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新闻2024年6月17日
他笔似六脉神剑,文如圆月弯刀。
他不当师爷,拒做文胆,人称“谜一样的人物”。
他勇闯四行,首探台儿庄。激昂举国人心,震撼世界公理。
他心向自由光明,自荐伟大使命,试图以一己之力推动历史进程。
他情感早熟,爱短情长。缘起青涩,白发心伤。
他一生两度恋上自己的女学生,都被发妻原谅。只因一个爱字,她却被他空误一生。
他就是集著名作家、学者和记者于一身,人称“两岸密使”的曹聚仁。
年轻时的曹聚仁
1900年,曹聚仁出生于浙江浦江县通化乡蒋畈村(今兰溪市梅江镇)。
曹聚仁自小才思敏捷,三岁读《大学》,四岁读《中庸》,五岁读《论语》、《孟子》,仅六岁就能洋洋洒洒下笔成文。
当时的浦江是江浙第一大县,父亲曹梦岐在当地开办了育才学堂。
十五岁时,曹聚仁去了一回育才学堂。当他漫不经心地走过一间教室时,少年才子早慧的情种突然盛开成满庭芬芳。
堂上琅琅的悦耳诵读中,一位约摸十一二岁光景的女生正端坐于学生中间:
柳眉星眸如春风初度,粉面皓齿似春光灿烂,让曹聚仁瞬间钉在当地,陷入了春的遐思。
她正跟着摇头晃脑的先生春诵夏弦,口不绝吟,并未注意到窗外目不转睛的曹聚仁。
曹聚仁的目光锁定着这个美丽的女生,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他只听见自己狂乱的心跳。
他想方设法打听到了女生的名字:王春翠。
“她是四姐妹中最美丽的,总而言之,我第一回在学堂里看见了她,就钟情于她,苦苦地害我得了相思病。”
十五岁的曹聚仁终于在现实中真切体验到了古诗中相思的具象。
王春翠住在离蒋畈村两里外的塔山村,中间有一座连接两村的古廊桥——通州桥。
蒋畈村头有一座叫挂钟尖的小山,小山桥下有一汪清澈的竹叶潭。
不知是心有灵犀还是摸清了规律,王春翠一来潭边洗衣,曹聚仁总能适逢其时地等候在山顶眺望心上人。
她静静地洗多久,他痴痴地望多久。潭水倒映着她美丽的剪影,少年郎便在那汪如梦似幻的涟漪中悄然沉醉。
他日日守候在通州桥上,远远看到她欢快地走来时,立即抬头清嗓,字正腔圆地诵读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清晨的廊桥上还没几个路人,却每天有一位模样周正的少年在高声诵读,而读的恰恰是她很喜欢的词。
日复一日,终于明白了的王春翠从用余光偷瞄她的曹聚仁旁边经过时,脸上总禁不住腾起两朵红云,抿嘴忍笑,在曹聚仁专注的目送中往学堂走去。
曹梦岐知道儿子的心思后,直接用托人说媒表示了对儿子眼光的肯定与支持。
王家当然也欣然应允,曹聚仁的才气当时闻名乡里,而有一位致力于教育的亲家公也是他们乐意的。
两人定亲的这一年,曹聚仁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1921年,毕业后的曹聚仁和王春翠按当地风俗举办了隆重的婚礼。
婚后不久,曹聚仁只身来到上海,进入上海爱国女中教书。第二年,王春翠考上了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一个人来到杭州读书。
新婚的柔情蜜意便在一封封的鸿雁传书中流淌。可慢慢地,曹聚仁的来信不知为何越来越少了。
敏感的王春翠一声不吭地办了退学,来到上海找丈夫。妻子的突然现身让曹聚仁努力用镇定掩饰慌乱的阵脚。
王春翠说相思太苦,索性退了学,从此夫唱妇随,曹聚仁心怀歉疚地抱住了爱妻。
曹聚仁
第二天,王春翠提出不想荒废学业,要去丈夫教的班上当旁听生,曹聚仁只得应允。
满堂的姹紫嫣红中,细心的小王果然嗅到了别样的魅惑暧昧。
台下一双勾人心魄的眼睛,正笑意盈盈地盯着讲台上授课的丈夫,王春翠立时便读懂了眼神中的信息。
她有意望向那个女生很久,然后微笑地看着丈夫。一向从容不迫的曹聚仁在两道目光的直射中脑门冒汗,说话不由得结巴起来。
羞愧不已的曹聚仁很快向学校递交了辞呈,带着妻子火速逃离。
接下来他又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务本女校。期间在各大报刊发表了不少文章,名噪一时。
1926年,曹聚仁的第一本史学著作《国故学大纲》出版。幸福来得如此突然,同年,曹聚仁和王春翠迎来了他俩生命中的小天使——女儿曹雯。
曹聚仁每天一有空,就将爱的结晶轻轻地抱在怀里,柔声地呼唤女儿的乳名,细数她眼中的满天星辰,盼着她快快健康成长。
这是曹聚仁一辈子最难忘的幸福时光,但愿长醉不复醒。
曹聚仁和曹雯
原以为就这样安稳一世,可一场疾病生生夺走了他所有的念想。
1932年,曹雯被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年仅6岁的生命。
可爱的小天使回到了永无纷争的天国,将不可承受之痛永远留给了深爱她的父母。
爱的纽带断裂于命运的狂风中,曹聚仁和王春翠美好的少年锦时爱情遭受着最严峻的中年危机的考验。
悲痛欲绝的王春翠,恍惚中写下《雯女的影子》纪念爱女。曹聚仁一到夜晚就以泪洗面,连哭了40多天。
奈何子女缘薄,此后数年,王春翠也再未能生育。而曹聚仁却在命运的悲欢交织中又恋上另一位女学生邓珂云。
年方十八的她,是务本女校的校花,天生丽质追求者众,但她偏偏对风度翩翩的曹老师青眼有加。
多情的曹才子后来承认看见邓珂云第一眼时的心动:“她是我梦中的人,我就开始发痴了。”
曹聚仁
面对心事重重、越来越沉默的丈夫,王春翠心底发出触及灵魂深处的拷问:“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你为什么不说话?”
只是她从未亲口问丈夫,知晓一切后更觉无需再问。
这次她选择了独自离开,回到了兰溪老家,回到了熟悉的育才学堂。
那里,是她梦开始的地方。
他俩一生没有办理离婚,王春翠余生仍以儿媳身份孝敬公婆,再也没有结婚生子。
她接手了公公的育才学堂,后半辈子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
1938年,曹聚仁与邓珂云在武汉结婚。
曹聚仁邓珂云夫妇和孩子们
任红玫瑰再热烈馥郁,也遮掩不了白玫瑰的淡雅清新。多少次曹聚仁午夜回到家乡,重温那甜美的廊桥遗梦。
抗战爆发后,曹聚仁毅然离开讲台,上前线当了一名战地记者。
1937年10月,曹聚仁冒死冲过日军炮火封锁,进入谢晋元部驻守的“四行仓库”,目睹了八百壮士浴血坚守、奋勇杀敌的艰苦过程。
他第一时间发出报道,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让世界见识了中国军队的英勇不屈。
四行仓库老照片
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历史性的“台儿庄大捷”,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员的曹聚仁率先报道了胜利的消息,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曹聚仁是自由主义者,不偏向任何党派。秉持客观公正立场,是他一贯的新闻报道准则。
“皖南事变”后,他向国际社会揭露了国民党军队蓄意阴谋破坏统一战线的真相,引发了国民党高层对他的相当不满。
曹聚仁邓珂云夫妇
由于此前曹聚仁曾受蒋经国之邀,在赣州创办了《正气日报》并任总编辑,因而十分受蒋经国的器重,被蒋经国尊称为“老师”。
曹聚仁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他拒绝了友人相赠的去台湾的船票,选择了留在大陆。
1950年8月,出于对政治风云的考量和谋生的需要,曹聚仁只身来到香港,任《星岛日报》编辑。
他在文章首秀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从光明中来。”在海内外迅速引发了巨大反响。
1956年7月1日,曹聚仁以《南洋商报》特派记者的身份随新加坡考察团首访北京,实则肩负“两岸秘使”的历史使命。
曹聚仁和邵力子
此行他先后采访了梅兰芳、周作人和章士钊等人,并三次受到周总理接见。
曹聚仁和邓珂云
曹聚仁全家福(后排左起:女儿曹雷,长子曹景仲,次子曹景行)
曹聚仁的子女都非常有出息,后来出了两个名人:女儿曹雷和次子曹景行。
1959年,曹聚仁最后一次回国,参加建国十周年观礼活动。
一到广州,他马上约王春翠到北京相见,这是两人分别二十多年后的首次见面。
清晨,曹聚仁早早地静静守候在新侨饭店门口。
晨光中,他远远地瞧见那个无比熟悉的身影慢慢走来。他难抑心潮的奔涌,仿佛在时间的长河中缓缓回溯到了他们初恋之源——别梦依稀的通州桥。
他泪眼朦胧地看到走到面前头发花白的她时,想诉说的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嘴唇瑟缩的“你来了?”
“我来了。”她微笑地端详着他,眼中的泪花仍清澈如当年的竹叶潭。
曹聚仁和王春翠补办的“结婚照”
他拉着她去照相馆补拍了一张“结婚照”,陪着她游玩了故宫、天安门,仍始终觉得弥补不了一生的歉疚。
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一直持续到曹聚仁1972年在澳门去世,他多年在信中对她的称呼从未改变——“爱妻”。
靠着这声爱的呼唤,1987年,王春翠独自走完了84岁的孤苦人生。
结语:骨子里正直爱国的曹聚仁本是热血书生,却在感情婚姻中因多情耽误原配一生,遭致后人诟病。他对发妻的愧疚和未能完成的宏愿,都一同飘散在通州桥的遗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