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以诗歌的名义环保

日期: 2014-07-21
浏览次数: 1819

转载于《文汇报》2014.06.25

文/卢一心

  由于雾霾,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我们现在每天都在讲环境讲污染讲破坏,讲环境保护与拯救,并大声疾呼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甚至在为未来人类的生存环境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觉醒,无论如何,都是人类未来的福音。然而,今天我们不能停留在大声疾呼上,而应该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出来。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环境的保护者和爱心的奉献者。地球只有一个,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它。

  以诗歌的名义环保。这是从文学的角度上讲的。何为文学,一般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从另一个角度讲,文学是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之上层。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出来的独特心灵世界的语言艺术作品。也可以用来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诗歌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表现尤为突出,远的暂且不说,大家自小朗朗上口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实就是一首很好的写环境的诗歌。诗中那种自然景观是多么自然,多么朴素,多么淡然,又是多么空旷,多么辽远,多么无痕,彷佛空中流动无声的音乐,那是天籁,那是福音,那是与自然同在的一种心境和情景的一种融合。像这样的环境诗歌,比比皆是,俯拾即是。更早之前,譬如,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还有,毛泽东主席写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还有,《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无不是经典环境诗词。

  其实,中国古代诗歌所讲意境,在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环境的理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歌可以保护环境,环境也可以保护诗歌,这就是诗歌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以诗歌的名义环保。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一种诗歌精神和环境理念,并用诗歌精神和环境理念去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地球生态。时下人们普遍认为,文学作品已经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尤其是诗歌。不可否认,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是事实。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人类已经越来越不再需要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了吗?我认为并非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是永远离不开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否则人类必将灭亡。

  那么,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为何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呢?我觉得,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地球生态被破坏了,而且越来越严重。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诗意的地球和生存环境会是怎样?诗意的流失其实就是地球在走向毁灭的过程。当前,诗意的流失不仅体现在城市,连乡村也越来越失去了诗意的流动。城市里高楼林立,到处都是钢筋水泥,诗歌已经无法生存,乡村也正在被大气污染,古朴的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连最起码的村庄一词也被城市化污染得面目全非,更别说河水干涸,汽车尾气十分严重等等。人类已经越来越找不到诗意的栖息地了,如此下去,人类未来的希望在哪?诗意又将在哪安息?

  以诗歌的名义环保。其实是很沉重的话题。诗歌原本应该是属于浪漫并充满激情的,可是随诗意的流失,诗歌的话题变得越来越沉重,这是人类的悲哀,也是地球的悲哀。当前,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陆地,污染已经让人类有一种不可承受之重,尤其是其中造成环境污染的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固体废物污染、液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更是对人类的一大拷问。环境的话题,概念范围很广,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同时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以非生命体形式和生命体形式同时存在。因此,今天我们要拯救地球拯救被破坏了的自然环境,请从诗歌开始吧!从诗歌的自然本性来讲,或许也只有诗歌才能够拯救地球。那么,诗歌如何才能够拯救地球呢?这正是诗歌留给环境留给人类的重要话题。

  回过头来,从现实的角度来讲,既然环境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政府就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保护并进行引导,既要发动群众也要教育群众,使环境保护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具体地讲,就是希望政府加强对文化的重视与投资,并切实去引导社会和每个公民,让社会大众都能了解什么叫环境什么叫文化,又该如何进行保护以及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然,从长远角度讲,文化是不以任何人任何政党的意志为转移的,政府的行为主要在引导和加大投资力度,而社会大众也要懂得积极配合,因为地球只有一个,谁也离不开它。

  尊重诗歌,弘扬诗歌,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保留,和对诗歌永恒价值的肯定与褒扬,因此,以诗歌的名义环保,不是一句空话,更绝非虚言,而是占领人内心美的精神高地,也是对生存与灵魂的自我救赎。那么,请从诗意开始吧,让诗歌重新找回灵魂的栖居地吧。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7日1959年的庐山会议,其实分作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两部分。前者开完,后者也立马召开了,中间一天也没有间隔。前面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叶剑英是不准备参加的,当时他在南京开合成军队战斗条令的相关会议。7月底,政治局扩大会议将要结束时,叶剑英收到中办厅通知,与刘伯承一起从北京来到庐山。跟他们一块后上山的还有徐向前、101等人,主要是为参加八届八中全会而来的。7月30日,叶剑英受毛主席的委托,与聂荣臻一块到彭德怀住处,劝彭做检讨,扭转其思想。叶剑英跟彭德怀是老战友,不过两人性格迥异,长期负责的革命工作也有巨大差异。鲜有人知道,一年前彭德怀主导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主持全军训总工作的叶剑英,跟刘伯承一块遭到猛烈批判。关于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万言书”抨击,叶剑英于59年年初赴广东、海南,对两省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行了一番亲身考察。从他考察时作的几首诗来看,心情...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8日大会背景:时代转折的十字路口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在政治领域,“文化大革命” 刚结束不久,其留下的创伤亟待愈合,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秩序急需重建,干部群众渴望拨乱反正,从混乱的政治漩涡中挣脱出来,迈向稳定发展的正轨。在这复杂局势下,华国锋同志作为当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其领导岗位的去留,成为关乎中国未来走向的核心议题,也引发党内诸多思考与讨论。会议开场:凝重氛围下的关键议题1980 年的那场关于华国锋去留的关键会议现场,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压抑。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人物,他们神色各异,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目光深沉,都深知这场会议对于党、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重大意义。华国锋同志坐在会议桌一端,他面容疲惫却透着几分坚毅,双手交叠在桌上,静静等待着会议开场。此前,他出于对局势的洞察和对党与国家发展的考量,已向组织...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2025年5月8日1945年,彭德怀的侄子彭启超参军时,刚正的彭德怀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叛变了革命,我就毙了你。”这是因为1921年,彭德怀在湘军做班长的时候,战友郭德全不幸病故,郭德全的幼子郭炳生被彭德怀接到部队,视若子侄,用心培养,没想到郭炳生在红三军团二师担任师长的时候,叛变了革命,投靠了敌人。这件事对彭德怀刺激很大,所以他对自己的侄子说了这一番话。1962年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之后,彭启超突然冲进了彭德怀居住的吴家花园,悲愤地说:“伯伯,我清楚记得您在延安对我说的那句话,要我永远忠于革命,如果我叛变了革命,您就毙了我,您要是背叛了我也可以毙了您。今天,您里通外国,我该怎么办?”这是最为敬重自己的侄儿,彭德怀面对来势汹汹的质问,浑身发抖,却不知道怎么回答。彭德怀的心在滴血,他心中反反复复只有一句话:“我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我不能把里通外国的罪名带进棺材里...
2025 - 05 - 08
来源:视频号 2025年5月7日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大师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