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离与恨——晚清知识分子的无奈抉择

日期: 2012-10-24
浏览次数: 1163

作者:徐全   文章转载自香港文汇报2012,10,15C1版

  晚清中国,并非没有改革的希望。其实,面对海内外一阵阵要求变革的浪潮,清廷也作出了相应的响应——例如,实行新政,废除科举,预备立宪等等。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挽救清朝的命运,尤其是预备立宪之举,弄巧成拙,直接造成了清廷的垮台。可谓「假改革引来真革命」。  

  在风起云涌的局势中,知识分子也开始面临着自身的抉择。这是清廷政策的使然,也是时代要求知识分子必须作出一个交代与说明。「国破山河在」的岁月中,文人心中固然充满悲苦,然而,若朝廷能够对文人的感悟有所反应——哪怕这种反应是表面的,也不至于将后来的事态扩展到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中。

  经历了「庚子国变」,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维影响的知识分子,逐渐产生了一种共鸣——无论是以科举功名出身的旧式文人,还是以西学留洋背景为利器的新派学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立场——国家必须改变。这种「改变」,要建立在「近追日本远欧美」的现实国族生存中,也必须是一种新型国家体系构建的想象与努力。因此,改革,实际上已经成为一般知识分子的共识。另一个较为紧迫的原因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已然一次又一次发动武装起义,誓将清朝皇帝拉下马。与主张渐进改革的保皇文人相比,革命党则全无「忠君、报国」的包袱,他们毫不讳言——就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君主帝王的共和国。既然清廷的主体是满洲亲贵,那么,排满——这一在后世看来颇有些实用色彩的政治主张,也就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登堂入室、大行其道。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章太炎,甚至曾写下《客帝》一文,以汉族本位的立场,对力主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的光绪皇帝大加抨击。这一切,看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改革派眼中,简直是大逆不道、不可理喻。  

  照理说,有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支持,清廷应当锐意改革,不断进取。但是,现实的发展却令这些对清廷仍旧寄予一丝希望的书生们大为失望。究其根本,便是清廷在改革过程中,将成果尽数予满洲亲贵所享有,引起知识分子、尤其是地方士绅阶层的强烈不满。在预备立宪与铁路国有两件事中,更是凸显了这样的矛盾。其实,在一般知识分子看来——尤其是在辜鸿铭、张之洞这样的大人物眼中,清廷的满洲亲贵,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当时的中国,满洲人与汉人已经没有本质上的分别。伴随着新式陆军的建立,更是不存在象征满族军事实力的八旗军。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向来看重道统的中原文人而言,只要奉行儒家礼教,便可据天下之位。正是此种思想,才使得康熙年间,吴三桂那种以汉族民族主义动员方式进行的叛乱,未能得到汉人儒生的支持。  

  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末,清廷却不识时务,依旧以保持满洲亲贵的权力和既得利益为首要目标。亲贵集团,已成为一种利益共同体。因此,在预备立宪之后,清廷虽然表面上实行了责任内阁制,但内阁成员多为皇亲贵胄——被坊间戏称为「皇族内阁」,地方文人尤其是立宪派大失所望。与秋瑾齐名的徐锡麟,就是从立宪派转化为革命党的。紧接着,「铁路国有」政策,剥夺了各省地方商人的利益。因为铁路系地方商人高额入股投资建造,可清廷收购价偏低,导致群起而反对。古语云:「国不与民争利」,但当局以改革为名,行掠夺之实。批判、指责之声四起,从地方的各省咨议局蔓延到北京的中央资政院。最终在「保路运动」的风潮下,造成湖北兵力空虚,酿成了武昌起义。  

  现今来看,选择失望、愤恨与离去的,又岂止是伍廷芳一人呢?清廷为保有既得私利,置知识分子的拳拳报国之心于不顾,将他们推向了自己的反面。在史学界,有学者倡言「告别革命」之说,认为若无辛亥之举事,国家可渐进转型。然而,这一构想的前提是:清廷愿意改革,而且是真改革。那么,历史的脉络,已经对这一假设,给出了无情的答案。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8 - 13
时间:1975年6月21日下午5时15分至6时20分地点:中南海参加人:柬方——柬共中央常委英萨利,柬共中央委员、军需军备大臣明山,柬共中央委员杜姆,柬共中央委员、东部地区副书记彭中方——邓小平翻译:谢月娥、齐宗华记录:王海容、唐闻生(毛主席同布特书记热烈握手)布特书记:向毛主席致敬!毛主席:欢迎你!布特:谢谢!毛主席:Very welcome(非常欢迎)!布特:我们今天能在这里会见伟大领袖毛主席感到非常愉快!(毛主席同英萨利握手)毛主席:(伸出两个手指)第二次见面了!英萨利:祝毛主席长寿!毛主席:(手指柬方人员)Long live you(你们长寿)!(毛主席同明山握手)明山:毛主席是杰出的领袖!(毛主席摆手)(毛主席同杜姆握手)杜姆:向毛主席致敬!(毛主席同彭握手。宾主入座)毛主席:我眼睛不行,腿也不行,讲话也不行。不行了,靠你们!布特:我们很愉快地接受。我们很高兴能会见主席。毛主席:...
2025 - 08 - 13
来源:视频号傅国涌 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哪一些人在中国近代转型中起了关键作用。
2025 - 08 - 13
来源:视频号汪篯,北大第一位殉道者,被陈寅恪逐出师门的教授!
2025 - 08 - 06
来源:灵寒青文2025年7月8日一个女人得有多特别,才会让两个男人,一生都忘不了她?一个是她青春年少时的初恋,即便没能走到一起,却在她去世后坚持扫墓十三年,从不间断;另一个是她的丈夫,在她离世后终身未娶,孤独度日三十年。而这,就是真实发生在王世瑛身上的故事。那么,她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她的人生又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王世瑛新时代女性1899年,王世瑛出生在福州。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许多家庭或许会为降生的是女儿而愁眉不展,但王家不同。王家是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世代官宦,门第赫赫,家中也自有女儿当自强的教育氛围。她的父亲任职教育部,是地方士绅中颇有声望的人物,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儿更是寄予厚望。得益于此,王世瑛识字早,性子稳,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尤以作文为长。11岁那年,王世瑛考入福州女子师范。但王世瑛是同学中的“异数”,她一袭旗袍配以及腰长发,举止大方、性情温婉,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却在笔下锋芒毕...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