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翻译家郝运辞世:七十余年职业生涯,译著包括《红与黑》

日期: 2019-06-22
浏览次数: 127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20190611

文/何安安

       6月10日下午,著名法语文学翻译家郝运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西院)逝世,享年94岁。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海文联”上发布了这一消息。

 翻译家郝运辞世:七十余年职业生涯,译著包括《红与黑》

       郝运(1925-2019),原名郝连栋,著名法语文学翻译家。曾任上海平明出版社、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2002年获上海翻译家协会颁发的“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15年获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颁发的“2015年度上海文艺家荣誉奖”。

       网友@世界公民一大虫在留言中写道:

       “今天傍晚得到翻译家郝运先生仙逝的噩耗,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春节前与郝运传(即《深潜译海探骊珠•郝运》一书)作者、上海作家管志华去医院探望郝运先生时,94岁高龄的郝运先生身体还蛮好,头脑清醒,坐在走廊上等着我们。还与我们谈论他文革时期受精神折磨的经历。我们曾想,老一辈知识分子最珍惜的就是有好好的工作机会,多为社会做点贡献!郝运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几十种法国文学名译,更主要的是留给我们大家做人为文的精神财富!祝郝运先生一路走好!”

“五六本译著交出去,值得了”

       郝运原名郝连栋,是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由其翻译的《红与黑》、《巴马修道院》(后改译名为《帕尔马修道院》)、《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等著作一直被视为法语文学译作中的经典版本,深受读者喜爱。

       2015年5月,当时已经90岁高龄的郝运在其家中接受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奖牌。这一奖项设立于2006年,是中国译协设立的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此前该奖项曾授予季羡林、杨宪益等十余位翻译界泰斗。

 翻译家郝运辞世:七十余年职业生涯,译著包括《红与黑》

郝运(中)和专门赴其家中为他颁发“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王刚毅(右)。照片摄于2015年。

       1925年,郝运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祖籍为河北省大成县(现为天津市静海区),父亲和兄长都是军医。他的青少年时代颇为坎坷,当时国难当头、战乱频仍,受父亲郝增华的影响,当时还叫郝连栋的郝运一心向学,先后赴南京、重庆、昆明求学。1946年,郝运毕业于昆明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1947年任职于南京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红十字月刊》。

       “翻译就是发现美的过程,译者与读者都乐享其中。”郝运的人生,大部分都与翻译相关,整个翻译生涯长达七十年有余。在南京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工作期间,郝运在编辑会刊之余,翻译了红十字会的会史,他将这称为自己走出大学校门后翻译的第一本书。

       1953年,郝运进入了由巴金等创办的上海平明出版社任编辑,因此结识了大翻译家傅雷。当时傅雷的几部译作都经由平明出版社编辑出版,与傅雷的接触让郝运在翻译作品时获益良多。这之后,郝运又进入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任编辑。1958年春,因肺病复发,郝运向出版社提请辞职获准,病愈后,他开始专职从事法国文学翻译。

 翻译家郝运辞世:七十余年职业生涯,译著包括《红与黑》

郝运在翻阅《红十字会史话》

       “我没有生活上的奢求向往;从事文学翻译我是幸运的。”这句出自郝运之口的话语,是他翻译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八十多岁时,郝运仍在翻译莫泊桑作品全集,连续的辛苦工作,使得他一只眼无法视物、腰椎间盘严重突出,但郝运却说,“五六本译著交出去,值得了。”

不要擅自用“粉条”代替“海蜇皮”

       从20世纪50年代起,郝运翻译出版了大量法国著名的长篇、中短篇小说,先后译出《罗萨丽•布鲁斯》、《红与黑》、《巴马修道院》(后改译名为《帕尔马修道院》)、《黑郁金香》、《都德小说选》、《企鹅岛》,以及合译《三个火枪手》《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等六十多部法国文学名著。

       在1970年至1978年,郝运还担任了《法汉词典》责任编辑。2002年,郝运获得了上海翻译家协会颁发的“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15年,在拿到“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奖牌后,郝运的感言只有一句:“我很普通。”

       他确实很普通。在一篇署名为一熙,名为《郝运:煤烟“熏”出来的翻译家》的文章中,记述了郝运翻译背后的故事。在出版社担任编辑时,译稿不是被压就是被退,经常只能靠妻子的工资来养家糊口。

       在编辑完《法汉词典》后,郝运在上海一处老式里弄二楼客堂间里,陆续完成了包括《红与黑》在内的三十余本译作,整日里伴随着楼下厨房煤球炉的烟雾缭绕,烟火气十足。即便后来《红与黑》行销全国,郝运不是只能得到“少得不值一提的稿费”,就是“只得两本赠书”,好在晚年总算分到了一所房子,得以在自己的居所里译完《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

 翻译家郝运辞世:七十余年职业生涯,译著包括《红与黑》

《帕尔马修道院》

作者:(法)司汤达

译者:郝运

版本:上海三联书店 2014年8月

       在郝运的诸多译作中,纳入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红与黑》最为读者所熟知。有人评价说,“郝运翻译的小说能把原文里幽默好笑的味道带出来。”有人评价说:“真好真自然真舒服啊。就像原来就应该是那样。”也有人评价说:“郝先生可能比较推崇直译,他的译本读起来朴素平实……可以一口气读很多章节而不觉得累。”

       对于这部得意之作,郝运这样说:“我只是按照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去译。几十年来,我译书都是这个态度——力求忠实原文。”

       “尽可能不走样地讲给中国读者听。”这是郝运做法语文学翻译一直以来奉行的标准,也是他终生所追寻的目标。想要做到翻译作品“不走样”绝非一件容易的事,为此,郝运曾经提出过“粉条”和“海蜇皮”的比喻,“有时候原作非常精彩,用中文复述却不流畅,恰似营养丰富的食品偏偏难以消化,碰到这种情况,我坚持请读者耐着性儿咀嚼再三,而不是擅自用粉条代替海蜇皮。”

 翻译家郝运辞世:七十余年职业生涯,译著包括《红与黑》

《红与黑》

作者:(法)司汤达

译者:郝运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11月

译者既是“演员”,又是“导演”

       2018年,由上海市文联主持的“海上谈艺录”丛书之《深潜译海探骊珠•郝运》出版。为了完成这部郝运的传记,负责撰写此书的作家管志华多次与郝运进行访谈。在问及“如何抉择外国作家作品”时,郝运曾说,“从译者的角度来说,选择好外国作品,是很重要的,不能随随便便选……太功利性了不行,不能太短视,不能唯发行量是吧?这不符合文艺史的发展逻辑。时间对作家和作品的评判,是最无私最公正的。”

 翻译家郝运辞世:七十余年职业生涯,译著包括《红与黑》

《深潜译海探骊珠•郝运》

作者:管志华

编者: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本: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8年11月

       谈及翻译的准则,郝运曾说:“文学技法没有一定之规,文学名家总是各显其能、各尽其妙,翻译家要善于体悟其妙,进行再创作。”又说:“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个性,翻译也该是如此,关键是要深入到原著者的内心,跟着他们塑造的人物不断转变自身角色,就像演员一上台就得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戏中的人物角色性格,而导演则要把握整部戏的各种人物性格,所以,翻译好一部书,译者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将自己的情感、个性‘移植’,尽可能不走样、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

       即便翻译了六十多部译作,郝运这个名字总是与司汤达、大仲马、都德、莫泊桑、左拉等法国著名作家一同印刷在图书的封面之上,他也只是说:“我不过是个‘翻译匠’,对‘翻译家’头衔实在不敢当,唯一愿望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好翻译。”他只想做好翻译。他走了,留下了他所有的译作让我们可以寄托哀思,他享年94岁。

       郝运的主要译作:

       (法)卡玛拉《罗萨丽•布鲁斯》;

       (法)都德《小东西》;

       (法)法朗士《诸神渴了》(合译)、《企鹅岛》、《天使的叛变》(合译)、《法朗士小说选》(合译);

       (阿尔及利亚)狭普《大房子》;

       (法)拉斐德《春天的燕子》(合译);

       (法)大仲马《黑郁金香》、《玛戈王后》(合译)、《布拉热洛纳子爵》(合译);

       (法)司汤达《巴马修道院》、《红与黑》;

       (法)瓦莱斯《起义者》(合译);

       (法)莫泊桑《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合译);

       (法)左拉《左拉中短篇小说选》(合译)。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5 - 12
来源:视频号民国最低调的传奇人物——林森。为抗日战争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7日1959年的庐山会议,其实分作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两部分。前者开完,后者也立马召开了,中间一天也没有间隔。前面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叶剑英是不准备参加的,当时他在南京开合成军队战斗条令的相关会议。7月底,政治局扩大会议将要结束时,叶剑英收到中办厅通知,与刘伯承一起从北京来到庐山。跟他们一块后上山的还有徐向前、101等人,主要是为参加八届八中全会而来的。7月30日,叶剑英受毛主席的委托,与聂荣臻一块到彭德怀住处,劝彭做检讨,扭转其思想。叶剑英跟彭德怀是老战友,不过两人性格迥异,长期负责的革命工作也有巨大差异。鲜有人知道,一年前彭德怀主导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主持全军训总工作的叶剑英,跟刘伯承一块遭到猛烈批判。关于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万言书”抨击,叶剑英于59年年初赴广东、海南,对两省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进行了一番亲身考察。从他考察时作的几首诗来看,心情...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5月8日大会背景:时代转折的十字路口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在政治领域,“文化大革命” 刚结束不久,其留下的创伤亟待愈合,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秩序急需重建,干部群众渴望拨乱反正,从混乱的政治漩涡中挣脱出来,迈向稳定发展的正轨。在这复杂局势下,华国锋同志作为当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其领导岗位的去留,成为关乎中国未来走向的核心议题,也引发党内诸多思考与讨论。会议开场:凝重氛围下的关键议题1980 年的那场关于华国锋去留的关键会议现场,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压抑。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人物,他们神色各异,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目光深沉,都深知这场会议对于党、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重大意义。华国锋同志坐在会议桌一端,他面容疲惫却透着几分坚毅,双手交叠在桌上,静静等待着会议开场。此前,他出于对局势的洞察和对党与国家发展的考量,已向组织...
2025 - 05 - 09
来源:《凤凰新闻》2025年5月8日1945年,彭德怀的侄子彭启超参军时,刚正的彭德怀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叛变了革命,我就毙了你。”这是因为1921年,彭德怀在湘军做班长的时候,战友郭德全不幸病故,郭德全的幼子郭炳生被彭德怀接到部队,视若子侄,用心培养,没想到郭炳生在红三军团二师担任师长的时候,叛变了革命,投靠了敌人。这件事对彭德怀刺激很大,所以他对自己的侄子说了这一番话。1962年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之后,彭启超突然冲进了彭德怀居住的吴家花园,悲愤地说:“伯伯,我清楚记得您在延安对我说的那句话,要我永远忠于革命,如果我叛变了革命,您就毙了我,您要是背叛了我也可以毙了您。今天,您里通外国,我该怎么办?”这是最为敬重自己的侄儿,彭德怀面对来势汹汹的质问,浑身发抖,却不知道怎么回答。彭德怀的心在滴血,他心中反反复复只有一句话:“我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我不能把里通外国的罪名带进棺材里...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