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谈中秋节的历史

日期: 2013-09-18
浏览次数: 1443

转载自2013年9月18日 香港《文汇报》

文: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许競思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源于对天象、四季、节令、岁时以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计算的阳历,其节日习俗、行事亦以「月」为中心展开,故又称追月节、玩月节及拜月节等。一年之中,中秋夜的月亮被认为是特别皎洁明亮的,中国人认为这象征着团圆,因此中秋节亦称团圆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一书中。书中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的活动。另外,据《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每到中秋之时,官府便会挨家挨户向老人赠送坐凳、手杖,和一些类似黆粑的食品,表示慰问,由此可见中秋向来便有敬老的传统。直至汉代,在中秋或立秋之中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到魏晋时,亦有「牛渚玩月」的记载。当时,镇守牛渚的谢尚在月夜泛舟牛渚江上时,听到有人在运租船上咏己作《咏史》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请过船,此人即是袁宏。他们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达天明。当时谢尚身为镇西将军,而袁宏只是个靠运租为业的穷书生,但袁宏因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唐代诗人李白游金陵时就曾就此典故作诗曰:「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不过,那时候虽有中秋赏月之举,但整体来说这习俗还不算普遍,并未成俗。

  根据民俗专家的考察,中秋节作为一个民俗节日约形成于唐宋之时。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玄宗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的出现,使中秋赏月的习惯越来越盛行。《唐书.太宗纪》便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而由于帝王的提倡,唐代时的玩月已经泛化为一种民间习俗;届时,要全家团聚,再登台或泛舟观月,饮酒作乐。事实上,唐代的玩月诗均具有浓厚的民俗节日背景与特色。诗人张祜《中秋月》诗中便有:「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正所谓月到中秋分外明,司空图在《中秋夜》说:「此夜若气月,一年虚度秋。」唐代其它直接以中秋或八月十五为题的诗作还包括:李峤《中秋月二首》、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等。

  北宋太宗时,朝廷正式将农历八月十五订为中秋节,其时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记载北宋习俗的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记载南宋习俗的吴自牧的《梦粱录》都专述了「中秋」。《东京梦华录》中道:「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由此可见,此时的中秋节已经市俗化,是一个隆重的节日了。文学作品方面,以月亮的阴晴圆缺比喻人间的聚散离合,亦成为了宋人咏月诗词的主旋律。当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成了家喻户晓之作。

  至明清时,中秋已与春节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而这时期的中秋节比以往更强调其背后团圆的人生主题及文化意义。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卷五「虎丘中秋夜」便记载了一番极热闹的情景:「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豜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鹅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其各色人等聚集一起,游赏玩乐,与唐宋时玩月的闲情雅致相比,更见市俗化。直至清代,中秋节更被正式定为假期;《清史稿.选举志》中记载,清廷于光绪年间规定,各级于「庆祝日、端午、中秋各放假一日」,而拜月祭月的习俗也继续沿袭。据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1906)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阳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名捣药之弦。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这些「月光马儿」为祭品,大的有七八尺,小的有二三尺,人们把之对着月亮供奉,在焚香行礼的仪式后,便会将它们焚烧。

  中秋节的历史沿远流长,发展至今,习俗已越见多样化。然而,月亮作为这个节日的主题,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还是十分重要。在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仍代代相传的继承下来;每年的中秋节也就象征着我们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以及对家庭团圆的重视与企望。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7日1959年的庐山会议,其实分作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两部分。前者开完,后者也立马召开了,中间一天也没有间隔。前面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叶剑英是不准备参加的,当时他在南京开合成军队战斗条令的相关会议。7月底,政治局扩大会议将要结束时,叶剑英收到中办厅通知,与刘伯承一起从北京来到庐山。跟他们一块后上山的还有徐向前、101等人,主要是为参加八届八中全会而来的。7月30日,叶剑英受毛主席的委托,与聂荣臻一块到彭德怀住处,劝彭做检讨,扭转其思想。叶剑英跟彭德怀是老战友,不过两人性格迥异,长期负责的革命工作也有巨大差异。鲜有人知道,一年前彭德怀主导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主持全军训总工作的叶剑英,跟刘伯承一块遭到猛烈批判。关于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万言书”抨击,叶剑英于59年年初赴广东、海南,对两省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行了一番亲身考察。从他考察时作的几首诗来看,心情...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8日大会背景:时代转折的十字路口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在政治领域,“文化大革命” 刚结束不久,其留下的创伤亟待愈合,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秩序急需重建,干部群众渴望拨乱反正,从混乱的政治漩涡中挣脱出来,迈向稳定发展的正轨。在这复杂局势下,华国锋同志作为当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其领导岗位的去留,成为关乎中国未来走向的核心议题,也引发党内诸多思考与讨论。会议开场:凝重氛围下的关键议题1980 年的那场关于华国锋去留的关键会议现场,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压抑。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人物,他们神色各异,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目光深沉,都深知这场会议对于党、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重大意义。华国锋同志坐在会议桌一端,他面容疲惫却透着几分坚毅,双手交叠在桌上,静静等待着会议开场。此前,他出于对局势的洞察和对党与国家发展的考量,已向组织...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2025年5月8日1945年,彭德怀的侄子彭启超参军时,刚正的彭德怀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叛变了革命,我就毙了你。”这是因为1921年,彭德怀在湘军做班长的时候,战友郭德全不幸病故,郭德全的幼子郭炳生被彭德怀接到部队,视若子侄,用心培养,没想到郭炳生在红三军团二师担任师长的时候,叛变了革命,投靠了敌人。这件事对彭德怀刺激很大,所以他对自己的侄子说了这一番话。1962年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之后,彭启超突然冲进了彭德怀居住的吴家花园,悲愤地说:“伯伯,我清楚记得您在延安对我说的那句话,要我永远忠于革命,如果我叛变了革命,您就毙了我,您要是背叛了我也可以毙了您。今天,您里通外国,我该怎么办?”这是最为敬重自己的侄儿,彭德怀面对来势汹汹的质问,浑身发抖,却不知道怎么回答。彭德怀的心在滴血,他心中反反复复只有一句话:“我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我不能把里通外国的罪名带进棺材里...
2025 - 05 - 08
来源:视频号 2025年5月7日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大师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