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元朝诗人虞集不可错过的一首诗,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

日期: 2019-03-27
浏览次数: 10

来源:《凤凰新闻》2019年3月19日

       元朝所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很模糊,而且整个元朝所处的时间也很短,同时在文化上也并不能够与唐朝和宋朝相比,虽然现在我们一说起中国的文学,脉络非常清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可是这元曲,可能是在这些类型中,大家比较陌生的一种文学题材,可能比较还是马致远的那一首《天净沙.秋思》,但是也不得不说,元曲也还是有它的独特性,往往可能只是几句话,却是能够同样的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其实元朝除了这元曲之外,大家对于元朝的诗人的了解,那更是陌生,应当说在元朝时期,也还是出现了一大批的诗人,例如虞集,他便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他写过很多同样脍炙人口的诗作,无论是在文学性,还是在思想性上,那都堪称一流。

       譬如虞集的这首《院中独坐》,也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出了内心的无奈以及痛苦,所以这样的诗作,也是不可错过,值得我们去一读。

       《院中独坐》 

       宋代:虞集 

       何处它年寄此生, 山中江上总关情。 

       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

       这首诗可能初读时会觉得很平淡,但是只要细细地品味,则是能够从中感受到诗人细腻的心思,以及他对于这人世间的看法,尽管只有寥寥的数语,便是诗人描写的非常深情,也非常的伤感,读来更是朗朗上口,处处充满了无限的忧愁。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这开头的两句,便是足以令人惊艳,诗人在这里自问自答,想到自己漂泊的一生,于是他感慨自己什么地方,才能够有他的安身之所?后的一句诗人又回答了自己,既然这个世上没有能够安身的地方,那么我愿意到山上和江上去继续漂泊,从此寄此生。

       虞集的这开头两句与苏轼的那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也是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无奈,以及自己内心的一种向往,只有真正内心宽广的人,才能够有这样的一个胸怀。

       “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最后的这两句,诗人描写的更为传神,也更加的伤感,诗人由于内心太过于忧愁,因此,诗人在这里还埋怨起了那绕屋长成的松树,最后那一句,也是诗人的错觉,使得他所风声当作了雨声,这样的一种表现手法,从而使得这首诗,显得更为生动,也更加的感人。

       虞集的这首《院中独坐》,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才二十八个字,但是字里行间,却是处处流露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以及他内心的痛苦,通篇都描绘的极为细腻,无论是对于自己内心的一种描写,还是风景的描写,那都是写得极为传神,这也正是此诗,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因,使得人们在读了这首诗之后,不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同时也能够引起情感上的波动。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5 - 19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25年5月17日出处:《“文革”的预演:“四清”运动始末》(人民出版社)作者:林小波 郭德宏1964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的生日宴会上,毛泽东一边喝酒,一边谈话,很多话是“话中有话”。据曾志回忆,那晚丝毫没有寿宴的气氛,个个都紧张而困惑,只听主席一个人在那里嬉笑斥责。随着运动的开展,作为一线指挥的刘少奇与“退居二线”的毛泽东在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毛泽东对刘少奇的许多做法非常不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逐渐把“挖修根”的视线转移到中央上层。对工作中问题的不同看法,再加上其他复杂的个人因素,两位领导人也逐步由分歧走向了公开的冲突。【一】鉴于前段运动中出现了打击面过宽、过火斗争等严重的“左”的错误,1964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利用各地负责人在京参加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时机,召集各中央局的领导干部召开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以总结前一段“四清”运动的经验教训,部署下...
2025 - 05 - 12
来源:视频号民国最低调的传奇人物——林森。为抗日战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7日1959年的庐山会议,其实分作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两部分。前者开完,后者也立马召开了,中间一天也没有间隔。前面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叶剑英是不准备参加的,当时他在南京开合成军队战斗条令的相关会议。7月底,政治局扩大会议将要结束时,叶剑英收到中办厅通知,与刘伯承一起从北京来到庐山。跟他们一块后上山的还有徐向前、101等人,主要是为参加八届八中全会而来的。7月30日,叶剑英受毛主席的委托,与聂荣臻一块到彭德怀住处,劝彭做检讨,扭转其思想。叶剑英跟彭德怀是老战友,不过两人性格迥异,长期负责的革命工作也有巨大差异。鲜有人知道,一年前彭德怀主导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主持全军训总工作的叶剑英,跟刘伯承一块遭到猛烈批判。关于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万言书”抨击,叶剑英于59年年初赴广东、海南,对两省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行了一番亲身考察。从他考察时作的几首诗来看,心情...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8日大会背景:时代转折的十字路口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在政治领域,“文化大革命” 刚结束不久,其留下的创伤亟待愈合,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秩序急需重建,干部群众渴望拨乱反正,从混乱的政治漩涡中挣脱出来,迈向稳定发展的正轨。在这复杂局势下,华国锋同志作为当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其领导岗位的去留,成为关乎中国未来走向的核心议题,也引发党内诸多思考与讨论。会议开场:凝重氛围下的关键议题1980 年的那场关于华国锋去留的关键会议现场,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压抑。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人物,他们神色各异,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目光深沉,都深知这场会议对于党、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重大意义。华国锋同志坐在会议桌一端,他面容疲惫却透着几分坚毅,双手交叠在桌上,静静等待着会议开场。此前,他出于对局势的洞察和对党与国家发展的考量,已向组织...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