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自小读私塾,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少年时期留学日本,后又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游学了十多年,学贯东西。精通二十余种语言的陈寅恪被清华国学院聘请为国学导师后,就以“教书匠”自居。陈寅恪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开辟了诸多的学术领域。1939年9月,在前往牛津大学任教途中,香港到欧洲的轮船全部停航,陈寅恪只好暂停香港在港大教书。在这一时期,陈寅恪的史学研究发生了第一次转向。陈寅恪开始研究魏晋至隋唐领域,并撰写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开辟了诸多的学术领域。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后,著有《柳如是别传》一书。1969年10月7日,已经卧床不起的陈寅恪,骤发肠梗阻麻痹去世。(《人物》 20161209 先生 陈寅恪)
发布时间:
2023
-
06
-
20
浏览次数:12
来源:央视网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本片以客观的视角,把蒋梦麟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作为主线,从蒋梦麟的童年和家庭教育为突破口,层层剖析,为观众还原了一位有情义、有担当的教育家。蒋梦麟热心仕途,但不迷恋权势,在权力面前始终保持了一个文人的清高。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非成败一力承担。本片借助详实的史料,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蒋梦麟:他是一个仕途顺利的学者,更是一个热血青年,他是立志革新的北大校长,也是北大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面对困境,他是勇敢的;但在家国大难前,他又是无奈的。而正是一个个像他这样在动乱中浮沉却又做出了自己贡献的人,才完成了中华文明的伟大涅槃与重生。(《人物》 20161208 先生 蒋梦麟)
发布时间:
2023
-
06
-
20
浏览次数:11
来源:央视网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熊十力1885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上巴河镇一个没落的书香家庭。年幼的熊十力就已经显示出了超强的学习能力,父母相继去世后,他被送到父亲朋友所在的私塾。因为难以忍受约束,熊十力离开了学堂。而这半年的私塾教育,成为了他仅有的学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经受过系统正规教育的人,最终任教于北京大学,成为了“后五四时期”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奠基人。熊十力晚年移居上海,远离讲坛,但仍不忘著书立说。 (《人物》 20161125 先生 熊十力)
发布时间:
2023
-
06
-
20
浏览次数:8
来源:央视网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节目讲述的是在20世纪初就在世界上引起重大影响的中国学者、翻译家辜鸿铭的故事。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精通多种语言,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世界,为沟通中西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又是一个拖着辫子的晚清遗老,常常用激烈的方式维护宣扬传统文化,被后世人称为文化怪杰。(《人物》 20161124 先生 辜鸿铭)
发布时间:
2023
-
06
-
20
浏览次数:7
来源:央视网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1912年,从大学堂毕业后金岳霖考入了清华学堂。在动荡的局势下,清华的学生们几乎走光了,金岳霖百般考虑,也决定去美国留学。他深觉商科无趣,转向更有益于国家发展的学科。金岳霖还以一人之力,白手起家,于1925年开创了清华大学哲学系,为中国哲学教育的发展,立下了筚路蓝缕之功。 (《人物》 20161118 先生 金岳霖)
发布时间:
2023
-
06
-
20
浏览次数:6
来源:央视网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他曾因痛骂蒋介石而名满大江南北,也曾因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等新文学家而受到争议。因随意评价鲁迅而招来诗文骂战,因爱抽大烟和吃云腿被人们戏称为“二云居士”。他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狂生”模样。但放纵不羁的同时,他也追随陈独秀、孙中山等投身革命,后转向教育和学术研究;撰写了《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等著作,在教育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国学大师——刘文典的快意人生。(《人物》 20161117 先生 刘文典)
发布时间:
2023
-
06
-
20
浏览次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