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唯一没有军功的开国将军, 娶了林彪的妻子, 养着林彪的孩子

日期: 2019-02-11
浏览次数: 280

来源:凤凰新闻

2019年2月10日

       张梅在米脂县是出类拔萃的美人,被公认为“陕北一枝花”。1937年,与林彪结婚。1938年,生下了女儿林小琳。1938年冬天,陪同林彪远赴前苏联养伤。林彪在养病期间,他不许张梅与外界接触,更不许她参加各种活动,只让她在家里陪伴他。张梅则生性活泼,个性较强,他们的家庭矛盾越来越大,终于导致双方感情破裂,最后不得不在异国分手。1942年,林彪只身回国,张梅则留在了莫斯科,两人的婚姻就此结束。张梅后来嫁给了在苏联工作的徐介藩。

 唯一没有军功的开国将军, 娶了林彪的妻子, 养着林彪的孩子

      徐介藩,1901出生,比张梅大18岁。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毕业,比林彪还早一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黄埔军校3期步科学员,广州航空学校学员,苏联列宁格勒红军航空学校学员,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员。抗日战争时期,任苏联红军作战参谋,苏联红军作战科长。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

 唯一没有军功的开国将军, 娶了林彪的妻子, 养着林彪的孩子

1948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编译局俄文翻译,中长铁路沈阳办事处副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驻苏联大使馆参赞,赤塔总领事馆总领事。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他和陈赓两人都是黄埔出身,陈赓了解徐介藩的资历,知道他是留苏专家,因此当陈赓回国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徐介藩也随同前往,出任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61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升的218位少将中,徐介藩参加革命的时间最早:20岁就和我军名将许继慎、彭干臣一起成为安徽学运领袖。徐介藩的军校生涯最早: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毕业,比林彪还早一期。他最早学习航空技术,是我党历史上首批飞行员之一。他长期留居苏联,以至授衔时胸前没有一枚人民军队的勋章。所以,他也是唯一没有军功的开国将军。

 唯一没有军功的开国将军, 娶了林彪的妻子, 养着林彪的孩子

      徐介藩在1956年与林彪的前妻,曾经旅居苏联的张梅结为伉俪,结婚后他们相敬如宾,一家人其乐融融。由于林小琳一直跟随着母亲张梅,所以结婚后他们便生活在一起。徐介藩对林小琳也是视如己出,把她当做亲女儿对待,一家人关系非常好。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5 - 19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25年5月17日出处:《“文革”的预演:“四清”运动始末》(人民出版社)作者:林小波 郭德宏1964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的生日宴会上,毛泽东一边喝酒,一边谈话,很多话是“话中有话”。据曾志回忆,那晚丝毫没有寿宴的气氛,个个都紧张而困惑,只听主席一个人在那里嬉笑斥责。随着运动的开展,作为一线指挥的刘少奇与“退居二线”的毛泽东在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毛泽东对刘少奇的许多做法非常不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逐渐把“挖修根”的视线转移到中央上层。对工作中问题的不同看法,再加上其他复杂的个人因素,两位领导人也逐步由分歧走向了公开的冲突。【一】鉴于前段运动中出现了打击面过宽、过火斗争等严重的“左”的错误,1964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利用各地负责人在京参加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时机,召集各中央局的领导干部召开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以总结前一段“四清”运动的经验教训,部署下...
2025 - 05 - 12
来源:视频号民国最低调的传奇人物——林森。为抗日战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7日1959年的庐山会议,其实分作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两部分。前者开完,后者也立马召开了,中间一天也没有间隔。前面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叶剑英是不准备参加的,当时他在南京开合成军队战斗条令的相关会议。7月底,政治局扩大会议将要结束时,叶剑英收到中办厅通知,与刘伯承一起从北京来到庐山。跟他们一块后上山的还有徐向前、101等人,主要是为参加八届八中全会而来的。7月30日,叶剑英受毛主席的委托,与聂荣臻一块到彭德怀住处,劝彭做检讨,扭转其思想。叶剑英跟彭德怀是老战友,不过两人性格迥异,长期负责的革命工作也有巨大差异。鲜有人知道,一年前彭德怀主导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主持全军训总工作的叶剑英,跟刘伯承一块遭到猛烈批判。关于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万言书”抨击,叶剑英于59年年初赴广东、海南,对两省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行了一番亲身考察。从他考察时作的几首诗来看,心情...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8日大会背景:时代转折的十字路口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在政治领域,“文化大革命” 刚结束不久,其留下的创伤亟待愈合,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秩序急需重建,干部群众渴望拨乱反正,从混乱的政治漩涡中挣脱出来,迈向稳定发展的正轨。在这复杂局势下,华国锋同志作为当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其领导岗位的去留,成为关乎中国未来走向的核心议题,也引发党内诸多思考与讨论。会议开场:凝重氛围下的关键议题1980 年的那场关于华国锋去留的关键会议现场,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压抑。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人物,他们神色各异,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目光深沉,都深知这场会议对于党、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重大意义。华国锋同志坐在会议桌一端,他面容疲惫却透着几分坚毅,双手交叠在桌上,静静等待着会议开场。此前,他出于对局势的洞察和对党与国家发展的考量,已向组织...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