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活到110岁,这位上海滩传奇女间谍,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

日期: 2019-02-13
浏览次数: 551

来源:文汇客户端2019年2月11日

 活到110岁,这位上海滩传奇女间谍,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

       她是大上海天生丽质的社交名媛,她也是中共地下的红色特工;她曾秘密营救周恩来、关向应,也曾参与策反过蒋纬国;她曾历四段婚姻,两任丈夫为国壮烈捐躯;她解放前被国民党关押,解放后又两入秦城监狱,身陷囹圄17年。

      她被周恩来称为“我党的一部百科全书”,陈赓也说她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反映”。她的一生历尽磨难,但一直微笑从容。她就是传奇女谍,麦家小说《风声》、郭沫若小说《骑士》女主人公原型黄慕兰!

 活到110岁,这位上海滩传奇女间谍,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

      2017年2月7日,黄慕兰在浙江杭州辞世,享年110岁。

      否定包办婚姻,开始“潜伏”人生

      1907年,黄慕兰(原名黄彰定,字淑仪)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开明之家,12岁被父母送进长沙周南女校。周南女校当时培养了一批在中国近代史上享有盛名的女学生,如向警予、蔡畅、杨开慧、丁玲等。

      1923年至1925年,黄慕兰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包办婚姻。第一任丈夫是个抽鸦片、打丫鬟的纨绔子弟。黄慕兰偷偷给父亲写纸条,以母病为由回家,从此再未回过婆家。

      逃离包办婚姻的黄慕兰,以革命志士秋瑾为榜样。北伐前她剪掉长发,来到汉口投奔宋庆龄、何香凝领导下的妇女运动,19岁担任了汉口妇女部的部长。

 活到110岁,这位上海滩传奇女间谍,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

▲上世纪30年代初,以学生形象从事地下工作的黄慕兰

      1926年,19岁的黄慕兰加入了共产党。因为仰慕智勇双全的花木兰,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慕兰”。黄慕兰不仅人长得漂亮,顾盼生辉,而且有文化、交际广,有魄力,活动能力强,在武汉三镇很出名。很多优秀男士都对她展开了追求。郭沫若把她化身为长篇小说《骑士》中的女主人公金佩秋。据说茅盾写《蚀》也借鉴过她的故事。

      1927年,三八节当天,黄慕兰与中共中央机关报《民国日报》主编、中共中央军委机要处主任秘书和警卫团政治指导员宛希俨结婚。他们没有婚礼仪式,结婚的消息由董必武在一次会议上宣布,只是在报上登了简单的结婚启事。

      1927年国共分裂之后,这对夫妇就秘密转入地下工作,用米汤在《圣经》中密写文件、去小旅馆对接头暗号……至此,黄慕兰开始了另一种不同凡响的“潜伏”人生。

      1928年,儿子出生才三天,丈夫宛希俨就被调往赣西南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但仅仅4个月后就牺牲了。直到7个月后,黄慕兰才在无意间才知道丈夫已经牺牲了。宛希俨牺牲时才26岁,她强忍着哀伤,把刚断奶的儿子送回宛希俨的父母家抚养。

 活到110岁,这位上海滩传奇女间谍,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

▲宛希俨(1903—1928)遗像及茅盾为他题的字

      隐蔽战线上,她是坚忍的“伪装者”

      1929年1月,黄慕兰接到党中央命令,离开南昌去上海工作,任中央委员会机要秘书,成了中央特科成员。

      在这里,她遇见了贺昌,贺昌在中共六大上和关向应同时当选为中央委员。日久生情,黄慕兰开始了她的第三段婚姻。

      与贺昌结婚不久,黄慕兰离开中央机关,化名“刘阿秀”前往沪东恒丰纱厂当学徒。在领导工人罢工争取权益时,黄慕兰被捕,在龙华监狱被囚100天。在监狱中,她配合彭湃进行联络工作,组织狱中斗争。

      1931年,贺昌主动申请独自秘密前往苏区斗争。黄慕兰后来才听到消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他跟项英、陈毅等一起被留在江西坚持游击战争,一次率领部队向粤北边区转移时,在江西会昌河遭敌伏击,被包围了7天7夜,最后因粮尽弹绝腿部负伤而壮烈牺牲。

 活到110岁,这位上海滩传奇女间谍,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

▲黄慕兰第三任丈夫贺昌

      地下奇兵,保护周恩来

      当时的上海地下党很多人被捕,党组织遭到了极大破坏。离开丈夫的黄慕兰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互济总会的营救部长,与中共地下工作元老潘汉年单线联系,承担营救被捕同志的任务。黄慕兰的第一个任务,是营救被捕的工联领导人关向应。为此,她需要去结识上海租界的律师陈志皋。

      陈志皋是海宁望族之后,其父陈其寿在法租界会审公廨当了18年的刑庭庭长,在上海司法界一言九鼎。陈志皋对于年轻貌美的黄慕兰十分爱慕,甚至不惜以咬破手指写血书来追求她。

 活到110岁,这位上海滩传奇女间谍,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

▲上世纪30年代的黄慕兰

      1930年6月的一个下午,陈志皋约黄慕兰一起去看电影。因时间尚早,两人便找了一家咖啡馆坐了下来。两人刚刚坐定,又有一人推门而入。来者叫曹炳生,租界当局的法语翻译。他和陈志皋是同学,一见碰到了熟人,便径直走了过来。曹炳生无意间透露,当天巡捕房捉了一个共产党的大头头,50多岁的样子,湖北人。“他酒糟鼻子、金牙齿,一只手只有4根手指。这个人架子蛮大,但一点儿没骨气,还没用刑就什么都交代了……”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黄慕兰一边面不改色地喝咖啡,一边紧张地琢磨此人到底是谁?等曹炳生一走,黄慕兰便借口头疼回家。一到家,她便打电话通知了上海地下工作负责人潘汉年。黄慕兰说:“会不会是总书记向忠发?”“对,是他。他年轻时为了戒赌,将左手手指砍去了一个。”潘汉年马上通知周恩来、李富春、蔡畅等人转移。

      周恩来接到潘汉年的密报之后,立即搬家,中共地下党的其他成员也纷纷转移。当时,向忠发和周恩来夫妇同住,住处的钥匙,就有一份在向忠发手中。果然,当日午夜,向忠发领着巡捕前往抓捕,扑了个空。

      黄慕兰是第一个将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叛变的消息传递给中央的人,使周恩来等得以及时转移,使当时的党中央机构避免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后来,黄慕兰与陈志皋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而婚前黄与丈夫有三条约定:继续尽力支持营救被捕同志工作、婚后互不干涉个人行动、允许她将来与前夫遗孤相认。黄慕兰与陈志皋生了四个孩子。

 活到110岁,这位上海滩传奇女间谍,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

▲1935年黄慕兰与第四任丈夫陈志皋结婚照

 活到110岁,这位上海滩传奇女间谍,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

▲黄慕兰婚纱

活到110岁,这位上海滩传奇女间谍,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

▲黄慕兰与陈志皋及其子女

      1931年,黄慕兰调任中国人民革命互济总会的营救部长,1933年奉命脱党,先后以银行家、慈善家、国民党特派员等特殊身份为中共工作,参与了“全国冤狱赔偿运动”、营救“七君子”出狱、打通中共海路交通线、香港文化名人大撤退等重大行动。

 活到110岁,这位上海滩传奇女间谍,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

▲1946年4月,黄慕兰夫妇在上海愚园路寓所

      避入杭州结缘,终得“桑榆晚晴好”

      黄慕兰与杭州结缘于1932年。由于与陈志皋相关的《世界与中国》杂志社出现问题,组织建议,凡是和杂志社有关系的人,都应该去避避风头。黄慕兰征得组织同意后,来到杭州,开始了她革命生涯中最闲适的一段时光。

 活到110岁,这位上海滩传奇女间谍,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

▲多年前,黄慕兰老人在逛西湖

      1950年,陈志皋向黄慕兰坦白,自己决意离沪赴港,通过海外创业的机会,支持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离别前的陈志皋,承诺“决不离婚”,但这一别,也成了永远。1988年,陈志皋在台北病逝,38年的时间里,两人再未见过一面。

 活到110岁,这位上海滩传奇女间谍,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

▲1980年,黄慕兰与夏衍在上海合影

      到了晚年,黄慕兰与所有子女团聚,子孙绕膝。1993年,她跟随二女儿定居杭州,开始了“桑榆晚晴好”的生活。

      定居杭州后,黄慕兰才下定决心动手写自传,每天口述一盒录音带,再请人对录音带进行整理,耗时漫长。黄慕兰的外孙女陈弘欣写道:“家族里,我们这一辈中,我是第一个看着她开始写自传的孩子,看着她一遍又一遍,一篇又一篇地从湖北的大冶,写到北京、上海,直到杭州。”

 活到110岁,这位上海滩传奇女间谍,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

▲2010年,104岁的黄慕兰在写作

      黄慕兰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好在我生性好强,对中央的信赖从未动摇,一贯迎着困难上,从不消极颓丧,处逆境而能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的人生观,所以这点个人情感生活方面的波折是压不垮我的。这是我一生的长处,也是我得以健康长寿的唯一保健妙诀。”

      “生不愿来,死不愿去;一生坎坷,晚景甚好。”这是黄慕兰的祖父临终之际,留给孙女的一句话,恰恰总结了她传奇的一生。“生不愿来”说的是黄慕兰的母亲用了三天三夜才将她生下,“死不愿去”则预言她一定会长寿,至于“一生坎坷,晚景甚好”,后来也一一应验了。

 活到110岁,这位上海滩传奇女间谍,被周恩来称为“党的百科全书”

▲2015年9月,108岁的黄慕兰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一缕幽香,万般情意,沁入柔肠千结。回忆北伐扬鞭,年少风光卓绝。壮志豪情报国心,如荼火热。抛家出走忘朝夕,挥剑誓除荆棘。世间事,自多曲折。肝胆照,同仇巾帼。救死抚伤,神驰先烈。强敌崩溃,人民欢悦。又谁料风波再涉。感明镜,鉴我无私,还我本来清白。”这是黄慕兰老人在其自传出版时写的一首诗,写出了她一生的忠诚与情怀。

      来源:新华社、人民网、浙江在线、央广军事、天津日报、浙江新闻、红色之声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5 - 19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25年5月17日出处:《“文革”的预演:“四清”运动始末》(人民出版社)作者:林小波 郭德宏1964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的生日宴会上,毛泽东一边喝酒,一边谈话,很多话是“话中有话”。据曾志回忆,那晚丝毫没有寿宴的气氛,个个都紧张而困惑,只听主席一个人在那里嬉笑斥责。随着运动的开展,作为一线指挥的刘少奇与“退居二线”的毛泽东在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毛泽东对刘少奇的许多做法非常不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逐渐把“挖修根”的视线转移到中央上层。对工作中问题的不同看法,再加上其他复杂的个人因素,两位领导人也逐步由分歧走向了公开的冲突。【一】鉴于前段运动中出现了打击面过宽、过火斗争等严重的“左”的错误,1964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利用各地负责人在京参加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时机,召集各中央局的领导干部召开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以总结前一段“四清”运动的经验教训,部署下...
2025 - 05 - 12
来源:视频号民国最低调的传奇人物——林森。为抗日战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7日1959年的庐山会议,其实分作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两部分。前者开完,后者也立马召开了,中间一天也没有间隔。前面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叶剑英是不准备参加的,当时他在南京开合成军队战斗条令的相关会议。7月底,政治局扩大会议将要结束时,叶剑英收到中办厅通知,与刘伯承一起从北京来到庐山。跟他们一块后上山的还有徐向前、101等人,主要是为参加八届八中全会而来的。7月30日,叶剑英受毛主席的委托,与聂荣臻一块到彭德怀住处,劝彭做检讨,扭转其思想。叶剑英跟彭德怀是老战友,不过两人性格迥异,长期负责的革命工作也有巨大差异。鲜有人知道,一年前彭德怀主导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主持全军训总工作的叶剑英,跟刘伯承一块遭到猛烈批判。关于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万言书”抨击,叶剑英于59年年初赴广东、海南,对两省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行了一番亲身考察。从他考察时作的几首诗来看,心情...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8日大会背景:时代转折的十字路口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在政治领域,“文化大革命” 刚结束不久,其留下的创伤亟待愈合,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秩序急需重建,干部群众渴望拨乱反正,从混乱的政治漩涡中挣脱出来,迈向稳定发展的正轨。在这复杂局势下,华国锋同志作为当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其领导岗位的去留,成为关乎中国未来走向的核心议题,也引发党内诸多思考与讨论。会议开场:凝重氛围下的关键议题1980 年的那场关于华国锋去留的关键会议现场,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压抑。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人物,他们神色各异,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目光深沉,都深知这场会议对于党、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重大意义。华国锋同志坐在会议桌一端,他面容疲惫却透着几分坚毅,双手交叠在桌上,静静等待着会议开场。此前,他出于对局势的洞察和对党与国家发展的考量,已向组织...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