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黄永玉 追忆似水年华

日期: 2013-09-24
浏览次数: 651

文章转载自2013年9月23日《香港文汇报》

■黄永玉 

  提起湘西,无法忽略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没有人不知道他笔下的“边城”风情,而他的表侄黄永玉一篇《这些忧郁的碎屑》,让沈从文在历史重重迷雾中的背影清晰如昨。然而,湘西凤凰除了滋养有沈从文,还出过民国总理熊希龄、南北大侠杜心五、抗英名将郑国鸿……曾将文学视为自己最倾心“行当”的黄永玉,在90高龄时通过自己的笔,让民国时期的湘西凤凰,以“朱雀城”之名,在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中再度复活。

  黄永玉坦言:一个老头到了90岁,脸上、身上都长了“青苔”的时候才来出这部书,可谓是喜剧又是悲剧。“我从各个方面来写它,尽量不要落下什么东西。至于做历史的归纳,那让读者去研究考虑,或者来批评它。” ■文:潘启

  按照黄永玉计划,整个《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将分三部。这次出版的第一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年代设定在1926年到1937年前后10年。他计划在未来5年,写完关于“抗战八年”的第二部,在95岁到100岁间继续创作第三部。

  诚然,80万字、带有“喜忧参半人生书写”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确实是一趟“无愁河”之旅。小说以黄永玉幼年在故乡经历的人和事为原型,原汁原味地还原了20世纪20至30年代湘西边城活泼多彩的生活景象,极其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作为湘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朱雀城的各个侧面,它所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生活在其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从黄埔军校回来休假的军校生、在河边野餐的朱雀城年轻子弟、最爱的老师、保姆、苗族小伙伴、最崇拜的民间艺人……种种欢乐与悲苦、呼吸与悸动,构成一座古城的勃勃生机。

  追问历史的沉重与诡异 

  “他两岁多,坐在窗台上。爷爷在他两个月大的时候从北京回来,见到这个长孙,当着全家人说,这孩子‘近乎丑’!”吊诡的是,这个“近乎丑”的孩子,在小说里名叫“狗狗”,原型正是黄永玉,朱雀城也就是凤凰城。为了删繁就简,《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使用了中国传统历史叙述的纪传体的写法,从而使其内容既有集中,又能大开大合。

  以“太婆”为引子,小说共涉及93个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是一部可观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它在追忆自我成长经历的同时,不断追问历史深处的沉重与诡异。不过,说其“可观”,倒不在于作者经历的坎坷跌宕,或者是此书彩页丰富、印制精良(这部书的确印得好,插页也选得精),这些是理由,而这里要说的是小说笔法看似十分随意,实则取材极为严谨,细节准确;语言尤其值得称叹,它得力于“故乡思维”,独具凤凰特色和凤凰风格,更是文学的升华与艺术的呈现。比如,小说里写到刘三老的死、古椿书屋也就是幼麟的家毁于大火和田老三的死等细节最为生动有趣。其中,刘三老的死更是充满“重墨渲染”——这个刚刚为自己在活着的时候开追悼会的趣人,死了也让人拍案:“写了好几行大人字,顺手点燃了长烟袋锅,靠回到老躺椅上,唱高腔《赵五娘》,唱着唱着,嗓子越唱越小,就没有了……”难怪黄永玉说:“别了,匆忙的世纪,难再的忘年温暖。”又如,小说还写透了凤凰古城的各种大菜、小吃,色香味一一纷呈,读之像是在看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人简直按捺不住。

  是“本事”,不是“传奇” 

  小说虽然曾经在文学期刊《收获》上刊出过,但有不少删节,直到现在的全本才能读到这种流畅和一气呵成的感觉。若将“无愁河”仅仅看作是黄永玉对湘西老家的地方性回忆录,那也许大大缩小了它的意义。作者少年时代就离开故乡湘西,此后漂泊的脚步走过厦门、泉州、赣州、上海、台湾、香港,驻足北京,中年之后又从北京出发,“沿着塞纳-马恩省河到翡冷翠(意大利)”,自己却坦言“不喜欢游山玩水”,一路都在工作……可是他却是爱家乡爱得罕见的极少数人之一。要懂他,需要明白这个世界性背景,能走得出去,才能看出其中打破隔断的转回来——这个游子带着征服了世界的全部信息,带着对百年来文化故乡危机的承担,带着你我他这百年来莫辨家乡异乡的起起落落动荡情感,强大地归来——由此,小说中竭力呈现的,与其说是“传奇”,不如说是“本事”。而以“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为书名,或许是以“狂”著称的黄永玉想跟莎士比亚名剧《温莎的风流娘们》配个谑对。

  沈从文当年是在北京写作《边城》,如今黄永玉也在北京书写他的“无愁河”,他对湘西方言的运筹帷幄,对语言和色彩的调动游刃有余,都让人们想起那灵动的凤凰城、沱江水和吊脚楼来……生活在间接性越来越强的现代都市,故乡永远只能在内心向我们敞开。其实,这位从湘西边陲无愁河畔走出的“浪荡汉子”,留下的丹青妙笔、锦绣文章,和他的人生际遇、精神世界,就像一杯醇酒,散发着令人沉醉的魅力;而他和他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更像一个谜,蕴藏着引人入胜的玄机与奥秘。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8 - 13
时间:1975年6月21日下午5时15分至6时20分地点:中南海参加人:柬方——柬共中央常委英萨利,柬共中央委员、军需军备大臣明山,柬共中央委员杜姆,柬共中央委员、东部地区副书记彭中方——邓小平翻译:谢月娥、齐宗华记录:王海容、唐闻生(毛主席同布特书记热烈握手)布特书记:向毛主席致敬!毛主席:欢迎你!布特:谢谢!毛主席:Very welcome(非常欢迎)!布特:我们今天能在这里会见伟大领袖毛主席感到非常愉快!(毛主席同英萨利握手)毛主席:(伸出两个手指)第二次见面了!英萨利:祝毛主席长寿!毛主席:(手指柬方人员)Long live you(你们长寿)!(毛主席同明山握手)明山:毛主席是杰出的领袖!(毛主席摆手)(毛主席同杜姆握手)杜姆:向毛主席致敬!(毛主席同彭握手。宾主入座)毛主席:我眼睛不行,腿也不行,讲话也不行。不行了,靠你们!布特:我们很愉快地接受。我们很高兴能会见主席。毛主席:...
2025 - 08 - 13
来源:视频号傅国涌 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哪一些人在中国近代转型中起了关键作用。
2025 - 08 - 13
来源:视频号汪篯,北大第一位殉道者,被陈寅恪逐出师门的教授!
2025 - 08 - 06
来源:灵寒青文2025年7月8日一个女人得有多特别,才会让两个男人,一生都忘不了她?一个是她青春年少时的初恋,即便没能走到一起,却在她去世后坚持扫墓十三年,从不间断;另一个是她的丈夫,在她离世后终身未娶,孤独度日三十年。而这,就是真实发生在王世瑛身上的故事。那么,她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她的人生又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王世瑛新时代女性1899年,王世瑛出生在福州。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许多家庭或许会为降生的是女儿而愁眉不展,但王家不同。王家是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世代官宦,门第赫赫,家中也自有女儿当自强的教育氛围。她的父亲任职教育部,是地方士绅中颇有声望的人物,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儿更是寄予厚望。得益于此,王世瑛识字早,性子稳,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尤以作文为长。11岁那年,王世瑛考入福州女子师范。但王世瑛是同学中的“异数”,她一袭旗袍配以及腰长发,举止大方、性情温婉,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却在笔下锋芒毕...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