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黄庆云永恒的美丽童话

日期: 2019-01-23
浏览次数: 99

来源:《亚洲周刊》2018年10月7日

文/袁玮婧

       香港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黄庆云病逝,享年九十八岁,直至去世前仍笔耕不辍。她认为儿童文学创作要注重美,好的作品要让儿童奋发上进。

       美丽的东西永远不会老,美丽的故事也永远不会消逝。九月二十日,香港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黄庆云于香港玛嘉烈医院病逝,享年九十八岁。她在读者心中永远是不老的「云姐姐」,她书写的美丽童话也永远不会消逝,永远和孩子们在一起。

        黄庆云是和张爱玲同一时期在香港大学寄读的大学生。一九三七年,才十七岁的黄庆云来到香港。正值抗战的时期,小童群益会刚刚在香港创办,收容救济很多从澳门流浪到香港的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很可能都被日军的炸弹炸死了,他们流浪香港街头,有的卖报纸,有的替人家擦皮鞋,吃不饱穿不暖。黄庆云就每个星期天去小童群益会做义工,给这些孩子讲故事。

       那时候香港甚至全中国都没有什么儿童文学,都是讲外国童话。当时香港大学专门从欧洲把许地山教授请回来,他翻译了很多印度的童话、民间神话故事。黄庆云的女儿周蜜蜜回忆到,黄庆云很喜欢这些故事,就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一直讲到没有故事可讲了,她就想,不如自己去写吧,「想不到一写就一发不可收拾,为少年儿童终生笔耕不辍」。就这样,黄庆云从此与儿童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在香港寄读一年后,黄庆云又回到广州中山大学就读,一九三九年毕业后,入读岭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师从曾昭森教授,专题研究儿童文学。一九四一年,曾昭森成立了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同时还决定用他在大学工作的工资来创办一本杂志,就是香港第一份儿童文学杂志《新儿童》半月刊。他任社长,又邀请了黄庆云任主编。

       黄庆云在《新儿童》写了大量的故事,当时国难当头,每个人都想为国家多做贡献,黄庆云看到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便想到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儿童文学创作上多做些工作。她还结识了众多文化名人,邀请他们成为《新儿童》的作者,包括时任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的许地山。周蜜蜜透露,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家与音乐教育家丰子恺也非常支持《新儿童》,他和女儿丰一吟都是《新儿童》的读者。丰子恺还写了一篇文章,就说每期《新儿童》出版,他都跟女儿抢着看。

        黄庆云认为儿童文学的创作要注重美,即使是写悲剧也不能让孩子感到绝望,「最好的儿童作品,是要使儿童觉得上进,前途有希望。书中的道理容易学习,但不是灌输,而是启发他们去思考,去想象。教导孩子胸怀宽广些,眼光更远大」。就是这样开放的教育理念,一改以前的「灌输」教育,实践了杜威「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的「启发」思想。当年,《新儿童》不仅在香港和南洋发行,也远销美国、加拿大。《新儿童》虽然是在战火中仓促创办,有很多不足,但是提倡认识儿童本身价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就是一种对社会、对儿童的帮助和启发。

        创作抗战儿童文学

        除了担任《新儿童》的主编,黄庆云还在抗战时期写了不少抗战儿童文学,做了《中小学主人》和《国庆曰》等抗日儿童剧作。黄庆云一九四四年在香港认识了周钢鸣,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黄庆云和周钢鸣从香港回到广州。后来结婚,先后诞下四个子女。曰军侵华时,二十六岁的周钢鸣写了《救亡进行曲》,让抗日军民唱遍神州大地。后来周钢鸣历任广西文联主席、广东作协副主席、省文化局局长等职务,期间,黄庆云跟随丈夫调动,边教书边写作,创作了不少如《刑场上的婚礼》这样讲述中国大革命时代一对烈士的故事,具有强烈时代色彩。

        黄庆云的女儿周蜜蜜出生于这样一个文学世家,从小读着母亲创作的童话故事长大,也成为了香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母亲双双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香港中文文学奖儿童少年文学奖等多种大奖。周蜜蜜曾评价母亲黄庆云的儿童文学作品构思和文字优美,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周蜜蜜告诉亚洲周刊,黄庆云直至去世前仍笔耕不辍,写作诗歌,出版著作。

        黄庆云小档案

        一九二零年生于香港,中山大学中文系学士,曾在港大寄读,与张爱玲同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一九四一年在香港主编《新儿童》半月刊,曽用「云姐姐」的笔名和孩子们通信,她从事儿童文学写作七十多年,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广州笔会副主席、广州《少男少女》杂志的名誉主编,多本著作包括《猫咪QQ的奇遇》、《豆豆看天星》及《聪明狗和百变猫》,曾在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的儿童少年文学组别获奖,二零零九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年度最佳艺术家奖(文学艺术)。另著有传记《我的文化大革命》。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7 - 28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7月28日1949年3月23日,当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时,五大书记中年纪最轻的任弼时却只能坐在吉普车里随行。这位年仅45岁的革命家,此刻正被多种疾病折磨得形销骨立。苏联医生诊断书上"动脉血管硬化、糖尿病"的字样,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年轻生命承受的沉重负担。从西柏坡到北平的这段路程,成为任弼时生命中最后的平静时光——抵达北平后,他终于获准彻底休息。在中央领导集体中,任弼时的健康状况始终是最令人揪心的。1948年春进驻西柏坡时,他的病情已相当严重。苏联派遣的医疗组经过详细检查后确认,这个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的领导者,正被多种老年性疾病困扰。即便如此,任弼时仍坚持要求工作,直到毛泽东以中央名义强行要求他休养。这种近乎自虐的工作状态,源于他内心深处对革命事业的极度责任感。1949年4月12日,任弼时强撑病体在北平西郊玉泉山为青年团一大...
2025 - 07 - 28
来源:视频号朱东润:书读到字缝里去那才叫真本事
2025 - 07 - 15
来源:视频号 2025年7月11日
2025 - 07 - 11
来源:神州语录 2025年7月9日 潘虹:1954年11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大陆女演员,表演艺术家。她是首位登上《时代周刊》和开创电视广告模特时代,并首任省级影协主席的华人艺人。本文摘自《潘虹日记》,其背景是,1968年4月19日,那个失去人性的岁月里,潘虹爸爸的一个耳朵被别人撕下来一大半,羞辱之中,吃药自杀。第二天,潘虹妈妈去龙华火葬场想看潘虹爸爸最后一眼。可火葬场的人不让她进,并要她划清界线。潘虹妈妈只好委派10岁的女儿潘虹去处理。这里记述的是当时的情况,泣血的文字,让人泪奔。父亲节读这样的文字,泪不能禁,那个疯狂而没有人性的年代,再也不能来了。以下为日记全文。敬请欣赏。【潘虹日记】(1994年)4月21日  星期四26年了,每到这一天,我总觉得冷。这来自心底来自骨髓的寒意,是26年前,我第一次迎面遇见死亡时,他留给我的。前天,是父亲的忌日。可真正让我感知到死亡的,是26...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