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学术·人生
红学泰斗周汝昌病逝江迅周汝昌小档案一九一八年生于天津咸水沽镇。就学于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生院。历任燕京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外文系讲师、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中国曹雪芹研究会荣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对于吟诗、研诗词、赏析、理论、书画、戏曲、音乐等,造诣亦深。周汝昌(1918-2012)离世前仍讨论新书提纲红学泰斗、古典文学专家周汝昌于北京去世,享年九十四岁;留给后人的是对《红楼梦》的独到研究,还有中华文化的一瓣心香。------------------------------------------------------------------痴心红楼,一梦不醒。中国红学界泰斗、古典文学专家周汝昌于五月三十一日在北京家中“无疾而终”,享年九十四岁。“一介书生总性呆,也缘奇事见微怀。岂同春梦随云散,彩线金针绣得来。”周汝昌所作的诗,道尽他一生与《红楼梦》的渊源。周汝昌心如止水悟红楼,一生淡泊名利,寓所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家人帮他打印文稿用的。周汝昌女儿周伦玲接受采访时说,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远去。她父亲在最后几天精神比平日差,不能起床了,但他脑子没闲着,家人给他...
发布时间: 2012 - 06 - 19
浏览次数:1083
李子诵(1912-2012)高风亮节的一代报人 前香港《文汇报》社长李子诵逝世,享年百岁。八九学运时刊登“痛心疾首”社论,引起轰动;晚年坚持自己理念。 •毛莹李子诵小档案李子诵,原名李诵,广东顺德人。一九一二年出生,十六岁加入新闻业,投身报界近六十年。先后在《大公报》、《华侨日报》、广州《建国日报》等担任校对和编辑,一九五一年任香港《文汇报》社长。八九年学运期间他决定《文汇报》社论“开天窗”,后被免职。曾任五届政协常务委员。一九九一至九五年间,与《文汇报》前任副总编辑程翔共同创办《当代》杂志,担任杂志副总编辑。香港《文汇报》前社长李子诵五月十一日于香港东华三院冯尧敬医院去世,走完百年人生。李子诵和报社同仁决定《文汇报》社论“开天窗”, “痛心疾首”四个大字。该社论随即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时任该报驻北京记者刘锐绍赞扬李子诵“择善固执”,敬佩其知识分子的风骨。李子诵十六岁时父亲离世,他小学未毕业就加入广州新闻界,投身报界约六十年。李子诵先后在《大公报》闽南语版、韶关《建国日报》、广州《建国日报》、香港《华侨日报》及广州《联合报》任职。一九五一年起,李子诵于  《文汇报》...
发布时间: 2012 - 05 - 22
浏览次数:1333
李淮濟 李邕復 李寸金 李松興五月十一日十四時三十四分醫生證實我們敬愛的父親停止了呼吸,雖說近五個月來他多次入院,飽受病魔折磨,為此早有心理準備,但仍祈望昨天剛度過一百零一歲生日的父親有奇蹟出現,再次挺過來,這噩耗無疑像晴天霹靂般令我們悲痛萬分。以筆為戈 抗日救亡父親走後我們依然魂牽夢繫,邕復夜半醒來,萬籟俱寂,彷彿又見到父親慈祥的臉容,耳邊響起親切的答問:李邕復,你是南寧收復時出生的。回憶往事,久久不能平靜。父親少年時期就投身新聞事業,在抗日戰爭時期以筆為戈,堅決反對內戰,支持抗日救亡運動,曾兩次入獄。自我們有記憶起,就見父親為國為民為新聞事業四處奔波。「九一八」事變當年,他因支持學生抗日運動被捕。出獄後創辦《民生報》,任總編輯。廣州淪陷後輾轉至香港、湛江、桂林、韶關、老隆等地,出任《大光報》粵南版編輯主任,韶關《建國日報》編輯主任,我家四兄弟妹是在上述各地出生,父親給我們起的名字就為紀念抗戰時的幾次大事件。當時我們尚年幼,轉移路上走不動,不是被背就是放在挑擔內,擔子的另一端則是在父親看來比金銀珠寶更珍貴的書刊和資料,一安頓下來,父親就著手籌劃辦報和撰文。有一次在鄉間祠堂借宿,遇上日本兵闖進來,大人們都捏一把汗,幸而是來強搶鄉民豬隻的,我們避過了一劫。 抗戰勝利後,我們回到了廣州,父親任《建國日報》總編輯,四七年五月三十一日,廣州三千多大中學生舉行反內戰、反迫害、要民主自由的示威...
发布时间: 2012 - 05 - 22
浏览次数:1000
郑培凯 2012年5月6日《苹果日报》苹果树下浙江大学的同学组成了读经班,经常举办经典会读,只要有学者来讲学,就邀请来领读经典。说起读经班,就不禁想到我在台湾读大学时,那是六十年代,同学也组织读经班,读的是基督教的《圣经》,有些工学院的同学十分热衷,说参加读经的女生不但漂亮时髦,而且性格贤淑,适合当贤妻良母。一来二去,也的确成就了不少姻缘。不过浙江大学的读经班,读的却不是西方的《圣经》,而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类,不晓得是否聆听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也能超越古代礼教的藩篱,与时俱进。同学要我选题,决定这次会读的经典。我想让他们读点有趣的材料,扩大眼界,多了解古代历史的现实,也看看司马迁文章的磅礴气势,就选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同学们经过讨论,觉得《史记》不是正宗儒家经典,《项羽本纪》篇幅又太长,一个早上读不完,问我可不可以换成《礼记》的《礼运》篇?我说还是读读《史记》吧,我们在台大读书时,老校长傅斯年就规定,大一国文就是《史记》,要整整读一个学期呢。会读《项羽本纪》全篇,时间是稍微长一点,我们就选读,跳过一些章节,集中在项羽出身背景、鉅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这些精彩段落,以窥司马迁究竟是如何书写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读史,以及如何去想象与相信历史。《项羽本纪》一开头,交代项羽的出身,乍看似乎枯燥,像流水账,说“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
发布时间: 2012 - 05 - 08
浏览次数:1426
丘成桐五十年代居于沙田下禾峯山上,旧居已改建丘成桐这个人精采。影响世界纯数学研究流向四十多年的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刚满63岁,祖籍梅州蕉岭县。五十多年前,家住沙田下禾輋山腰龙凤台六号两层高石屋。为纪念父亲丘镇英100岁冥寿,上周末,他回港在教育城主讲〈那些年,父亲教导我的日子〉。山居岁月,也是数学家做学问的根源。翌日,记者跟丘成桐上山访旧居。走上沙田下禾輋天桥,拐过龙华酒店,转右行过一间古老村屋,穿插一两个弯角,说话直率到位的数学权威,回家老路,上小斜,健步如飞。样子似父亲的丘成桐,脸上浅浅汗珠。昔日山野小孩只有60磅,现在呢?「太重,讲出来没意思。」他很投入讲解旧日左邻右里,左手边姓温的那户人家,啡黄图案砖屋基本样貌还在,当年依山面海,晨早有渔民引鱼鼓声。一家十口住地下一单位,后门养鸡。门前白兰树与铁围网上的炮仗花,奔跑上岩顶看漫山花海,都不复来。钱穆、唐君毅及学生辈陈耀南等人,不时来跟父亲论学听学。丘成桐在旁斟茶,也听几句书话。对下近北山坡,是黄赓武父亲住的江夏台,「江夏」即黄姓意思,大宅仍然存在。转眼半世纪,丘家老屋已拆掉,改建三层,业权由邻居温氏拥有。旧时生活埋在心裏,作为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丘成桐构想实际,「本想把旧居那幢 屋子买回来,好让来访学者交流时住这裏,不用入住昂贵酒店。」他说外国人对行走这种小山坡路段,不看是问题。举头可望穗禾苑的三层石屋,依山面公屋、私 ...
发布时间: 2012 - 05 - 07
浏览次数:1478
出自:明报2012.1.15 作者:安徒  近日中国知名作家韩寒,在网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既谈革命,又说民主,再论自由。文章洋洋洒洒,引起争论甚大,韩粉留言讨论数以万计,也触发国内外左派右派大辩论。自由派和同情维权人士,认为在〈谈革命〉一文中的韩寒拒绝革命,只谈改革,观点保守,结论是韩寒已经变质、投诚,被建制收编,对此他们大表失望。不过,认为韩寒依然是往往那个韩寒的,多半更喜欢韩寒在〈要自由〉一文中,要求创作自由、新闻自由的立场表白,并谓如果情况一直没有改善,自己会每年去文联、作协的大会抗议。平情而论,如果以思想水平来评价,韩寒这种反对激进革命,只求从个人切身的问题出发,争取一点一滴改革空间的改良主义,并无任何惊天动地的创见。再以内地严苛的审查制度来说,韩寒的言论更好像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擦边球」写作,以反对危害政权的激烈革命那种(若真似假)的姿态,换取可以畅论争取自由价值的安全空间,甚至轻轻发出鼓励行动的呼召。能够引起这番激烈争论的,端在于韩寒独有的青年领袖、文化明星的地位。过去韩寒的杂文针砭时弊,呼应青年反叛情绪,以调皮、机智而又不失言之有物的姿态,广受欢迎。不单声誉日隆,更具高度市场价值。及至后来成为国际知名的风云人物,人们不但寄望于他领导青年思想,更有不少对中国国情隔膜者,想透过韩寒来了解中国青年的思想感情动态。于是,韩寒的一举一动都受注目。 中国特有文化名星显然,韩寒这种...
发布时间: 2012 - 01 - 16
浏览次数:1123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