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史上最悲催的著作权案

日期: 2014-07-21
浏览次数: 1466

转载于《文汇报》2014.06.25

文/王兆贵

  古往今来,在我国流传着许多祖传秘方或独门秘籍的故事,有的因传承纠纷还卷起过诡谲的江湖风云,并演绎为情节跌宕的武侠传奇。不过,这里说的秘方则是另一回事。话说宋国有一户以漂洗丝絮为业的人家,善于调制防皴裂的护肤药。有人听说了,就以百金的高价请求收买这个秘方。这户人家聚集起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代以漂洗丝絮为生,所得不过数金;如今凭技术一下子就可换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了吧。那人得了药方,就用它去说服吴王。适逢越国发难,吴王就让他去领兵。冬天里跟越军在水上交战,防皴裂药物派上了用场,大败越军,吴王便赏他一块封地。

  这是庄子向惠施讲述的一个故事。意在说明,同一件东西,用在不同地方,效用大不相同。如果我们跳出这个故事给定的寓意,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这或许是我国最早的知识产权案例了。尽管那时还没有知识产权这个词汇,但从祖传秘方的传承机制可以看出,我国古人的专利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庄子原文中有“鬻技”一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出卖技艺。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把民间技艺视作无形资产,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交换价值,那个肯出高价购买防皴裂技术的人,无疑是看出了这种技术的价值所在。

  知识产权这一概念生成较晚,追溯起来,最早也早不过意大利时代。1474年3月19日,威尼斯元老院通过了首部批准和保护专利的成文法,这是世界第一部接近现代意义的专利制度。不过,这还只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前身,作为智力创造成果的保护,完整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概念,是在1967年《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签订后,才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认可的。在我国古代,由于统治阶级对属于私权领域的知识产权毫无兴趣,再加上“轻利重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向没有进入国家立法的视线,也不可能制订完整的法规。因此,那时的国家和政府,是不可能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的。但是在民间,自发地保护专利权的意识和行为还是存在的。祖传秘方之所以能世代相传而不外泄,其中必有一套严密的保护措施。

  除了民间技艺的专利权外,属于知识产权范畴的著作权问题,同样存在于古代的文字领域,否则就不会有“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之说。像张怀庆这样的“文抄公”,既非空前亦非绝后,历朝历代都有。1933年5月,胡适悉心考证了《真诰》后发现,该书有多处是从《四十二章经》中抄来的。胡适以为自己侦破了一桩千年剽窃案,陈寅恪通过傅斯年告诉他,朱熹早在七百年前就发现了。经查,朱熹确有此说。《朱子语录》卷百二六云:“道书中有真诰,末后有道授篇,却是窃四十二章经之意为之。”《真诰》系南朝陶弘景编撰,《朱子语录》中提到的“道授篇”,准确的名称应是“甄命授”。在我看来,陶弘景之举还算不上抄袭,因为他是《真诰》的编撰者,而非原始著作人。

  据《唐摭言》等古籍记载,唐代吴兴人杨衡,工于诗,好古调,有人偷了他的诗文去应试,居然考中了。上朝时,杨衡找到那个人,生气地问他,“一一鹤声飞上天”还在吗?那人赶忙讨好说,我知道仁兄最爱的就是这句诗,所以没敢偷。杨衡这才笑说,若如是想,尚可饶恕。这段轶事,后世多有转述,并引为笑谈。可当你听过因为一句诗的权属问题酿成命案的奇闻后,恐怕就笑不出声来了。

  唐朝诗人刘希夷,长相帅气,文采斐然,25岁那年便高中进士。刘希夷善长军旅诗和闺阁诗,“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传世的篇章也不是很多,唯《代悲白头翁》最为有名。感觉上,曹雪芹为林黛玉写下的《葬花吟》与之很相似,当是受到此诗启发而成。这首拟古乐府诗,运用迭句循环的对比手法,将韶华易逝、富贵无常的人生哲理阐发得非常透彻。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联,尤为其舅宋之问所喜爱。当宋之问得知这首诗尚未公开,就恳求他转让给自己。刘希夷碍于情面当时答应了,过后又反悔,并将这宗私下交易告知别人。这让宋之问恼羞成怒,一气之下,竟支使家奴乘其酒醉,拖到另一间房子里,用装土的袋子活活闷死。仅仅是因为一联诗句的所有权问题,就让这位年轻才俊无辜罹祸,令天下无数心地善良的人唏嘘不已。

  这件杀人夺诗的传闻,唐代刘肃《大唐新语》以及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等书言之凿凿,辛文房在文后还以「贾生悼长沙之屈,祢衡痛江夏之来」作模拟,为刘希夷之死发出了悲愤的惋叹。但后世文坛多有不信,考据存疑者也不乏其人。但若以宋之问诗名远在刘希夷之上为由,说他不至于因为一联诗句而致人非命,似乎也说不通。宋之问的人品是比较龌龊的,他曾向武则天自荐面首,给张易之提过尿壶,更有甚者,他还曾出卖友人张仲之。人性的阴暗面,有时是很难用常情来忖度的。隋炀帝嫉贤妒能、扼杀才情的事例,也许能从另一侧面左证这个问题。

  据《隋唐嘉话》记载: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炀帝为《燕歌行》,文士皆和,著作郎王胄独不下帝,帝每衔之。胄竟坐此见害,而诵其警句曰:“『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语耶?”应该说,隋炀帝杨广还是懂些翰墨之道的,一生也写了不少诗,多为五言。唐太宗曾对侍臣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隋炀帝杀害薛道衡与王胄,纵然不全是因为诗才竟胜所致,但也与他惟我独尊、蛮横霸道的心性有很大关系。他贵为人主仍有不甘,还想称雄天下文坛,以至行刑前还不忘嘲弄对手,怀恨在心、妒火犹炽、刻薄冷酷的嘴脸尽显无遗。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8 - 06
来源:灵寒青文2025年7月8日一个女人得有多特别,才会让两个男人,一生都忘不了她?一个是她青春年少时的初恋,即便没能走到一起,却在她去世后坚持扫墓十三年,从不间断;另一个是她的丈夫,在她离世后终身未娶,孤独度日三十年。而这,就是真实发生在王世瑛身上的故事。那么,她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她的人生又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王世瑛新时代女性1899年,王世瑛出生在福州。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许多家庭或许会为降生的是女儿而愁眉不展,但王家不同。王家是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世代官宦,门第赫赫,家中也自有女儿当自强的教育氛围。她的父亲任职教育部,是地方士绅中颇有声望的人物,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儿更是寄予厚望。得益于此,王世瑛识字早,性子稳,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尤以作文为长。11岁那年,王世瑛考入福州女子师范。但王世瑛是同学中的“异数”,她一袭旗袍配以及腰长发,举止大方、性情温婉,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却在笔下锋芒毕...
2025 - 08 - 05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7月22日于炳然,原名于斌,1903年生,黑龙江省望奎县人。1917年7月,16岁的于炳然考入齐齐哈尔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在校读书期间,被推选为学联主席,先后领导了反对军阀吴俊陞和贪官耿之光的两次学潮。1923年,于炳然中学毕业后,被选送日本留学,恰逢东京大地震,在生死线上挣扎15天后,脱险归国。1924年9月,他又考入国立北平法政大学。“五卅惨案”发生后,北京各大学为声援上海学生的斗争,举行示威游行。于炳然是这次游行的组织者之一。1928年冬,日本侵略者要在东三省强修铁路,北平各大学东北籍学生,联合起来组织“东北旅平学生路权保持后援会”,掀起声势浩大的护路运动,于炳然是总指挥、请愿总代表。1930年夏,于炳然大学毕业。不久,黑龙江省招考公费留欧学生,于炳然在考试中一举夺魁,于1931年4月动身赴英国,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研究国际问题。九一八事变后,他苦苦...
2025 - 07 - 28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7月28日1949年3月23日,当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时,五大书记中年纪最轻的任弼时却只能坐在吉普车里随行。这位年仅45岁的革命家,此刻正被多种疾病折磨得形销骨立。苏联医生诊断书上"动脉血管硬化、糖尿病"的字样,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年轻生命承受的沉重负担。从西柏坡到北平的这段路程,成为任弼时生命中最后的平静时光——抵达北平后,他终于获准彻底休息。在中央领导集体中,任弼时的健康状况始终是最令人揪心的。1948年春进驻西柏坡时,他的病情已相当严重。苏联派遣的医疗组经过详细检查后确认,这个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的领导者,正被多种老年性疾病困扰。即便如此,任弼时仍坚持要求工作,直到毛泽东以中央名义强行要求他休养。这种近乎自虐的工作状态,源于他内心深处对革命事业的极度责任感。1949年4月12日,任弼时强撑病体在北平西郊玉泉山为青年团一大...
2025 - 07 - 28
来源:古道地图 2025年07月21日 1927年8月1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第119号(特字第97号)记录(摘录):听取:3——关于中国问题(见政治局1927年7月21日会议第118号记录,决定:5(报告人:温施利赫特、加拉罕同志)。 决定:3——(1)认为有必要满足乌拉尔斯基同志打算装备大约一个军的请求。为此目的拨给15000支步枪、1000万发子弹(算在库伦储备物资帐上)、30挺机关枪和4门山炮,带2000发炮弹,总金额110万卢布。 (2)只有取得上级机关特别允许后才能开始将货物运往海参崴。 (3)米高扬同志要紧急弄清楚在汕头设立商务代表处或另外一种经济机构的可能性。 (4)将41名中共党员暂时留在库伦。 (5)关于向中国派遣共产国际执委会工作人员的问题和关于伯纳1927年8月9日的电报问题,等布哈林同志回来后再议。...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