的原因之一。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就像其小说那样一直有着令人难解的迷,当日本媒体与出版商都把今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押宝”在这位名作家身上时,结果同样留下了擦肩而过之谜。今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十月十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八十二岁高龄的加拿大小说家爱丽丝•孟若(Alice Munro,又译门罗、芒罗)成为得主。瑞典皇家学院称赞她“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并称“孟若以精致的讲故事方式著称,清晰与心理现实主义是其写作特色”。村上春树一直被冠以“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去年就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最后冲刺却不敌中国作家莫言,铩羽而归。日本媒体和广大村上迷也把希望寄托在今年度的诺奖上,认为非村上春树莫属。从今年九月初开始,村上春树一直高居英国著名博彩公司Ladbrokes和Unibet赔率榜榜首。日本最大的纪伊国书店新宿本店为此专门设立了迎接村上春树获奖的图书专柜,推出了村上一系列作品。该书店甚至还准备好了村上春树获奖的彩版&ldquo...
发布时间: 2013 - 10 - 28
浏览次数:844
夏语冰 转载自2013年10月27日《亚洲周刊》孟若写短篇情节铺陈细腻,擅长心理写实,书评家将她和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契诃夫相提并论,并称她为“加拿大的契诃夫”。英语文坛上有人比她更有名,但诺贝尔文学奖垂青为人低调、文笔清冷、故事复杂、布局深沉的她。八十二岁的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孟若(Alice Munro)于十月十日获得二零一三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不仅加拿大举国欢腾,英文世界更是欣喜万分,认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多年来忽视或“歧视”英文著作之后,终于回归到承认英文文学作品拥有全球性的主宰地位。英文世界的书评家一向批评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太过偏重第三世界的文学作品,经常颁奖给“没有人听过”的作家及诗人,或拨擢非英文世界里晦涩难懂的作品。过去数十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及诺贝尔和平奖常被世人所诟病,讥嘲获文学奖的作品没人看,获和平奖的人(或团体)对和平没贡献。患有癌症并曾接受心脏绕道(搭桥)手术的孟若是第十三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孟若在英文写作圈以擅写短篇小说(short stories,又译短篇故事)出名,已出版十四本短篇小说选集。《纽约时报》首席日裔书评家、耶鲁大学毕业的角谷美智子称誉孟若是&am...
发布时间: 2013 - 10 - 28
浏览次数:1043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冯志弘转载自2013.8.21《香港文汇报》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的“不求甚解”,指的是读书旨在明了大意,不需要咬文嚼字、尤其不可过度诠释。五柳先生的话当然不错。问题是:哪些情况属于“甚解”,哪些情况属“不可不解”呢?最简单的说法是:倘若一个问题解答不了,会直接影响对事情的通盘认识──这样,研究这个问题就不是“甚解”,而是“不可不解”了。《归去来兮辞》的写作时间正是一个“不可不解”的问题。过去几十年,学术界对《归去来兮辞》的写作时间有两种看法:一是写于义熙元年(405)十一月,支持这个说法的代表学者有周振甫、钱钟书、袁行霈等;二是写于义熙二年(406)春天或稍后,代表学者有逯钦立、朱东润等。慢着!上述人物每一位都是文学研究的泰山北斗,该相信谁?《归去来兮辞》写作时间又何关宏旨?一年的差异,真的这么重要吗?是的,十分重要。原因是陶渊明在义熙元年十一月“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rdqu...
发布时间: 2013 - 08 - 24
浏览次数:1361
文章摘自香港文汇报2013年7月4日安儿胡同全家照作为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亲手创建民盟、民建两大民主党派并担任首任主席,从年轻开始即活跃于社会政治舞台,却始终坚持不做官。1931年淞沪抗战,黄炎培发起成立上海地方维持会支持前线。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共合作设立国民参政会,黄炎培作为国共之外的社会贤达当选国民参政员。黄方毅说,“1941年,父亲又与其它党派共同发起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团体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任第一任主席。1945年,他联合胡厥文为首的迁川工厂联合会等创建以实业家为主的中国民主建国会,并任主委直至去世。”为困局中的中共“搭台唱戏”黄炎培被称为“中国共产党的诤友”,而最早代表中共中央与他联系的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黄方毅告诉记者,“徐特立是父亲的学生,1938年,徐特立在武汉两次拜访父亲,二人相见如故。之后,随着父亲对共产党了解的加深,开始为处于艰难中的中共友人‘搭台唱戏’,在此过程中,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都结下了友谊。”对于“搭台唱戏”,黄方毅解释称,主要是指父亲协助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在国统区公开亮相,宣传中共政治主张。1...
发布时间: 2013 - 07 - 05
浏览次数:842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