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日期: 2025-08-06
浏览次数: 3

来源:灵寒青文2025年7月8日

一个女人得有多特别,才会让两个男人,一生都忘不了她?

一个是她青春年少时的初恋,即便没能走到一起,却在她去世后坚持扫墓十三年,从不间断;

另一个是她的丈夫,在她离世后终身未娶,孤独度日三十年。

而这,就是真实发生在王世瑛身上的故事。

那么,她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她的人生又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王世瑛

新时代女性

1899年,王世瑛出生在福州。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许多家庭或许会为降生的是女儿而愁眉不展,但王家不同。

王家是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世代官宦,门第赫赫,家中也自有女儿当自强的教育氛围。

她的父亲任职教育部,是地方士绅中颇有声望的人物,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儿更是寄予厚望。

得益于此,王世瑛识字早,性子稳,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尤以作文为长。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11岁那年,王世瑛考入福州女子师范。

但王世瑛是同学中的“异数”,她一袭旗袍配以及腰长发,举止大方、性情温婉,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却在笔下锋芒毕露。

无论是诗词散文还是议论文,她都信手拈来。

她常在学校的黑板报上发表文章,也在福州的地方刊物上崭露头角。

在福州女子师范期间,她还结识了冰心。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1917年,18岁的王世瑛,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成为第一代新式女大学生之一。

北女师是当时女子高等教育的重镇,在五四运动前后,这所学校更成为思想启蒙和新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王世瑛一入校,便以才情和组织能力脱颖而出,不久便成为学生会主席。

她穿梭于校内外的演讲集会之间,带领女同学投身社会运动,倡导妇女独立解放,用演讲和文字为“新女性”发声。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同时,在那个新文化时代,北女师涌现出一批批才华横溢的女子,冰心、庐隐、程俊英、陈定秀……

她们在文坛熠熠生辉,成为那个时代最独特的风景线,王世瑛亦在其中,以稳重的气质和深厚的国文功底,成为众人敬重的“女中君子”。

与此同时,这样的她,也让郑振铎所震撼。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门不当户不对

王世瑛和郑振铎的初次相遇,是在1919年,

那一年,五四运动席卷北京城,青年们涌上街头呼喊爱国口号,学生会主席王世瑛也冲在了最前头。

而就在一次福建籍同乡会的演讲集会上,她听到了那个名字郑振铎。

郑振铎衣着简朴,嗓音不大却字字铿锵,谈论起文学与民族时充满激情。

他的目光扫过观众席时,恰好定格在那个静静听讲的女子身上。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那之后,王世瑛常收到署名“Z.Z.D”的来信,信中没有海誓山盟,只是谈读书心得、讲文艺趣味,却字字句句流露出欣赏与思念。

就这样,两人频频通信,有时一封信会写上几千字。

之后,郑振铎鼓起勇气向王世瑛表白,但她并未立刻答应,她心中清楚,这不是一场可以任性做主的恋爱。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王家是福州名门望族,代代为官,出过状元,家族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早已渗入骨血。

果然,当她鼓起勇气将郑振铎的名字写进家书时,迎来的是母亲不容置疑的回绝。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郑振铎当然想过带她私奔,但他清楚,爱情若没有祝福,只会化作双方一生的牵累。

他不愿让她背负“忤逆不孝”的骂名,更不愿看她从深宅贵女沦为柴米油盐间的黄脸妇。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于是,两人谁都没有再多说一句决绝的话,只是信越来越少,字也越来越短。

最终,那条曾缱绻往来的邮路,归于沉寂。

几年后,郑振铎在神州女校任教时认识了高君箴,他娶了她,婚礼热闹而体面。

而王世瑛则遇到了张君劢。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风雨同行

1923年,北京的学术界异常热闹,只因泰戈尔即将来华。

之后,在清华大学的一次“人生观”讲座上,一位哲学家提出:“科学可以探索万象,却无法解答人生的意义。”

台下哗然,而那位不惧争议、目光沉稳的演讲者,正是张君劢。

彼时的王世瑛,已是北女师国文系毕业的才女,正在参与文化活动筹备。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她站在会场角落,望着讲台上那位衣着考究、神采飞扬的中年绅士,只觉其人言辞不俗,气度不凡。

张君劢早年留学日本、德国,学识渊博,精通德语、日语、英语,却偏爱用古典中文撰写论文,是一个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矛盾体”。

而王世瑛,虽出身名门,却深受新文化熏陶,处事柔中带刚,讲话有条有理,不疾不徐。

两个看似不同世界的人,却因为相似的孤独、相通的志趣,而越走越近。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张君劢深知自己的身份,他不是未经世事的少年,而是一位已婚却婚姻名存实亡的丈夫。

他和原配沈氏分居多年,情感早已淡薄。

于是,他对王世瑛展开了一场极其郑重的追求,不是俗套的甜言蜜语,而是一封封工整严谨、情意深沉的书信。

王世瑛并非不动心,只是过往太过沉重,她不敢贸然再许一生之诺,怕再次受伤,更怕辜负旁人。

于是她写信给远在大洋彼岸的好友冰心,冰心收到信时正卧病在床。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她素未谋面张君劢,只知此人学识出众,文章有骨,朋友既已动心,她又何忍令这段姻缘错失?

于是她回信一句:“若无家门之忧,何妨一诺千金?”这一句,成了王世瑛心中压着的那一枚秤砣,终于落地。

1924年,她答应了张君劢的求婚,不久之后,她带着福建女师的学生赴江浙参观,张君劢则一路陪伴。

他奔走于会议与演讲之间,却每日雷打不动抽时间与她见面,一起谈诗词、论哲学,甚至一起为学生规划未来。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1925年,张君劢正式与原配离婚,王世瑛披上嫁衣,成了这位玄学学者的夫人。

婚后,王世瑛淡出文坛,回归家庭,不再笔耕不辍,却在张君劢的事业背后默默扶持。

她打理家务,抚养子女,更在他筹办学校、创办刊物之际出谋划策,是他最稳固的后盾。

1929年,当张君劢因《新路》杂志遭打压、在街头被绑架时,是她冷静果断联络各方,亲自找杜月笙、章太炎求助,才换回丈夫平安。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那一役过后,张君劢虽安然归来,却落下了终身跛足。

自那日开始,他走路一瘸一拐,而王世瑛从未露出过嫌弃或哀怜的神情,只是更默默守着他。


漫长怀念

岁月缓缓流逝,1945年,重庆城一切都看似照常,可这一年,王世瑛却在分娩时突发意外,撒手人寰,年仅46岁。

那时,张君劢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旧金山,正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他满心期待在回国之后与妻儿团聚,也正打算在大会后写封信寄回重庆,说说自己的见闻与思念。

可一封来自国内的急信将所有温情打碎,信中寥寥数语,却字字惊雷:世瑛难产去世,母子俱殇。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着信纸上的字迹,他泪流满面,却没有声音。

此后,张君劢将对妻子去怀念一直放在心上,而这份怀念,并不仅属于张君劢一人。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同年六月,远在上海的郑振铎得知消息后,没有大肆哀悼,也没有向世人宣告他曾如何爱过她。

他只是在每一次公干到上海时,悄悄绕到万国公墓,带上一束鲜花。

从1945年到1958年,这样的祭奠一共持续了十三年。

1958年,郑振铎奉命出访阿拉伯,飞机失事,全机罹难。

人们再未在万国公墓见到那束定期出现的鲜花,也再没有那位身着深灰西装、静默伫立的中年人。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而另一边,张君劢自妻子去世后,终身未再娶。

他将家中王世瑛生前用过的物什一件件收好,屋中不再更动布置。

1969年,张君劢在台北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有人说,自王世瑛离去后,他的生命便只剩余温;也有人说,他的灵魂,早在重庆那场春雨中随她而去了。

他们最终未合葬,却在漫长岁月里以另一种方式长相厮守。

王世瑛:一生为人所爱,离世后初恋扫墓13年,丈夫为她鳏居半生

一位女子,用一段未完的青春感动了两个时代的才子。

他们一个以生命守候,一个用岁月告别,他们都走了,她也早已沉眠,但她曾存在过的痕迹,却借由他们的文字、他们的默念,被镌刻在时间的深处,不朽不散。

有些人,活着时轻声细语,离开后却余音绕梁。

王世瑛正是这样的人,她惊鸿一瞥,却在记忆中,绵延一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8 - 06
来源:灵寒青文2025年7月8日一个女人得有多特别,才会让两个男人,一生都忘不了她?一个是她青春年少时的初恋,即便没能走到一起,却在她去世后坚持扫墓十三年,从不间断;另一个是她的丈夫,在她离世后终身未娶,孤独度日三十年。而这,就是真实发生在王世瑛身上的故事。那么,她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她的人生又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王世瑛新时代女性1899年,王世瑛出生在福州。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许多家庭或许会为降生的是女儿而愁眉不展,但王家不同。王家是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世代官宦,门第赫赫,家中也自有女儿当自强的教育氛围。她的父亲任职教育部,是地方士绅中颇有声望的人物,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儿更是寄予厚望。得益于此,王世瑛识字早,性子稳,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尤以作文为长。11岁那年,王世瑛考入福州女子师范。但王世瑛是同学中的“异数”,她一袭旗袍配以及腰长发,举止大方、性情温婉,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却在笔下锋芒毕...
2025 - 08 - 05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7月22日于炳然,原名于斌,1903年生,黑龙江省望奎县人。1917年7月,16岁的于炳然考入齐齐哈尔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在校读书期间,被推选为学联主席,先后领导了反对军阀吴俊陞和贪官耿之光的两次学潮。1923年,于炳然中学毕业后,被选送日本留学,恰逢东京大地震,在生死线上挣扎15天后,脱险归国。1924年9月,他又考入国立北平法政大学。“五卅惨案”发生后,北京各大学为声援上海学生的斗争,举行示威游行。于炳然是这次游行的组织者之一。1928年冬,日本侵略者要在东三省强修铁路,北平各大学东北籍学生,联合起来组织“东北旅平学生路权保持后援会”,掀起声势浩大的护路运动,于炳然是总指挥、请愿总代表。1930年夏,于炳然大学毕业。不久,黑龙江省招考公费留欧学生,于炳然在考试中一举夺魁,于1931年4月动身赴英国,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研究国际问题。九一八事变后,他苦苦...
2025 - 07 - 28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7月28日1949年3月23日,当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时,五大书记中年纪最轻的任弼时却只能坐在吉普车里随行。这位年仅45岁的革命家,此刻正被多种疾病折磨得形销骨立。苏联医生诊断书上"动脉血管硬化、糖尿病"的字样,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年轻生命承受的沉重负担。从西柏坡到北平的这段路程,成为任弼时生命中最后的平静时光——抵达北平后,他终于获准彻底休息。在中央领导集体中,任弼时的健康状况始终是最令人揪心的。1948年春进驻西柏坡时,他的病情已相当严重。苏联派遣的医疗组经过详细检查后确认,这个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的领导者,正被多种老年性疾病困扰。即便如此,任弼时仍坚持要求工作,直到毛泽东以中央名义强行要求他休养。这种近乎自虐的工作状态,源于他内心深处对革命事业的极度责任感。1949年4月12日,任弼时强撑病体在北平西郊玉泉山为青年团一大...
2025 - 07 - 28
来源:古道地图 2025年07月21日 1927年8月1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第119号(特字第97号)记录(摘录):听取:3——关于中国问题(见政治局1927年7月21日会议第118号记录,决定:5(报告人:温施利赫特、加拉罕同志)。 决定:3——(1)认为有必要满足乌拉尔斯基同志打算装备大约一个军的请求。为此目的拨给15000支步枪、1000万发子弹(算在库伦储备物资帐上)、30挺机关枪和4门山炮,带2000发炮弹,总金额110万卢布。 (2)只有取得上级机关特别允许后才能开始将货物运往海参崴。 (3)米高扬同志要紧急弄清楚在汕头设立商务代表处或另外一种经济机构的可能性。 (4)将41名中共党员暂时留在库伦。 (5)关于向中国派遣共产国际执委会工作人员的问题和关于伯纳1927年8月9日的电报问题,等布哈林同志回来后再议。...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