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民国往事:钱钟书和陈寅恪为何互相瞧不起,孰是孰非?

日期: 2019-10-23
浏览次数: 39

来源:《凤凰新闻》20190706

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出生于名门世家,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如此优越的家庭环境让他自小就博览群书,12岁时又有幸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后又陆陆续续在德国、美国等著名学府求学。中西合璧的教育之下,让他在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

 民国往事:钱钟书和陈寅恪为何互相瞧不起,孰是孰非?

1925年,陈寅恪回国,素有名望的他与王国维、梁启超和赵元任被清华大学聘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文学大家都来听他的课。

国学大师吴宓这样评论陈寅恪:“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此外,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和著名史学家严耕望等人都对他评价颇高。

不过,比陈寅恪小20岁的钱钟书却对他深感不屑,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陈寅恪和钱钟书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出身书香世家,都曾留学海外,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儒,而且还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史上的两颗巨星。本该惺惺相惜的俩人,为什么会有“钱钟书看不起陈寅恪”的传闻呢?

钱钟书对陈寅恪的“不待见”,主要反映在两件事上,一是对待陈寅恪赠其书的态度,二是唐朝历史考证。

陈寅恪不仅是文学家,也是典型的历史学家,他《元白诗笺证稿》中不但论证了李世民是鲜卑人,还就杨贵妃入宫时是否为处子之身做了详细考证。1950年岭南大学出版了陈寅恪的学术代表作之一《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对此书很满意,此书刚一付梓,他就赠送给了一些重视的师友学生,其中就包括钱钟书。

不过钱钟书的态度有些冷淡,多年以后,钱钟书回忆这件事情时说:“我和陈先生从未谈过话,二十七八年前,他忽然寄信给我夸奖《谈艺录》,并赠《元白诗笺》一本,我回信谢了。我和他的交往仅止于此。虽然他父亲和我父亲是有些交情的,但我一向不敢高攀名流,错过了向他请教的机会。”

那么钱钟书对《元白诗笺证稿》印象如何呢?他在给富寿荪的回信中说陈的书“刻舟求剑,不忍卒读”,这个评价是钱钟书的一贯毒舌作风,可以理解。后来他还专门对书中的某些论点提出过异议。

对于杨贵妃入宫前是否为处子之身的这一研究,钱钟书是不大认同的。陈寅恪过世九年后,钱钟书在访问意大利期间做了一个题为《意中文学的互相照明:一个大题目,几个小例子》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钱钟书说了这样一段话:解放前一位大学者曾凭自己的渊博知识和缜密的细心,考证唐代杨贵妃入宫时是不是处女问题,而这是一个比“济慈喝什么稀饭”“普希金抽不抽烟”等西方研究话柄更无谓的问题,仿佛要从X光透视里来鉴定图书家和雕刻家所选择的人体美。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明白的人都知道他针对的对象是陈寅恪。一年后,钱钟书在赴美访问期间,又批评考证杨贵妃是否以“处女的身子入宫”太“微不足道”。

但如果就此判定钱钟书瞧不起陈寅恪,未免有些一叶障目了。对于陈寅恪的诗词,钱钟书却是发自内心钦佩的。

陈寅恪有个学生叫蒋天枢,因为极其尊敬恩师,所以在陈寅恪过世后,蒋就打算出版恩师的诗稿,但由于经历过特殊年代,这些诗稿有很多残缺,于是蒋天枢找到钱钟书,希望他帮忙校正补齐。

欣然应允的钱钟书在受托之后,开始逐字逐句帮忙校正补齐,每补一字,钱锺书都要反复吟咏品味,既要顾及文字的贴切精美,还要考虑意思的相融相合。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钱钟书晚年非常欣赏陈寅恪的诗,说早知陈先生如此会作诗,在清华读书时,一定会选陈先生的课。”可见,钱钟书对陈寅恪并无成见,更谈不上什么“看不起”了。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6 - 26
来源:视频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025 - 06 - 26
来源:凤凰新闻2025年5月30日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对“立三路线”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取得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全党的统治由此开始,一个月后,一个人从苏联归来,他叫张闻天,谁也不会想到,这位31岁的年轻人会在四年后成为我党的最高领导人。1931年上半年的上海处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顾顺章和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我党遭受重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共产国际指示我党在上海组建临时中央政治局,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为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声、陈云与康生,其中,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为常委,博古负总责。就这样,回国才只半年的张闻天成为我党仅次于博古的第二号人物。1933年初,张闻天随中央机关从上海转移至中央苏区,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与中央书记处书记,这里的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原来的中央...
2025 - 06 - 26
来源:2025年6月26日四人帮在文革期间令人闻风丧胆,连老一辈领导都要让他们三分,他们斗倒了一批又一批老干部,但是仍然有与四人帮做斗争的勇士。1974年10月26日,年仅25岁的长春第一光学仪器厂青年工人史云峰开始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大胆的举动:向吉林省内的14个省市党政机关单位寄出了25份传单,传单内容主要是“必须给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我们信任周恩来同志”“江青还我八亿人口的文艺生活”,等等,矛头直指当时的“四人帮”两天后的10月28日,史云峰又在长春市胜利公园门前的交通岗楼上贴出标语:“广大干部、党员、工人怀念刘主席!所谓'文化大革命’是极左路线大泛滥!”等等。史云峰向吉林省内党政机关寄送传单、张贴标语一事,因与当时极左的政治气候相左,立即引起当地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于是,有关此事的报告迅即层层上报,一直报到北京最高层。据史料记载,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迅速在上报材料上批...
2025 - 06 - 24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6月23日1967年的6月20日深夜,李立三在监狱里给毛主席写信。至此,他仍旧坚信毛主席是了解、信任他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同时从湖南老家出来投身革命的,更因为早在1921年底的时候,当他从远隔万里的法国勤工俭学回到湖南,还未来得及回家见父母和亲人们,第一时间就立即跟着毛主席前往湖南安源考察。由此可见,他与毛主席之间的革命情谊与绝对信任。1929年时,在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他与周代表党中央,再三明确表示支持毛主席在红四军之中的政治核心领导地位,因此奠定了“古田会议”的风向与基础。至于他后来因“立三路线”的错误而离开领导岗位远赴苏联,其实这十几年留苏历史在政治上的情况,亦是早有清白结论。然而到了“文革运动”的时候,那些“牛鬼蛇神”的造反派却仍旧没有放过他。1967年的6月21日时,很多单位联合起来召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批斗李立三大会。李立三被押到批斗场的时候,整个人早...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