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谈中秋节的历史

日期: 2013-09-18
浏览次数: 1443

转载自2013年9月18日 香港《文汇报》

文: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许競思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它源于对天象、四季、节令、岁时以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计算的阳历,其节日习俗、行事亦以「月」为中心展开,故又称追月节、玩月节及拜月节等。一年之中,中秋夜的月亮被认为是特别皎洁明亮的,中国人认为这象征着团圆,因此中秋节亦称团圆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一书中。书中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的活动。另外,据《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每到中秋之时,官府便会挨家挨户向老人赠送坐凳、手杖,和一些类似黆粑的食品,表示慰问,由此可见中秋向来便有敬老的传统。直至汉代,在中秋或立秋之中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到魏晋时,亦有「牛渚玩月」的记载。当时,镇守牛渚的谢尚在月夜泛舟牛渚江上时,听到有人在运租船上咏己作《咏史》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请过船,此人即是袁宏。他们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达天明。当时谢尚身为镇西将军,而袁宏只是个靠运租为业的穷书生,但袁宏因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唐代诗人李白游金陵时就曾就此典故作诗曰:「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不过,那时候虽有中秋赏月之举,但整体来说这习俗还不算普遍,并未成俗。

  根据民俗专家的考察,中秋节作为一个民俗节日约形成于唐宋之时。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玄宗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的出现,使中秋赏月的习惯越来越盛行。《唐书.太宗纪》便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而由于帝王的提倡,唐代时的玩月已经泛化为一种民间习俗;届时,要全家团聚,再登台或泛舟观月,饮酒作乐。事实上,唐代的玩月诗均具有浓厚的民俗节日背景与特色。诗人张祜《中秋月》诗中便有:「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正所谓月到中秋分外明,司空图在《中秋夜》说:「此夜若气月,一年虚度秋。」唐代其它直接以中秋或八月十五为题的诗作还包括:李峤《中秋月二首》、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等。

  北宋太宗时,朝廷正式将农历八月十五订为中秋节,其时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记载北宋习俗的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记载南宋习俗的吴自牧的《梦粱录》都专述了「中秋」。《东京梦华录》中道:「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由此可见,此时的中秋节已经市俗化,是一个隆重的节日了。文学作品方面,以月亮的阴晴圆缺比喻人间的聚散离合,亦成为了宋人咏月诗词的主旋律。当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成了家喻户晓之作。

  至明清时,中秋已与春节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而这时期的中秋节比以往更强调其背后团圆的人生主题及文化意义。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卷五「虎丘中秋夜」便记载了一番极热闹的情景:「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豜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鹅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其各色人等聚集一起,游赏玩乐,与唐宋时玩月的闲情雅致相比,更见市俗化。直至清代,中秋节更被正式定为假期;《清史稿.选举志》中记载,清廷于光绪年间规定,各级于「庆祝日、端午、中秋各放假一日」,而拜月祭月的习俗也继续沿袭。据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1906)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阳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名捣药之弦。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这些「月光马儿」为祭品,大的有七八尺,小的有二三尺,人们把之对着月亮供奉,在焚香行礼的仪式后,便会将它们焚烧。

  中秋节的历史沿远流长,发展至今,习俗已越见多样化。然而,月亮作为这个节日的主题,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还是十分重要。在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仍代代相传的继承下来;每年的中秋节也就象征着我们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以及对家庭团圆的重视与企望。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6 - 26
来源:视频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025 - 06 - 26
来源:凤凰新闻2025年5月30日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对“立三路线”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取得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全党的统治由此开始,一个月后,一个人从苏联归来,他叫张闻天,谁也不会想到,这位31岁的年轻人会在四年后成为我党的最高领导人。1931年上半年的上海处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顾顺章和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我党遭受重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共产国际指示我党在上海组建临时中央政治局,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为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声、陈云与康生,其中,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为常委,博古负总责。就这样,回国才只半年的张闻天成为我党仅次于博古的第二号人物。1933年初,张闻天随中央机关从上海转移至中央苏区,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与中央书记处书记,这里的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原来的中央...
2025 - 06 - 26
来源:2025年6月26日四人帮在文革期间令人闻风丧胆,连老一辈领导都要让他们三分,他们斗倒了一批又一批老干部,但是仍然有与四人帮做斗争的勇士。1974年10月26日,年仅25岁的长春第一光学仪器厂青年工人史云峰开始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大胆的举动:向吉林省内的14个省市党政机关单位寄出了25份传单,传单内容主要是“必须给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我们信任周恩来同志”“江青还我八亿人口的文艺生活”,等等,矛头直指当时的“四人帮”两天后的10月28日,史云峰又在长春市胜利公园门前的交通岗楼上贴出标语:“广大干部、党员、工人怀念刘主席!所谓'文化大革命’是极左路线大泛滥!”等等。史云峰向吉林省内党政机关寄送传单、张贴标语一事,因与当时极左的政治气候相左,立即引起当地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于是,有关此事的报告迅即层层上报,一直报到北京最高层。据史料记载,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迅速在上报材料上批...
2025 - 06 - 24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6月23日1967年的6月20日深夜,李立三在监狱里给毛主席写信。至此,他仍旧坚信毛主席是了解、信任他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同时从湖南老家出来投身革命的,更因为早在1921年底的时候,当他从远隔万里的法国勤工俭学回到湖南,还未来得及回家见父母和亲人们,第一时间就立即跟着毛主席前往湖南安源考察。由此可见,他与毛主席之间的革命情谊与绝对信任。1929年时,在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他与周代表党中央,再三明确表示支持毛主席在红四军之中的政治核心领导地位,因此奠定了“古田会议”的风向与基础。至于他后来因“立三路线”的错误而离开领导岗位远赴苏联,其实这十几年留苏历史在政治上的情况,亦是早有清白结论。然而到了“文革运动”的时候,那些“牛鬼蛇神”的造反派却仍旧没有放过他。1967年的6月21日时,很多单位联合起来召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批斗李立三大会。李立三被押到批斗场的时候,整个人早...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