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亦有可闻:铰月.打月.射月

日期: 2013-09-18
浏览次数: 1590

转载自2013年9月18日 香港《文汇报》
■文:戴永夏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因时值中秋望日,月亮最大最圆,「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最圆是中秋」,因此圆月便成了节日的灵魂和中心。人们以天上月圆象征人间团圆,盼望「人月双圆」,于是祭月、拜月、赏月等许多节庆活动都围绕着圆月展开,圆月成了人们的最爱。 
  然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举国上下多数人盼望中秋月圆的时候,也有些地方的人却盼望月缺、月破,以至对月亮「采取行动」。他们这些怪异之举,都与当地的民俗有关。 
  在山东西北的临清一带,民间流传着「铰月亮」的习俗:中秋节这天,家家都剪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贴在窗上,圆月中有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或石榴、莲花、牡丹、蝴蝶等。不过这圆月不能久留,必须在当晚铰破,据说这样才能驱除贫穷,财运亨通。这风俗,源于一个神话传说:当年姜太公封神时,被封的众神都很满意,唯独他老婆没有被封,因而整天牢骚满腹,哭着闹着也要当神仙。一天,她又伸手向姜太公「要官」,姜太公听了心里很烦,便教训她说:「你嫁到我家,让我穷了一辈子。一个妇道人家,整天要名要利,不守妇规,穷嘴穷舌的,简直是个穷神!」这婆娘一听,立刻高兴得跳了起来,她终于讨到「封号」了!于是她就戴着这顶「穷神」的「桂冠」,到处乱窜,自我炫耀。然而她到了哪里,哪里就会变穷。百姓对她望而生畏,避之唯恐不及。有人将此事报告了姜太公,姜太公一听非常气愤,立即将惹事的老婆找回家,不准她到处乱跑。这婆娘心有不甘,反问姜太公:「那你叫我到哪里去呢?」姜太公想了想,便给她立了两条规矩:一怕她使有福的地方变穷,便令她有福的地方不能去;二怕她坑害穷人,又让她「见破即回」。这规矩立即在民间传开了,百姓为躲避这「穷神」,便在大门上贴上「福」字,让她不敢近前;又在中秋节晚上铰破「圆月」,使她望而却步,没法破坏合家团圆……  
  类似这种盼月破的习俗,在有的少数民族中也存在着。居住在我国甘肃、青海一带的部分土族,就有中秋「打月亮」的风俗。该族人忌讳过中秋节,更不喜欢圆月——因为圆月代表光明(暗喻明朝)。当中秋月圆时,人们就抓一把草木灰向着空中扬去,意在遮住月亮的光辉,以掩其「明」;同时还要痛打「月亮」:家家院子里放一盆清水,当圆月的倒影出现在盆中时,人们便不停地用小石子击打,直到那轮圆月被打得「体无完肤」、「残缺不全」为止,以此发泄对「光明」的不满。此俗源于明朝。明朝从建国初期便存在着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双方连年战争不断,而北元蒙古是主要的征讨对象。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也使跟北元蒙古关系密切的土族百姓深受其害。他们痛恨明朝统治者,痛恨战争,盼望天下太平。「打月亮」习俗,正是这一愿望的残留。 
  月亮能铰、能打,还能「射」。如居住在广西西北部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毛南族,至今保留着「射月亮」的习俗。当中秋晚上月亮升起时,毛南人便在凉台上摆一张八仙桌,在桌边捆一根竹竿,削尖的竹竿顶部插着一个柚子,柚子上又插着三炷香。柚子和香都对着月亮,好像瞄准射击的大炮(当然是象征性的)。八仙桌前,还有法童在做请月神降临的仪式。人们围在法童身边,一边谈笑一边对歌,直至天快亮时方散。毛南人就是通过这种「射月」仪式,来占卜吉凶祸福,祈求生活幸福美满。 
  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一词中写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其实月圆月缺,都是自然现象,如同人间有悲欢离合一样不可避免。但是,作为民间的不同习俗,盼月圆也好,盼月破也罢,都反映了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这种民俗事象的差异中,我们更能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多元,以及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7日1959年的庐山会议,其实分作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两部分。前者开完,后者也立马召开了,中间一天也没有间隔。前面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叶剑英是不准备参加的,当时他在南京开合成军队战斗条令的相关会议。7月底,政治局扩大会议将要结束时,叶剑英收到中办厅通知,与刘伯承一起从北京来到庐山。跟他们一块后上山的还有徐向前、101等人,主要是为参加八届八中全会而来的。7月30日,叶剑英受毛主席的委托,与聂荣臻一块到彭德怀住处,劝彭做检讨,扭转其思想。叶剑英跟彭德怀是老战友,不过两人性格迥异,长期负责的革命工作也有巨大差异。鲜有人知道,一年前彭德怀主导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主持全军训总工作的叶剑英,跟刘伯承一块遭到猛烈批判。关于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万言书”抨击,叶剑英于59年年初赴广东、海南,对两省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行了一番亲身考察。从他考察时作的几首诗来看,心情...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8日大会背景:时代转折的十字路口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在政治领域,“文化大革命” 刚结束不久,其留下的创伤亟待愈合,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秩序急需重建,干部群众渴望拨乱反正,从混乱的政治漩涡中挣脱出来,迈向稳定发展的正轨。在这复杂局势下,华国锋同志作为当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其领导岗位的去留,成为关乎中国未来走向的核心议题,也引发党内诸多思考与讨论。会议开场:凝重氛围下的关键议题1980 年的那场关于华国锋去留的关键会议现场,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压抑。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人物,他们神色各异,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目光深沉,都深知这场会议对于党、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重大意义。华国锋同志坐在会议桌一端,他面容疲惫却透着几分坚毅,双手交叠在桌上,静静等待着会议开场。此前,他出于对局势的洞察和对党与国家发展的考量,已向组织...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2025年5月8日1945年,彭德怀的侄子彭启超参军时,刚正的彭德怀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叛变了革命,我就毙了你。”这是因为1921年,彭德怀在湘军做班长的时候,战友郭德全不幸病故,郭德全的幼子郭炳生被彭德怀接到部队,视若子侄,用心培养,没想到郭炳生在红三军团二师担任师长的时候,叛变了革命,投靠了敌人。这件事对彭德怀刺激很大,所以他对自己的侄子说了这一番话。1962年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之后,彭启超突然冲进了彭德怀居住的吴家花园,悲愤地说:“伯伯,我清楚记得您在延安对我说的那句话,要我永远忠于革命,如果我叛变了革命,您就毙了我,您要是背叛了我也可以毙了您。今天,您里通外国,我该怎么办?”这是最为敬重自己的侄儿,彭德怀面对来势汹汹的质问,浑身发抖,却不知道怎么回答。彭德怀的心在滴血,他心中反反复复只有一句话:“我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我不能把里通外国的罪名带进棺材里...
2025 - 05 - 08
来源:视频号 2025年5月7日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大师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