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宋词里最苍凉的雨,700年来无人能出其右,读懂它便读懂了人生

日期: 2023-04-03
浏览次数: 7

来源:凤凰新闻2023年2月5日

昨天夜里落了一场蒙蒙雨,早晨醒来,空气都清新了很多。

雨,在我们的生活中再普通不过,人活一世,也不知要经历多少场雨。

到了如今这个年纪,特别是在下雨天,人就特别容易伤感,似乎自己的青春年少,就是在一场雨连着一场雨中度过的,最后随着流水一样,东去不复返。

雨是一生错过,雨是悲欢离合,让整个现实和回忆都是湿漉漉的,雨的滋味,有时便是人生的滋味。

宋词里最苍凉的雨,700年来无人能出其右,读懂它便读懂了人生

就如同700年前词人蒋捷所经历的那淅淅沥沥的几场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别样的人生故事,只是这个人生故事满心满眼尽是沧桑,其中滋味也苍凉得令人断肠。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生当宋、元易代之际,所以他的人生有着巨大落差的存在。

他出生在南宋官宦世家,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这让他的少年时期,过着美满幸福、衣食无忧的日子。

大约在公元1274年(成淳十年),蒋捷寒窗苦读数十载,进士及第之际,也是宋朝大厦将倾之时。

蒋捷还没当上宋朝的官,宋朝就灭亡于蒙元的铁蹄屠刀之下。

自此,心怀故国不愿仕元的他,开始了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的后半生。

宋词里最苍凉的雨,700年来无人能出其右,读懂它便读懂了人生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蒋捷在经历了这种亡国的沧桑巨变之后,创痛深沉,他的词风也为之大变,所作诗词大都带有亡国之哀音。

大约是在公元1299年秋天一个夜雨潇潇的晚上,时年51岁的蒋捷寄居福善寺,此时距离故国灭亡已有20年。

蒋捷身子笼罩在昏黄的灯光下,斜靠着窗台,他闭着眼睛聆听着窗外凄凉的秋雨,透过雨声,不禁联想到这国破家亡的时代,自己这孤苦漂泊的一生,心有所感的念出了这一首听雨的千古绝唱词。

这首词是蒋捷的代表作之一,短短五十六字,蒋捷以听雨为媒介,构建起少年、壮年和老年三次听雨的场景,分别写出了三个时期不同环境、生活以及自己的心境,浓缩了的人生三个阶段抒发对世道人生的慨叹,可谓是道尽了一个人一生的沧桑经历和心态情感。

经典诗词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在于它们的魅力可以超越时空,在不经意间打动有着同样情感的人,这也让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读到这首词都会感动,因为他写出了每个人人生当中都必须要经历的三个状态,或许对于不同人来说,被打动的理由是不一样的,但感动却是相似的。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这一句写出了少年时期的朝气蓬勃和风流倜傥。

少年时词人在歌楼上听雨,他以“红烛昏罗帐”这样一个光与色的组合,来概括年少时听雨的意气风发,温柔缱绻。

少年不知愁滋味,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所以那时的雨,便只是下在楼外的雨,无须放在心头。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壮年词人听雨是在客居他乡一叶小舟中,这也代表人一生中经历了各种风雨的中年时期。

虽然是一幅水天辽阔的江景,但是在那乌云低垂的茫茫西风中,还有一只失群孤雁发出阵阵哀鸣,这就很容易联想到颠沛流离的自己。

眼前这场雨,下在小舟上,更下在心头里,通过这场雨,他看到了这些年东奔西走的自己,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感叹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而今,人生已走到了暮年,两鬓间是星星点点的斑白。在寂静的僧庐下,听细雨点点。这一生的悲欢离合,谁又说得清呢?唯有那阶前的淅沥秋雨,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任”就是任凭,言下之意是无论什么,在词人的心中已不会再引起任何波澜。

人已到老年,悲欢离合已经尝遍,这场雨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说我麻木也好,说我万念俱灰也罢,任何的任何到此时也会放下。

但真的放下了吗?我看未必。

如果真的放下了,就不会彻夜无眠的听雨“点滴到天明”了。

在蒋捷的心里,也许那家仇国恨并没有忘记,只是被收入心底最深处,偶尔在夜深人静时会想起,想起“听雨歌楼上”的少年时光,想起“听雨客舟中”中年,更想起自己热爱的祖国。

事实确实如此,蒋捷纵然饱经忧患,但他对自己的祖国,从来没有放弃热爱.

即使他没有当过一天南宋的官,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新朝的征兆,选择隐居为南宋守灵,这也让他在清贫困苦中度过余生。

'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世人钦佩蒋捷忠义的气节,尊称他为“竹山先生”。

一场苍凉的雨贯穿56字的词作,那短短56个字,竟有着一个人长长的一生,听懂了这场雨,读懂这首词,便领悟了人生的百般滋味。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7 - 04
来源:视频号何之瑜,曾是秋收起义领导成员,陪陈独秀走完人生路
2025 - 07 - 02
来源:视频号张慕陶(下)他曾是组织高级领导,却两次被开除D籍,后被以托派罪名处决
2025 - 06 - 26
来源:视频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025 - 06 - 26
来源:凤凰新闻2025年5月30日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对“立三路线”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取得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全党的统治由此开始,一个月后,一个人从苏联归来,他叫张闻天,谁也不会想到,这位31岁的年轻人会在四年后成为我党的最高领导人。1931年上半年的上海处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顾顺章和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我党遭受重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共产国际指示我党在上海组建临时中央政治局,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为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声、陈云与康生,其中,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为常委,博古负总责。就这样,回国才只半年的张闻天成为我党仅次于博古的第二号人物。1933年初,张闻天随中央机关从上海转移至中央苏区,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与中央书记处书记,这里的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原来的中央...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