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傅雷后人原意骨灰撒大海

日期: 2013-10-30
浏览次数: 980

转载自2013年10月29日《文汇报

■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孔雯琼、沈梦珊上海报道)今年是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诞辰105周年。47年前撒手人寰的傅雷及夫人朱梅馥其骨灰经过数十年辗转天津、上海各地,前日终于叶落归根,长眠在故乡、上海南汇福寿园海港陵园如茵园洁白的丰碑下。不过,全程参与傅雷夫妇迁葬过程的浦东傅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傅雷研究专家王树华昨日对本报透露,傅雷常常教育后代要低调做人,故傅家子女原想遵从遗训,将父亲骨灰撒向大海,但经他多番劝告,这位一代翻译巨匠的骨灰才得以落叶归根。

  读者义助  冒险下葬

  记者昨日前往位于浦东南汇的福寿园海港陵园。傅雷长子傅聪与次子傅敏前日操办迁葬大事,因身体劳累婉拒采访。王树华向记者讲述了此次迁葬的过程。1966年9月,由于不堪忍受在文革中的迫害和侮辱,傅雷服毒自杀,其妻朱梅馥随后悬梁自尽。两人骨灰被一位喜欢读傅雷译作的女子江小燕安葬于天津永安公墓。此后傅雷夫妇的骨灰还曾辗转沦落至上海青浦乡下的一个公墓,平反后被安置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学者劝告魂归故里早在3年前,王树华就建议傅家将骨灰迁葬至上海南汇,也就是傅雷的故乡。“原先傅雷家属的意 愿,是要将双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但我劝说他们(傅聪、傅敏),傅雷夫妇不仅是你们的父母,他们更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在王树华的努力下,傅雷家属最终被感动。开始家属曾想过将骨灰迁葬至傅雷故居,但考虑墓园管理更佳,最终选择了南汇的福寿园,并同意树立一块简洁的墓碑供后人瞻仰。

  傅敏弘扬父母赤子心

  傅雷夫妇墓碑上镌刻有“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的铭文,由傅雷之子傅敏从《傅雷家书》中选定。迁葬当天,傅敏的发言感人至深,他指父母虽然“无限悲愤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两老“那颗纯净的赤子之心,永远在激励着我们一定要努力把产生这么个悲剧的根源铲除掉”,最后并道“爸爸妈妈你们在这安息吧”。

  《傅雷家书》手稿首展浦东

  此外,据人民网报道,“”洁白的丰碑”傅雷生平展暨傅雷铜像落成仪式”26日在周浦美术馆举行,展出傅雷生前的老照片、大量实物、图表等,包括傅雷生前的翻译作品手稿和《傅雷家书》手稿等,也首次在浦东展出。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7 - 28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7月28日1949年3月23日,当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时,五大书记中年纪最轻的任弼时却只能坐在吉普车里随行。这位年仅45岁的革命家,此刻正被多种疾病折磨得形销骨立。苏联医生诊断书上"动脉血管硬化、糖尿病"的字样,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年轻生命承受的沉重负担。从西柏坡到北平的这段路程,成为任弼时生命中最后的平静时光——抵达北平后,他终于获准彻底休息。在中央领导集体中,任弼时的健康状况始终是最令人揪心的。1948年春进驻西柏坡时,他的病情已相当严重。苏联派遣的医疗组经过详细检查后确认,这个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的领导者,正被多种老年性疾病困扰。即便如此,任弼时仍坚持要求工作,直到毛泽东以中央名义强行要求他休养。这种近乎自虐的工作状态,源于他内心深处对革命事业的极度责任感。1949年4月12日,任弼时强撑病体在北平西郊玉泉山为青年团一大...
2025 - 07 - 28
来源:视频号朱东润:书读到字缝里去那才叫真本事
2025 - 07 - 15
来源:视频号 2025年7月11日
2025 - 07 - 11
来源:神州语录 2025年7月9日 潘虹:1954年11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大陆女演员,表演艺术家。她是首位登上《时代周刊》和开创电视广告模特时代,并首任省级影协主席的华人艺人。本文摘自《潘虹日记》,其背景是,1968年4月19日,那个失去人性的岁月里,潘虹爸爸的一个耳朵被别人撕下来一大半,羞辱之中,吃药自杀。第二天,潘虹妈妈去龙华火葬场想看潘虹爸爸最后一眼。可火葬场的人不让她进,并要她划清界线。潘虹妈妈只好委派10岁的女儿潘虹去处理。这里记述的是当时的情况,泣血的文字,让人泪奔。父亲节读这样的文字,泪不能禁,那个疯狂而没有人性的年代,再也不能来了。以下为日记全文。敬请欣赏。【潘虹日记】(1994年)4月21日  星期四26年了,每到这一天,我总觉得冷。这来自心底来自骨髓的寒意,是26年前,我第一次迎面遇见死亡时,他留给我的。前天,是父亲的忌日。可真正让我感知到死亡的,是26...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