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一片丹心为教育 田家炳善行永存

日期: 2018-07-16
浏览次数: 459

来源:明报2018713日)

编辑:志超

慈善家田家炳去世,享年99岁,各界纷纷致哀,表达由衷敬意,原因不是他捐款金额举世无双,而是他以推动教育事业为己任,几乎捐尽所有家财,资助香港和内地近300所学校。“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田家炳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助学兴教,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自己则过着低调俭朴生活,卖屋助学、贷款捐校等佳话将永留历史。田家炳是一位了不起的香港人,但愿他的高风亮节,能启发更多新一代富豪积极行善,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卖屋助学贷款捐校 淡泊名利令人敬仰

本港不少人热心公益慈善,为了教育事业捐款数以亿元计者,亦大不乏人。一些国际著名学府表示,部分捐献大户来自香港,有外国慈善组织甚至形容,香港是主要募捐地区之一,他们全球募捐一年所得总额,有一成是来自香港,比起在澳洲、加拿大等地募集到的捐款更多。在众多本港教育慈善有心人当中,田家炳肯定名列前茅。

田家炳未满16岁便因为父亲逝世辍学从商,白手兴家成为化工界翘楚,被誉为“人造皮革大王”,对昔日香港工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然而他为教育所作的无私奉献,影响更为深远,远远盖过他在工商界的成就。过去10多年,不少著名国际巨富承诺“捐身家”,广受推崇传颂,其实早在198090年代,田家炳已捐出八成财富,成立基金会,全力投身教育慈善事业。虽然他不是捐款最多的慈善家,也没有高调宣扬“捐身家”,然而他数十年一直默默捐助香港及内地教育事业,从未多谈捐款金额,这种为人低调淡泊名利的情操,值得敬仰。

富豪捐款行善,常会惹来沽名钓誉的质疑,然而这四个字从未出现在田家炳身上,因为他可说是最慷慨又最俭朴的商人。田家炳没有受到“财富留子孙”的传统观念束缚,除了为子女留下一间家族经营的化工厂,并未为自己和家人留下多少财产。田家炳出入没有名车接载,喜欢跟普罗大众一起搭地铁,一套西装可以穿数十年。最令人敬佩是,即使受到1997年金融风暴冲击,他仍然坚持行善,为了继续捐助学校,把居住了数十年的豪宅卖掉,改为租住普通房子;即使碰巧遇上现金周转问题,田家炳宁可向银行借贷,也要履行承诺,捐钱给本地大专院校。如此善行,岂能不叫人动容。

 

办好教育无休止 新一代接慈善棒

田家炳出钱出力,对本港和内地教育事业贡献良多,以他命名的学校不下200间,多间大学亦有以田家炳命名的设施,然而这并非因为他想出风头,而是希望鼓励更多人仿效捐助教育,同时激 励自己一定要把教育办好,以免蒙羞。田家炳的信念是“中国的希望在教育”,相信办好教育是国家富强之本,数十年来绝大多数捐款,都用于资助内地教育项目,尤其着重师资培训。他在全国范围累计捐助了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1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700多间。田家炳的慈善事业,实际亦是香港与内地一衣带水的见证。

这个年头,“爱国”在香港成为了一个敏感标签,经常搀杂政治操作和利害盘算,然而从来没有人怀疑田家炳捐助内地有何私心。他没有担任政协委员一类内地公职,在香港也鲜有出任公职,与政治保持距离,一片丹心就是为了内地教育。随着内地民众生活水平提升,本港一些人质疑是否还需要捐助内地,然而正如田家炳的基金会指出,内地教育硬件设施渐上轨道,不代表软件无须提升,由教师培训到德育推广,要提升教育素质,仍有很多实事要办。

近年内地愈来愈多新一代富豪投身教育慈善事业,资料显示,过去10年内地70多位企业家,合共捐赠近300亿港元给教育行业,其中捐赠最多的是腾讯创办人之一陈一丹,捐款金额约50亿元。昔日内地教育捐赠者以港商为主的格局已不复见,惟两地慈善家在新时代可以有更多交流合作,发挥协同效应,让两地慈善事业做得更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投资永不嫌多,办好教育是永无休止的事业,需要更多善长仁翁积极投入,无论是本港和内地,都需要更多有心人继承田家炳遗志,为两地教育事业出力。

 

附注:

田家炳老先生是梅州大埔同乡,但只是多年前有过一面之缘。不过,我与家人一向对他老人家非常崇敬。见贤思齐,田老先生善行永存。

彦山 谨记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8 - 06
来源:灵寒青文2025年7月8日一个女人得有多特别,才会让两个男人,一生都忘不了她?一个是她青春年少时的初恋,即便没能走到一起,却在她去世后坚持扫墓十三年,从不间断;另一个是她的丈夫,在她离世后终身未娶,孤独度日三十年。而这,就是真实发生在王世瑛身上的故事。那么,她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她的人生又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王世瑛新时代女性1899年,王世瑛出生在福州。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许多家庭或许会为降生的是女儿而愁眉不展,但王家不同。王家是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世代官宦,门第赫赫,家中也自有女儿当自强的教育氛围。她的父亲任职教育部,是地方士绅中颇有声望的人物,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儿更是寄予厚望。得益于此,王世瑛识字早,性子稳,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尤以作文为长。11岁那年,王世瑛考入福州女子师范。但王世瑛是同学中的“异数”,她一袭旗袍配以及腰长发,举止大方、性情温婉,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却在笔下锋芒毕...
2025 - 08 - 05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7月22日于炳然,原名于斌,1903年生,黑龙江省望奎县人。1917年7月,16岁的于炳然考入齐齐哈尔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在校读书期间,被推选为学联主席,先后领导了反对军阀吴俊陞和贪官耿之光的两次学潮。1923年,于炳然中学毕业后,被选送日本留学,恰逢东京大地震,在生死线上挣扎15天后,脱险归国。1924年9月,他又考入国立北平法政大学。“五卅惨案”发生后,北京各大学为声援上海学生的斗争,举行示威游行。于炳然是这次游行的组织者之一。1928年冬,日本侵略者要在东三省强修铁路,北平各大学东北籍学生,联合起来组织“东北旅平学生路权保持后援会”,掀起声势浩大的护路运动,于炳然是总指挥、请愿总代表。1930年夏,于炳然大学毕业。不久,黑龙江省招考公费留欧学生,于炳然在考试中一举夺魁,于1931年4月动身赴英国,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研究国际问题。九一八事变后,他苦苦...
2025 - 07 - 28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7月28日1949年3月23日,当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时,五大书记中年纪最轻的任弼时却只能坐在吉普车里随行。这位年仅45岁的革命家,此刻正被多种疾病折磨得形销骨立。苏联医生诊断书上"动脉血管硬化、糖尿病"的字样,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年轻生命承受的沉重负担。从西柏坡到北平的这段路程,成为任弼时生命中最后的平静时光——抵达北平后,他终于获准彻底休息。在中央领导集体中,任弼时的健康状况始终是最令人揪心的。1948年春进驻西柏坡时,他的病情已相当严重。苏联派遣的医疗组经过详细检查后确认,这个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的领导者,正被多种老年性疾病困扰。即便如此,任弼时仍坚持要求工作,直到毛泽东以中央名义强行要求他休养。这种近乎自虐的工作状态,源于他内心深处对革命事业的极度责任感。1949年4月12日,任弼时强撑病体在北平西郊玉泉山为青年团一大...
2025 - 07 - 28
来源:古道地图 2025年07月21日 1927年8月1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第119号(特字第97号)记录(摘录):听取:3——关于中国问题(见政治局1927年7月21日会议第118号记录,决定:5(报告人:温施利赫特、加拉罕同志)。 决定:3——(1)认为有必要满足乌拉尔斯基同志打算装备大约一个军的请求。为此目的拨给15000支步枪、1000万发子弹(算在库伦储备物资帐上)、30挺机关枪和4门山炮,带2000发炮弹,总金额110万卢布。 (2)只有取得上级机关特别允许后才能开始将货物运往海参崴。 (3)米高扬同志要紧急弄清楚在汕头设立商务代表处或另外一种经济机构的可能性。 (4)将41名中共党员暂时留在库伦。 (5)关于向中国派遣共产国际执委会工作人员的问题和关于伯纳1927年8月9日的电报问题,等布哈林同志回来后再议。...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