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艺术·人生
来源:华山荟商学院文/王燕青       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于家中去世,享年102岁。贝聿铭曾在全球设计了一系列著名的建筑,数量超过25件,遍布在美国、中国、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包括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和中国驻美大使馆等建筑。早在1983年的时候,贝聿铭获得了素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誉的“普利兹克建筑奖”。        贝聿铭成名于世界,但他始终以自己是一名苏州人和中国人而自豪。贝聿铭和麻省理工毕业的妻子陆书华生有三子一女,其中,三个儿子都毕业于哈佛大学,女儿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次子贝建中在40岁时获得了“杰出青年建筑师”的称号,成为青出于蓝的人物。       贝聿铭一家这么厉害,让人吃惊,但是在知道了他身后的贝氏家族历史后,就只能用震惊来形容了。贝聿铭出生于苏州望族“南濠四富”之一的贝氏家族,这个家族早在清乾隆年间就与戈、毛、毕三大家族一起成为苏州城里的豪门大户。到贝聿铭这一代,贝氏家族传承了15代,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像贝氏这样,历经五百年长盛不衰的家族屈指可数。       贝聿铭父亲贝祖诒是蒋介石小舅子宋...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8
浏览次数:369
来源:《凤凰新闻》2019年5月5日 杨宪益与戴乃迭       杨宪益、戴乃迭复杂悲欢的一生,正像夫妇二人的代表作《红楼梦》,极致浪漫成就传奇。——度公子       天津中国银行第一任行长早年不学无术,吸食鸦片。       后来浪子回头,东渡日本留学,摇身一变成与袁世凯交好的金融巨子,叱咤风云。       杨毓璋唯一的遗憾是而立之年,膝下无子。       一天,他正在外谈事,忽闻妻子要生产,撂下生意,急跑回家。       正赶上婴儿第一声啼哭,有力而嘹亮,是个男丁。       这年杨毓璋35岁,1915年1月12日,是他与儿子杨宪益的第一次谋面。       屈原在《离骚》中自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杨毓璋喜出望外,儿子与屈原同在在庚寅日出生。       “好啊,将来恐怕也像屈原一样会是位文人学土吧!”    ...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1
浏览次数:177
来源:《今日头条》2019年4月4日         纵然周恩来一生阅人无数,也曾因错失人才而长叹:我们党内要是有个像她是周恩来和宋美龄最欣赏的女人,终身未婚,92岁仍活成优雅模样        吴贻芳这样的学者该有多好啊……        这位极富盛名的民国女性终身未婚。        少女时期家逢巨变,被新时代的滚滚浪潮裹挟中一路前行,她从伶仃孤女成长为全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二位大学女校长、第一位女副省长。        坚韧与优雅成为她的战袍,她仿佛以己一身承载了和“女性”相关的所有荣耀。        女性之光        1945年,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        国内派去的各党派代表包括董必武、宋子文在内一行十人,仅有一名女性代表立于其中——无党派教育家吴贻芳。        各国代表纷...
发布时间: 2019 - 05 - 05
浏览次数:197
来源:《亚洲周刊》2019年3月3日文/章海陵       中共资深党员李锐去世,终年一百零一岁。李锐做过毛泽东聘邀的兼职秘书,在新中国改革史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敢于批评毛泽东的领导作风,为庐山会议、文革动乱这些历史大事件留下了大量珍贵文字,追问中国民主宪政。       二零一九年二月十六日,中共资深党员李锐去世,终年一百零一岁。李锐曾任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中组部常务副部长及水利部副部长等职。从这些资历和级别看,李锐在中国高干圈内仍属「中、小人物」,但在新中国改革史上,他却是重要、甚至「显赫」的人物,史家目光无法将他绕过。因为他是毛泽东亲自聘邀的兼职秘书。关于李锐与毛泽东,人们更津津乐道,当年毛泽东怒问「陈云可管经济,我为什么不可管」?毛在北戴河会议宣布,对大炼钢铁执行不力者,将以「警告、记过、撤职留用、留党察看、撤职、开除党籍」处分。而李锐当面劝说毛:一千零七十万吨钢,可否少炼一些?李竟然太平无事!但令人讶异的是,在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后,李锐却遭到毛泽东无情抛弃。       李锐究竟何许人?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吗?是中共党内自由主义者或「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吗?其实,从早年到晚年的李锐是一个热情宣传毛泽东的人,他写过连载专著《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该书...
发布时间: 2019 - 04 - 24
浏览次数:265
来源:《亚洲周刊》2019年2月24日 文/邱立本       亚洲周刊特约作者林博文飘然逝去。他的春秋之笔,纵横所至,指向民国的背影、共和国的侧影与合众国的倒影。在三种影子的交迭中,他坐拥书城研究,时而怡然自得,时而正襟危坐,甚至焦灼不安,要找出被隐藏的、被扭曲的、被权力打扮成不同样子的历史。       编者按﹕亚洲周刊特约作者林博文于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在纽约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这是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的悼念文章。       林博文和我结下几度同事的缘份。七十年代末期开始,我们一起在好几个美国的中文报馆工作,从《星岛日报》美东版,纽约《北美日报》到旧金山《远东时报》、纽约《美洲中国时报》、纽约《中报》等,我们都是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一九九零年,我开始在香港《亚洲周刊》任职,我们更发展了一种奇特的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差不多每周起码通一次约半小时的长途电话,聊新闻选题,也上下古今谈的「脑力激荡」,香港与纽约之间,一下子变得了零距离,也和世界的新闻零距离。我担任《亚洲周刊》总编辑约二十六年间,他都长期撰稿支持,发现了现实与历史的微妙关系。他用了好几个笔名,如陈之岳、田沧海、夏语冰、叶一舟、钟竹屏等。我们都觉得要不断擦拭历史的倒后镜,才可以看...
发布时间: 2019 - 04 - 20
浏览次数:199
来源:《明报月刊》2019年2月文/舒晋瑜        二〇一九年一月十五日,传来白桦逝世的消息。翌日,总编辑潘耀明拿着一叠稿子,说:“这是二〇一六年我探访白桦时他交给我的,希望我们在他身后才发表。”我们都检查过,这稿子小部分内容曾在香港媒体刊登,但完整版的内容从未曝光。我们找到当年访问的记者,充实了内容,为我们展现白桦苦恋文学人生的崎岖道路,令人唏嘘不已!——编者        这是那个风度翩翩、潇洒优雅的白桦吗?        那位卓越的诗人,因敢于直言而饱受忧患的作家。长诗《孔雀》和他的十四行诗展示出他的才华横溢,《山间铃响马帮来》、《今夜星光灿烂》等一系列人物生动、诗情盎然的电影更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能忽略的作品。        然而,当文学被时代的浪尖裹挟,白桦经历了超出常规的灾难和荣耀。《苦恋》和《吴王金戈越王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禁演,以及后来所经历的种种运动,使白桦成为知识分子「苦难一代」的代表。        我曾经问白桦:「《苦恋》带给您的影响是什么?」        ...
发布时间: 2019 - 04 - 17
浏览次数:375
164页次7/28首页上一页...  234567891011...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