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颜真卿《祭侄文稿》出行记

日期: 2019-03-13
浏览次数: 8

来源:《财富生活》2019年2月

编辑:周珍

       早在去年8月上旬,东京市区内就陆续出现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珍藏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将要展出的大型灯箱广告,奇怪的是,广告资讯上却看不到“借出单位”的信息。

       直至今年1月,这一外借事实正式揭露于公众视线——日本东京博物馆举办“书圣之后——颜真卿及其时代书法特展”,展出的作品中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看似寻常的文物交流,又为何引发了网友们如此激烈的讨论呢?

       书圣之后——颜真卿及其时代书法特展

       地址: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时间:2019年1月16日——2月24日

       从展品阵容来看,这不仅仅是一个颜真卿的个展,更是一个中国书法史,以及中国书法史对日本影响的全方位梳理展。对于借东京引起的争议与质疑,台北故宫博物馆院向媒体公开表示,借展过程符合专业审议及程序。而针对网友们关于“纸寿千年绢五百”的顾虑,展览现场也交出了自己的解答——《祭侄文稿》被安排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第一展厅的一处独立区域进行展示,真迹在低光玻璃展柜中进行展陈,上面展示着颜真卿书法及历代题跋全卷的高清仿本,以及对书写状态的说明,以让观众一窥全貌,而高仿本上面,则悬挂着《祭侄文稿》手迹的一条条红纸放大版,整个展示可谓高规格。另外,现场游客禁止拍照,只有拥有许可的媒体记者可以,但也必须隔着玻璃柜进行,且不能使用闪光灯。

       据悉,此次展览将主要聚焦唐代书坛,共展出颜真卿及与颜真卿相关的书画作品171件(组),分为“书体的变迁”、“安史之乱之前唐代的书风”、“颜真卿活跃时期的唐代书风”、“日本对唐代书风的理解”、“宋代对颜真卿的评价”、“对后世的影响”六个章节 ,去探究颜真卿诞生的背景与巨大成就,分析唐代书法及颜体书法的影响,包括对日本的巨大影响。颜真卿的传世书迹中,《祭侄文稿》《自书告身帖》《多宝塔碑》等都在展出之列。此外,怀素《自叙帖》《小草千字文》、苏轼《行书李白诗卷》等书法珍品也将一同展出,可谓盛况空前。

       抛开争议的孰是孰非,我们不妨将目光聚集到此次事件的主角以及它背后的故事,或许会对这一作品产生新的价值认知。

       人人尽知三大行书《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此三幅中国书法作品,皆可谓见生死、见天地的神作。三者虽无一例外皆为草稿,且显得潦草,《祭侄文稿》却是其中涂抹修改最多、字型最潦草的,有些地方甚至写到笔锋里的墨都干了,是硬生生蹭出来的字迹。而正是这么一副“潦草”之作,却成为了文物界公认的传世墨迹中,颜真卿最为巅峰、最为可靠之作,被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成为继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天下行书第二”。

       《祭侄文稿》全文共234字,却有30余处涂抹。而涂涂画画的原因,就是作书之时,颜真卿早已被满心的痛苦所淹没,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谨慎。难以想象,这是颜真卿在五十多岁时,面对着自己侄子的头骨写的。侄子被叛军所斩杀,一起遇害的还有颜真卿的兄弟,被肢解而死,当时只找回了一只脚。颜真卿强压着愤怒和悲痛写祭文,他回忆侄子的好,写到“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时,情绪已经汹涌难抑。写到“贼臣不救”往后,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张老泪纵横的面孔,悲愤欲绝、颤抖不止。终于写到最后“呜呼哀哉”的时候,字型早已失去控制,写字的人几乎要哭断了气了。

       《祭侄文稿》可以称得上是我们能看到的最鲜活的大唐遗迹了,它并没有多么工整,到处都是涂抹的痕迹,甚至它也不漂亮,内容也不吉利,然而,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老英雄,一代书法宗师,在那样一个空前盛世崩塌的时刻,把半生的泪留在了纸上。无论是《祭侄文稿》还是其他的墨宝书画,未来是否展出、在何处展出、正如《祭侄文稿》里留下的这枚印章——“子孙保之”——愿华夏子孙的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敬之、爱之、保之。

       《祭侄文稿》

       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距今1261年,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公元758年,面对巨大的国难与家变,更不舍其侄遇难,颜真卿在无比悲愤和激动下,挥泪振笔疾书,写下《祭侄文稿》,叙述了一段国仇家恨的历史,是象征华夏儿女“气节”的无双至宝。后世书法名家辈出,但临帖千百遍也无法达到它的氛围。

       释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候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做郡。尔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辩)。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辩)。尔幽宅。(“抚”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饗。

       《五马图》

       此次大展的另一焦点是《五马图》,为北宋大画家李公麟所画,也是百年来第一次公开亮相。相对于之前流传的珂罗版黑白的《五马图》,此次展出的《五马图》不仅人物有着色,而且第二、三匹马也有着色,尤其是第三匹马正如其名“好头赤”,全身充斥着赤黄色。

       画卷分五段,前四段均有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题签,卷尾有黄氏跋语,另有南宋初的曾纡跋,言及黄庭坚题于元祐五年(1090年)。此卷南宋时归内府收藏,入元、明,经柯九思、张霆发诸家递藏,康熙年间藏河南商丘宋荦家,乾隆时入清宫乾隆皇帝两次在《五马图》图上题文,著录于《石渠宝笈重编》。此卷自清代末代皇帝赙仪以赏溥杰名义盗运出宫后,至今已近百年;流入日本后曾被藏家宣称毁于二战战火,后藏家并未选择拍卖,(这至少是卖十亿以上的宝贝),而是捐给了东京博物馆。

       《自书告身帖》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传本,自署书于建中元年(780年)八月二十八日。楷书,纸本,告文一篇,凡33行,计255字。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曾藏墨迹本。

       此贴又称《自书太子少师告》,传为颜真卿所书的墨迹,后面有蔡襄、米友仁、董其昌跋。蔡跋:“鲁公末年告身,忠贤不得而见也。莆阳蔡襄斋戒以观,至和二年十月廿三日。”米跋:“右颜真卿自书告。绍兴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恭览、审定。”是帖曾收入宋内府,后又曾为韩 胄、贾似道,明韩逢禧,清梁清标,安歧以及清内府收藏,后赐与恭亲王奕。钤有“绍兴”、“内殿秘书之印”、“安歧之印”、“乾隆御览”、“恭亲王章”等鉴藏印。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5 - 19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25年5月17日出处:《“文革”的预演:“四清”运动始末》(人民出版社)作者:林小波 郭德宏1964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的生日宴会上,毛泽东一边喝酒,一边谈话,很多话是“话中有话”。据曾志回忆,那晚丝毫没有寿宴的气氛,个个都紧张而困惑,只听主席一个人在那里嬉笑斥责。随着运动的开展,作为一线指挥的刘少奇与“退居二线”的毛泽东在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毛泽东对刘少奇的许多做法非常不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逐渐把“挖修根”的视线转移到中央上层。对工作中问题的不同看法,再加上其他复杂的个人因素,两位领导人也逐步由分歧走向了公开的冲突。【一】鉴于前段运动中出现了打击面过宽、过火斗争等严重的“左”的错误,1964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利用各地负责人在京参加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时机,召集各中央局的领导干部召开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以总结前一段“四清”运动的经验教训,部署下...
2025 - 05 - 12
来源:视频号民国最低调的传奇人物——林森。为抗日战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7日1959年的庐山会议,其实分作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两部分。前者开完,后者也立马召开了,中间一天也没有间隔。前面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叶剑英是不准备参加的,当时他在南京开合成军队战斗条令的相关会议。7月底,政治局扩大会议将要结束时,叶剑英收到中办厅通知,与刘伯承一起从北京来到庐山。跟他们一块后上山的还有徐向前、101等人,主要是为参加八届八中全会而来的。7月30日,叶剑英受毛主席的委托,与聂荣臻一块到彭德怀住处,劝彭做检讨,扭转其思想。叶剑英跟彭德怀是老战友,不过两人性格迥异,长期负责的革命工作也有巨大差异。鲜有人知道,一年前彭德怀主导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主持全军训总工作的叶剑英,跟刘伯承一块遭到猛烈批判。关于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万言书”抨击,叶剑英于59年年初赴广东、海南,对两省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行了一番亲身考察。从他考察时作的几首诗来看,心情...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8日大会背景:时代转折的十字路口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在政治领域,“文化大革命” 刚结束不久,其留下的创伤亟待愈合,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秩序急需重建,干部群众渴望拨乱反正,从混乱的政治漩涡中挣脱出来,迈向稳定发展的正轨。在这复杂局势下,华国锋同志作为当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其领导岗位的去留,成为关乎中国未来走向的核心议题,也引发党内诸多思考与讨论。会议开场:凝重氛围下的关键议题1980 年的那场关于华国锋去留的关键会议现场,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压抑。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人物,他们神色各异,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目光深沉,都深知这场会议对于党、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重大意义。华国锋同志坐在会议桌一端,他面容疲惫却透着几分坚毅,双手交叠在桌上,静静等待着会议开场。此前,他出于对局势的洞察和对党与国家发展的考量,已向组织...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