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凡夫俗子怕寂寥

日期: 2014-10-30
浏览次数: 1577

来源:《信报》2014年10月23日

           文/占飞

 

  ■著名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二十多年前已经鼓吹保护“生物多样性”,时刻提醒世人快回头保护环境。

踏入二十一世纪,愈来愈多群众上街占领广场街道的事件,各国均如是。除了政治的原因外,恐怕就是因为群众运动有其震撼人心处。都市人平日过着异化的生活,失去与别人的「联系」而在运动中却 eureka(我找到了)!

进入了「孤寂的时代」。这个名词最早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生态学家用以指谓人类不断破坏生态环境,污染自然,原来的生态系统一个一个的消失,生物物种不断灭绝,最终剩下人类零零丁丁的存在于地球,还不是「孤寂的时代」?

        失联时代

  二十多年前已经鼓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甚至给孤寂的时代改了一个拉丁文名字:Eremocene,提醒世人觉迷途其未远,快回头保护环境。 

  借用「孤寂的时代」来形容今时今日的已发展国家,却有另外的意思。一来,已发展国家的人口多集中在大都市,都市人愈来愈疏离大自然。英国诗人拜伦(Lord Byron)曾说他「去到连路径也没有的丛林,发现快乐;到渺无人烟的海岸,找到狂喜;在深海中觅得良伴;在风浪哮声中听到音乐;」(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 There is a rapture on the lonely shore; There is society, where none intrudes, By the deep sea, and music in its roar;)最后欣然地说:「我不是少爱人类,而是更爱自然。」(I love not Man the less, but Nature more.)对今时今日大多数都市人来说,拜伦刻划的恐怕只是浪漫的想象,现实中难得体会的情景。

  今时今日,人与人愈来愈疏离,人愈来愈孤寂「失联」(disconnected)。心理学家平加(Steven Pinker)这样解释这个现象:当你活在生活无忧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却建筑在经济交换(economic exchange)的基础上,打工大过天、阻人搵食大过杀人父母,人便会觉得与别人「失联」。

  在数码时代,人与人只靠WhatsApp、短讯、面书、推特、电邮等“联系”,见面闲聊或恳谈时间愈来愈少,这样的人际关系很脆弱,对方随时一声不响边不瞅不睬你,你很难不失去安全感,只要生活不是排满约会,便会感到无比孤寂!

  孤寂,简要言之,就是没有人需要你。你是否生存在世上,无人关心,甚至无人理会。你感觉被社会一起,彻底孤独寂寞。康拉德(Joseph Conrad)形容为“赤裸的恐怖”(naked terror),腐蚀心灵,消磨人性,只有身历其苦的人,才明白那种心情。英国有研究指出,孤寂犹如每天吸烟十五支般令人早死。比起痴肥,孤寂双倍损害健康。孤寂会导致高血压、酗酒、焦虑症、抑郁症甚至自杀。

        空洞自由

  在英国和美国,都市人愈来愈孤寂,也许相识甚多,面书,推特friend动辄以百计,但知交却零落。美国有三千多万人独自生活,每四户人家便有一户是单身族。英国政府今年6月一项调查显示:不列颠是欧洲最孤寂的国家,颇出人意料。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地大人寡、每年有六个月陷入黑暗的北欧国家,其国民才应是最孤寂的一群;殊不知不列颠人比其他欧洲人更少朋友,和更少可“联系”的左邻右里。调查还指出,年过五十岁的人口中,有七十万男性及一百一十万女性,声称饱受孤寂之苦;而且趋势是,愈来愈多中老年人感到孤寂、“失联”。

  香港老人的境况,虽然没有调查数字作根据,但观乎2012年的统计,本地老人接近三成属于贫困人口,并且人数一年一年增加。就算不被孤寂侵蚀心灵,贫困也一样损害健康。独居老人更备受贫困和孤寂双重苦。

  人是群居动物,几千年来都是家族群居。往昔人类最大的“敌人”是为群体所迫而要合模、没有自由和自主。今时今日,他得到了自由、确实空洞的自由;他可以自主,却是四不挂搭的自主。他零零丁丁的活在人与人“失联”的社会,天天不是异化的工作,就是异化的消费,难免“寂寞难耐凄凉”。有一个机会,他走上街头,“联系”上一群同心同德的人,他如何不喜不自胜?

 

■很多人都怕孤寂,影帝汤汉斯也不例外,他自言一生都在对抗孤寂,但每个不同时期的孤寂都不同

        独来独往最自由

  文人、诗人、知识分子,乃至名人如明星、歌星等最容易感受到孤独寂寞,连爱因斯坦也曾感叹:“真奇怪,天下人都认识我,我却如斯孤寂!”另一方面,最喜欢赞颂孤独寂寞的又是他们! 

韦妮侯丝顿(Whitney Houston)说过:“当我决定做歌手时,家母曾提醒我,我会经常孤独一人。基本上人人都这样。有生,便有孤寂(Loneliness comes with life)”。Lady Gaga更爽快:“我恒常孤寂。”当然,不同年龄有不同性质的孤寂。正如汤汉斯说的,他一生都要对抗孤寂,十六岁时的孤寂,异于二十七岁时的,又异于四十四岁时的。幸好,现代人有电影──「电影可以填满人生许多空白以及孤寂」,西班牙导演爱慕杜华如是说。

不是所有明星都害怕孤独。茱芭莉摩亚(Drew Barrymore)便自豪的表示:“我喜欢独处。我喜欢独自吃饭。晚上,我回到家中边看出电影,或跟我的狗狗消磨时光。我要提醒自己,我的上帝!我要去见见朋友了,事关我实在太喜欢独自一人。”

        遗世独立

        这不是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无奈与豁达,而是如沙特说的:“如果你独自一人会感觉孤寂,你实在不是自己的好伴侣。”(If you are lonely when you’re  alone, you are in bad company.)喜欢自己的人,不会害怕独处,也不介意孤独,。一如率先以不交税的方式公民抗命的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所说:“没有比孤独更好的伴侣。”

       作家不单只不能害怕孤独,更需要孤寂。《愤怒的葡萄》的作者约翰史坦贝克(John Steinbeck)有云:“在绝对的孤寂中,作家试图说明那无法说明之事物。”(In utter loneliness a writer tries to explain the inexplicable.)写《简爱》的夏绿蒂白朗特自言十分享受遗世而独立的生活:“我照顾自己,愈是孤单,愈是没有朋友,愈是欠缺别人的支持,我愈是尊重我自己。”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更进一步认为:“艺术家—如果他是艺术家的话—永远都是孤寂的。不!艺术家最需要的就是孤寂。”换句话说,没有孤寂,就没有创作。何以故?叔本华说的最一清二楚:“一个人只有独处时才是他自己。假若他不喜欢孤独,他便不爱自由。只有独自一人时,他才真正自由。”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8 - 13
时间:1975年6月21日下午5时15分至6时20分地点:中南海参加人:柬方——柬共中央常委英萨利,柬共中央委员、军需军备大臣明山,柬共中央委员杜姆,柬共中央委员、东部地区副书记彭中方——邓小平翻译:谢月娥、齐宗华记录:王海容、唐闻生(毛主席同布特书记热烈握手)布特书记:向毛主席致敬!毛主席:欢迎你!布特:谢谢!毛主席:Very welcome(非常欢迎)!布特:我们今天能在这里会见伟大领袖毛主席感到非常愉快!(毛主席同英萨利握手)毛主席:(伸出两个手指)第二次见面了!英萨利:祝毛主席长寿!毛主席:(手指柬方人员)Long live you(你们长寿)!(毛主席同明山握手)明山:毛主席是杰出的领袖!(毛主席摆手)(毛主席同杜姆握手)杜姆:向毛主席致敬!(毛主席同彭握手。宾主入座)毛主席:我眼睛不行,腿也不行,讲话也不行。不行了,靠你们!布特:我们很愉快地接受。我们很高兴能会见主席。毛主席:...
2025 - 08 - 13
来源:视频号傅国涌 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哪一些人在中国近代转型中起了关键作用。
2025 - 08 - 13
来源:视频号汪篯,北大第一位殉道者,被陈寅恪逐出师门的教授!
2025 - 08 - 06
来源:灵寒青文2025年7月8日一个女人得有多特别,才会让两个男人,一生都忘不了她?一个是她青春年少时的初恋,即便没能走到一起,却在她去世后坚持扫墓十三年,从不间断;另一个是她的丈夫,在她离世后终身未娶,孤独度日三十年。而这,就是真实发生在王世瑛身上的故事。那么,她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她的人生又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王世瑛新时代女性1899年,王世瑛出生在福州。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许多家庭或许会为降生的是女儿而愁眉不展,但王家不同。王家是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世代官宦,门第赫赫,家中也自有女儿当自强的教育氛围。她的父亲任职教育部,是地方士绅中颇有声望的人物,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儿更是寄予厚望。得益于此,王世瑛识字早,性子稳,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尤以作文为长。11岁那年,王世瑛考入福州女子师范。但王世瑛是同学中的“异数”,她一袭旗袍配以及腰长发,举止大方、性情温婉,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却在笔下锋芒毕...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