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春风传我意——潘耀明

日期: 2013-02-18
浏览次数: 1208

春风传我意 (卷首语:潘耀明)

  什么是祖国?一条流动着的河流而已。河的两岸老是在改变,河上的波浪不断地在更新。①
去年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的《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出版一百周年,本来很想写一篇纪念文章未果,便想在此赶快补记一笔。
《约翰.克利斯朵夫》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主角克利斯朵夫永远在经历磨难,在接受磨难;而且永远在黑暗的生活里追寻艺术的光与热,他有一股不屈不挠的活力,他说:「与其靠幻想而生存,毋宁为真理而死灭……可是,艺术,难道不也是一种幻想吗?不,艺术不应当成为幻想,而应当是真理!真理!睁大眼睛,从所有的空际里吸取生命底强有力的气息,看见世界万物底真面目,正视着人间的苦难──然后放声大笑!」
这是伟大的生活态度,永远不屈服于环境,永远开拓新的生活。但,中国的文艺家,他们的经历,比之克利斯朵夫来得更迂曲,更坎坷,更慑人心魄,他们受到的打击是暴烈的,不仅仅在精神上,还在肉体上;不仅仅是身心的摧残,还有政治的迫害……。克利斯朵夫所经历的,他们经历过,克利斯朵夫所没有经历过的,他们都经历了。他们之中,不少人具有「死守真理,以拒庸愚」(黄秋耘语)的大勇主义精神。
当然,时代不同了,中国的文艺政策已获得比过去较大程度的开放,所以文化艺术相对地繁荣了,如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便是一个例证。
至于作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罗曼.罗兰,在人生路上便是一位备受磨难的人,感情的挫折,生活的艰辛,令他痛苦不堪。此外,因为他写了不少针砭时弊的凌厉的文章,以致得罪法国政府,受到冷遇。但他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观点,追求人类自由、光明与正义。他在《母与子》指出:「真理决不能和祖国分开,这两种事业是合而为一的。」他又强调:「国家(政权)不是祖国,把它混同起来的只有那些从中得利的家伙。」
罗曼.罗兰强调人的自由灵魂是不受支配的:「保全自己的自由,这不但是一种权利,而且更是一种宗教性的义务。」②
   罗曼.罗兰因不屈服于强权和世俗眼光,他在法国几乎是四面楚歌,被视为「被法国抛弃的人」。
一九一六年,当瑞典学院宣布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罗曼.罗兰时,这个已经被当时的「被法国抛弃的人」,在得知自己获奖后表示:「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感到幸福。」
罗曼.罗兰不是把荣誉归于国家,而是法兰西人民,说明他与人民是共命运的。
罗曼.罗兰一生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与此同时,他反对那些标榜集体主义的社会制度,因为他觉得这种制度会妨害「精神独立」,丧失了个性和自由。
正因为罗曼.罗兰不光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只有两者兼顾,才能达到精神的和谐。所以他的批评是有理有据的,他服膺托尔斯泰致他的信所作的精警概括:「整个历史不是别人的,而是全人类团结这一原则的孕育过程。这一思想已被历史经验和个人经验所证明。人类最幸福最自由的时刻,正是发扬忘我精神和友爱精神的时候。理性在人身上找到了可能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而感情则起了促进作用。」
新一年伊始,顿生不少想望,也令人浮想联翩。作为一位现代人,对于身处的社会,如何安身立命,一直是令人困惑和寻思的事。也许罗曼.罗兰所追求的理念,对身处廿一世纪的我们,具有启迪意义。
正是:「春风传我意,江草不知愁」。③祝读者、作者诸君新春吉祥!
注:
①法国.法朗士:《黛依丝》
②罗曼•罗兰名言
③李白:「春风传我意」引自《望汉阳柳色寄王宰》;「江草不知愁」摘自《姑孰十•望夫山》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8 - 13
时间:1975年6月21日下午5时15分至6时20分地点:中南海参加人:柬方——柬共中央常委英萨利,柬共中央委员、军需军备大臣明山,柬共中央委员杜姆,柬共中央委员、东部地区副书记彭中方——邓小平翻译:谢月娥、齐宗华记录:王海容、唐闻生(毛主席同布特书记热烈握手)布特书记:向毛主席致敬!毛主席:欢迎你!布特:谢谢!毛主席:Very welcome(非常欢迎)!布特:我们今天能在这里会见伟大领袖毛主席感到非常愉快!(毛主席同英萨利握手)毛主席:(伸出两个手指)第二次见面了!英萨利:祝毛主席长寿!毛主席:(手指柬方人员)Long live you(你们长寿)!(毛主席同明山握手)明山:毛主席是杰出的领袖!(毛主席摆手)(毛主席同杜姆握手)杜姆:向毛主席致敬!(毛主席同彭握手。宾主入座)毛主席:我眼睛不行,腿也不行,讲话也不行。不行了,靠你们!布特:我们很愉快地接受。我们很高兴能会见主席。毛主席:...
2025 - 08 - 13
来源:视频号傅国涌 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哪一些人在中国近代转型中起了关键作用。
2025 - 08 - 13
来源:视频号汪篯,北大第一位殉道者,被陈寅恪逐出师门的教授!
2025 - 08 - 06
来源:灵寒青文2025年7月8日一个女人得有多特别,才会让两个男人,一生都忘不了她?一个是她青春年少时的初恋,即便没能走到一起,却在她去世后坚持扫墓十三年,从不间断;另一个是她的丈夫,在她离世后终身未娶,孤独度日三十年。而这,就是真实发生在王世瑛身上的故事。那么,她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她的人生又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王世瑛新时代女性1899年,王世瑛出生在福州。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许多家庭或许会为降生的是女儿而愁眉不展,但王家不同。王家是福州有名的书香世家,世代官宦,门第赫赫,家中也自有女儿当自强的教育氛围。她的父亲任职教育部,是地方士绅中颇有声望的人物,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儿更是寄予厚望。得益于此,王世瑛识字早,性子稳,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尤以作文为长。11岁那年,王世瑛考入福州女子师范。但王世瑛是同学中的“异数”,她一袭旗袍配以及腰长发,举止大方、性情温婉,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却在笔下锋芒毕...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