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1.6亿年前,这条鱼挖开了受害者血肉

日期: 2023-11-09
浏览次数: 8

作者:国家地理中文网 2023/11/5

1.6亿年前,这条鱼挖开了受害者血肉

在中国发现的侏罗纪时期大型七鳃鳗揭示了这种长着口盘的海洋寄生生物的早期面貌。图源:张禾名

撰文:RILEY BLACK

早在史前时代,七鳃鳗就开始以新鲜血肉为食。这些形似鳗鱼的无颌类生物拥有口盘,上面排列着牙齿,多种现代七鳃鳗凭借这一结构捕猎,从活着的寄主身上吸血。如今,来自中国的神奇化石展现了一对大型七鳃鳗,它们长着专门从受害者身上挖出血肉的吻部,表明这种生物演化成了不同凡响的掠食者。

“没有哪个恐龙时代的七鳃鳗化石如此清晰地保留了它们令人不安的吻部结构。”加拿大自然博物馆(Canadian Museum of Nature)古生物学家宫下哲人(Tetsuto Miyashita)说。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古生物学家吴飞翔与同事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对该鱼化石进行了描述。这些保存完好的化石来自辽宁省距今约1.6亿年的岩石,代表了两个新物种。这两条完整保存的七鳃鳗从吸盘状的吻部到鱼尾顶端都呈现在了化石中。

1.6亿年前,这条鱼挖开了受害者血肉

这条侏罗纪七鳃鳗被命名为杀手燕辽鳗(Yanliaomyzon occisor),它的吻部结构与现存的澳洲囊口七鳃鳗相似。图源:张禾名

“我第一眼看到它便深受震撼。”吴飞翔说。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吻部与牙齿的保存程度。包含这些化石的岩层是在史前湖泊中形成的。

古生物学家通常无法考察到细节如此完善的史前七鳃鳗。尽管古代七鳃鳗的存在历史超过3.6亿年,但我们仍很难找到它们。“七鳃鳗化石记录非常稀有,已有的记录质量也较低下。”宫下说。大部分化石包含的都是体型较小的品种,只有几厘米长,是七鳃鳗历史头2亿年的成员。专家还不确信最早的七鳃鳗以什么为食、是小型猎物还是水藻。但它们没有专门吸食其他鱼的血肉。新化石很大程度补充了有关这种生物的记录,并且为推测它们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提示。

新发现的两个品种当中更大的那个叫做杀手燕辽鳗(Yanliaomyzon occisor),它身长超过60厘米,是迄今发现最大的七鳃鳗化石,体格与现存七鳃鳗相当,比生活在更早以前的近亲大上好几倍,而它奇诡恶劣的牙齿则为这一体型上的激变提供了线索。

“现代七鳃鳗成年后或营寄生生活,或营独立生活。”宫下说。燕辽鳗体形与如今所知的大型寄生七鳃鳗品种最匹配,这类七鳃鳗大体以鳟鱼、鲶鱼等硬骨鱼为食。新的化石代表了这种古怪生活方式为人所知最早出现的时间。

吴飞翔说,燕辽鳗化石有长满尖牙的吻部,还有一个用来移动舌头的特别结构——活塞式软骨,这种形态很像现存以生肉为食的澳洲囊口七鳃鳗。1.6亿年前,七鳃鳗的体形超过了之前任何时期,活跃地追着其他鱼,要从猎物身上铲下血肉,就像一只游动的冰淇淋勺。

某一块燕辽鳗新化石甚至还留下了保存在消化道内的骨骼碎片,这表明,它曾啃咬着猎物的肉块,把骨头扯了出来。吴飞翔及同事认为,如果化石中的七鳃鳗与现存澳洲囊口七鳃鳗具有相似能力,那么燕辽鳗或许连鱼类猎物的头盖骨也可啃穿。

能获取的食物发生改变,七鳃鳗掠食生肉的演化之路或许便由此开启。最早的七鳃鳗和大型鱼类共存,小小的七鳃鳗无法咬穿后者身上厚厚的甲胄。然而1.6亿年前,“披着单薄鳞片的硬骨鱼数量大增”,为七鳃鳗带来了新的食物选择。于是这种奸猾的鱼开始进化为老练的猎手。新发现的化石也提示,如今的吸血品种正是从进食生肉的祖先演化而来的。

新化石还确定了七鳃鳗演化出多阶段生命周期的时间。吴飞翔及同事在论文中提及,两种燕辽鳗的身下都长着长长的带状鳍,这一特征与在流动水域中游泳有关。它可能表明,燕辽鳗鱼现代七鳃鳗品种有类似的习性,成体游到淡水河流上游产卵,幼体作为淡水中的滤食者开启它们的鱼生,最终游入大海捕猎,重启生命的循环。

更多的化石可以进一步阐明七鳃鳗经历的重大变化,揭示它们如何从最早伴游盔甲鱼类的史前小鱼发展至今。“七鳃鳗化石记录与其他脊椎动物群记录相比,无疑是最不完整的。”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古生物学家迈克尔·科茨(Michael Coates)说。他不是这项研究的参与者。

他提到,新化石是“极佳的材料”,提供了关于一个古老生物种群的大量新信息,此前有关它们的了解仅仅来自于几个互不相干的鱼类吻部。而现在,我们清楚地知道,进入侏罗纪时期的七鳃鳗已经演化出了令人惊惧的咬合力。

(译者:绿酒)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6 - 26
来源:视频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025 - 06 - 26
来源:凤凰新闻2025年5月30日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对“立三路线”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取得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全党的统治由此开始,一个月后,一个人从苏联归来,他叫张闻天,谁也不会想到,这位31岁的年轻人会在四年后成为我党的最高领导人。1931年上半年的上海处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顾顺章和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我党遭受重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共产国际指示我党在上海组建临时中央政治局,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为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声、陈云与康生,其中,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为常委,博古负总责。就这样,回国才只半年的张闻天成为我党仅次于博古的第二号人物。1933年初,张闻天随中央机关从上海转移至中央苏区,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与中央书记处书记,这里的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原来的中央...
2025 - 06 - 26
来源:2025年6月26日四人帮在文革期间令人闻风丧胆,连老一辈领导都要让他们三分,他们斗倒了一批又一批老干部,但是仍然有与四人帮做斗争的勇士。1974年10月26日,年仅25岁的长春第一光学仪器厂青年工人史云峰开始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大胆的举动:向吉林省内的14个省市党政机关单位寄出了25份传单,传单内容主要是“必须给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我们信任周恩来同志”“江青还我八亿人口的文艺生活”,等等,矛头直指当时的“四人帮”两天后的10月28日,史云峰又在长春市胜利公园门前的交通岗楼上贴出标语:“广大干部、党员、工人怀念刘主席!所谓'文化大革命’是极左路线大泛滥!”等等。史云峰向吉林省内党政机关寄送传单、张贴标语一事,因与当时极左的政治气候相左,立即引起当地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于是,有关此事的报告迅即层层上报,一直报到北京最高层。据史料记载,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迅速在上报材料上批...
2025 - 06 - 24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6月23日1967年的6月20日深夜,李立三在监狱里给毛主席写信。至此,他仍旧坚信毛主席是了解、信任他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同时从湖南老家出来投身革命的,更因为早在1921年底的时候,当他从远隔万里的法国勤工俭学回到湖南,还未来得及回家见父母和亲人们,第一时间就立即跟着毛主席前往湖南安源考察。由此可见,他与毛主席之间的革命情谊与绝对信任。1929年时,在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他与周代表党中央,再三明确表示支持毛主席在红四军之中的政治核心领导地位,因此奠定了“古田会议”的风向与基础。至于他后来因“立三路线”的错误而离开领导岗位远赴苏联,其实这十几年留苏历史在政治上的情况,亦是早有清白结论。然而到了“文革运动”的时候,那些“牛鬼蛇神”的造反派却仍旧没有放过他。1967年的6月21日时,很多单位联合起来召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批斗李立三大会。李立三被押到批斗场的时候,整个人早...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