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故事狂人莫言

日期: 2012-10-25
浏览次数: 1190

占飞/文 文章转自:信报 2012年10月15日 今日焦点

  莫言获颁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就电视新闻所见,内地书店出现一个堪称壮观的场面:他的新书著作纷纷上架,掀起抢购潮.这倒教人想起村上春树(莫言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内地所遭受到的[惩处]:其作品早前因钓鱼台争端而在内地[被失踪];文学是否真的不涉政治,可思过半矣。

  按照一些中国人简单的逻辑,莫言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国力的表现,乃继北京奥运与上海世博之后,另一次国力的表现,并且圆了另一个百年中国梦;可是从另一角度看,这个奖对中国人来说,倒是带有爱迪生些补偿的意味-据说1968年的奖项原疑颁给老舍,但他在1966年已因政治迫害而投湖自尽,结果改为颁给川端康成。

  再无大师

  也许还有另外的补偿,比如诺贝尔文学奖曾颁给入了法国籍的高行健,而和平奖则曾颁给被判入狱的刘晓波,在一些别有怀抱的人中国人看来,始终是很不友善的举措,这一回才是一个足以在脸上贴金的诺贝尔奖,即使诺贝尔奖的价值今非昔比,那是由于经常滥颁,此奖早已大幅贬值。

  且不管老舍获奖的传说是否属实,老舍要是冯《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获颁此奖,似乎比之莫言更有说服力-就像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比村上春树更令人信服-那并不是说莫言不够资格,只是想说,这是一个再没有文学大师的年代,举世皆然。

  是的,当今之世,已经再找不到像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汤玛斯曼(Thoms Mann) 、乔哀思(James Joyce)、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那样的小说大师了。纵观整张候选名单,似乎再找不着[最佳主角],只能从中选择退而求其次的角色。

  新文学发展至今才不足一百年,中华两岸不是没有优秀的小说家,但老舍、鲁迅、沈从文、无名氏、张爱玲的时代过去了,而白先勇、王文兴、陈映真、七等生的时代也过去了;就以新时期崛起的[寻根]小说家群为例,与莫言有同等份量的还有彰显[秦文化]的贾平凹、[楚文化]的韩少功,[吴越文化]的王安意、苏童,此外,还有天才横溢的阿城、余华等等。

  太长篇了

  并不是说莫言不够资格,只是想说,他可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是说莫言是中国作协主席(极可能是共产党员),就因而要贬低他的文学成就,只是想说,尽管他是一位出色的[讲故事的人],倒也弊在太会讲故事,以致一发不可收拾,长得教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正如马悦然(Goran Malmqvist)对他的评说:他的小说太长了,能缩减一半就更好了。

  什么[魔幻写实]、[乡土文学]、福克纳和马奎斯的影响等等,都是没话找话,莫言倒也真的是气量十足的[故事狂人],写了三十多年,创作力依然旺盛得惊人,这大概就是他处角于一众新时期小说家之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吧。

  他俨然就是一名文学长跑家,写文学小说如写武侠小说,长气正是他的本色,太长气了,以致故事往往讲得太长篇了,有时还真的太[饶舌]了,往往教人掩卷长叹:过犹不及,太可惜了。莫言的小说对一些资深读者来说,真是[成也故事,败也故事]——何以如此?皆因《丰乳肥臀》里过于膨涨的肉身,《檀香刑》里近乎非理性的酷杀,都不免过于充沛,有读者干脆直呼他为[嗜血魔王]:[大红大绿大仇大恨大喜大悲被浓墨重彩涂抹的淋漓尽致,泛滥的激情淹没了故事,有足够热烈的爱和恨却严重缺乏悲悯与温情,这一点他还不如余华来得聪明。]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7 - 28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7月28日1949年3月23日,当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时,五大书记中年纪最轻的任弼时却只能坐在吉普车里随行。这位年仅45岁的革命家,此刻正被多种疾病折磨得形销骨立。苏联医生诊断书上"动脉血管硬化、糖尿病"的字样,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年轻生命承受的沉重负担。从西柏坡到北平的这段路程,成为任弼时生命中最后的平静时光——抵达北平后,他终于获准彻底休息。在中央领导集体中,任弼时的健康状况始终是最令人揪心的。1948年春进驻西柏坡时,他的病情已相当严重。苏联派遣的医疗组经过详细检查后确认,这个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的领导者,正被多种老年性疾病困扰。即便如此,任弼时仍坚持要求工作,直到毛泽东以中央名义强行要求他休养。这种近乎自虐的工作状态,源于他内心深处对革命事业的极度责任感。1949年4月12日,任弼时强撑病体在北平西郊玉泉山为青年团一大...
2025 - 07 - 28
来源:视频号朱东润:书读到字缝里去那才叫真本事
2025 - 07 - 15
来源:视频号 2025年7月11日
2025 - 07 - 11
来源:神州语录 2025年7月9日 潘虹:1954年11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大陆女演员,表演艺术家。她是首位登上《时代周刊》和开创电视广告模特时代,并首任省级影协主席的华人艺人。本文摘自《潘虹日记》,其背景是,1968年4月19日,那个失去人性的岁月里,潘虹爸爸的一个耳朵被别人撕下来一大半,羞辱之中,吃药自杀。第二天,潘虹妈妈去龙华火葬场想看潘虹爸爸最后一眼。可火葬场的人不让她进,并要她划清界线。潘虹妈妈只好委派10岁的女儿潘虹去处理。这里记述的是当时的情况,泣血的文字,让人泪奔。父亲节读这样的文字,泪不能禁,那个疯狂而没有人性的年代,再也不能来了。以下为日记全文。敬请欣赏。【潘虹日记】(1994年)4月21日  星期四26年了,每到这一天,我总觉得冷。这来自心底来自骨髓的寒意,是26年前,我第一次迎面遇见死亡时,他留给我的。前天,是父亲的忌日。可真正让我感知到死亡的,是26...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