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历史

News
新闻详情

献给人类的金蔷薇 ——《什么是文学:文学常识二十二讲》读后

日期: 2016-10-15
浏览次数: 1551

 来源:《明月》20158

/何静恒

   我读到诗意,感觉到“润物细无声”的平和宁静。读下去,我觉得所有的文字都是活的,就像心灵宇宙中的日月星辰,闪耀着柔和明净的光芒。再读下去,我读到了作者的大慈悲心。毫无疑问,这就是宗教精神。

  读刘再复先生《什么是文学:文学常识二十二讲》,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我们这一代学中文的人有一个共识:好的作家是不用上中文系的。也就是说,学写作不一定要先学文学理论。有了先入为主的理论,就会把原属个人生动活泼的内容脸谱化、僵硬化,变得一无是处。《什么是文学:文学常识二十二讲》完全颠覆了我的上述看法,这是一本让心灵和想象力飞升的书。

     我记起了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他的《金蔷薇》首篇《珍贵的尘土》中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样的金蔷薇在世界上不多。”“可是谁家要有它,就一定有福。”与夏米送给苏珊娜的那朵金蔷薇比较,这朵金蔷薇——《什么是文学:文学常识二十二讲》,是送给人类的,作者用心打造这朵金蔷薇送给所有的人。

  放下概念

  在《什么是文学》第八讲中有一句话:“我今天把文学的概念还原到最通俗的解释,大家也比较容易掌握。”这句话看起来简单,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眼。“通俗”从字面上看,不等于心灵本真。但这句话里的“通俗”,却是心灵本真。 “还原”是回归。回归到文学的原点,去叩问文学的本义,对文学理论作心灵呈现。

  按字面理解,“把文学的概念还原到最通俗的解释”,就是说大家都能够听得懂的话。但这仅仅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就是放下概念。我想着是刘再复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

     其实刘再复自己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他说:“出国以后,我给自己一个使命就是,放下概念。这也是受禅宗的影响,禅宗有一种说法就是不立文字,明心见性。有人说不用文字怎么可以呢,你总要写字的啊,其实是说,不要有概念的障碍,我们在面对真理的时候,首先不要想到概念。”

  正是因为放下概念,去除遮蔽,“把文学的概念还原到最通俗的解释”,这本叩问文学本义的书才中是“活”的。它从概念的障碍中走出来,呈现了自由自在的、纯真活泼的、无比深邃的灵魂。

   文学圣经

  刚开始读《什么是文学》,我读到诗意,感觉到“润物细无声”的平和宁静,这与印象中的“文学概论”不同。读下去,我觉得所有的文字都是活的,就像心灵宇宙中的日月星辰,闪耀着柔和明净的光芒。再读下去,我读到了作者的大慈悲心。毫无疑问,这就是宗教精神。

  刘再复先生是个有佛性的人。这本《什么是文学》,不是宗教胜似宗教。借用刘再复先生对《红楼梦》的比喻,这是一本文学圣经。

  要给我的说法以充分的理由:

  第一,刘再复先生的视角,是超越的视角。他讲超越现实视角,超越现实时空,物我同一,主客同一,用的正是禅宗不二法门的佛眼。

  第二,他把文学定义为“自由心灵的审美存在形式”,视心灵为文学的根本,与宗教对心灵的强调相似。书中的大爱与大慈悲,是“基督的爱无量心”,释迦的“慈无量心”,“悲无量心”。

  第三,放下概念,穿透知识,超越知识障、概念障,刘再复完成了从“知识”到“智慧”的提升。

  第四,离一切相,破一切执,回归文学的本义,文学的自性,这是禅宗“破相的智慧”。

  第五,能够启迪人的智慧,解脱被禁锢的灵性,让人感觉到自由自在的书籍,本身就具有宗教意义。

        刘再复先生和他的女儿刘剑梅在《共悟红楼》这本书中用一章的篇幅讨论第三类宗教,提到法国当代思想家莫林和安娜合著的《地球 祖国》一书。这本书中就有建立第三类宗教的设想。追本溯源,刘再复先生说:“要说创立‘第三类宗教’,慧能才是真正的先锋。慧能的‘教’里,早已没有宗教狂热,也早已没有神灵偶像、神灵启示、神灵救赎了,但仍然有佛教的博大情怀与博大境界,有佛性的信仰和佛性的本源,也有启迪个体生命自明自救的神秘意识。”

        如果以摆脱沉沦,呼唤真我,有信仰(文学信仰),有本源(自由心灵),有“天人合一”、“天地人神”共在的审美境界,有把爱推向天地万物的博大情怀,并以此作为第三类宗教的特征,那么,针对当下的功利社会,《什么是文学》呼唤的“文学可以使你成为你自己”,就是第三类宗教摆脱沉沦的福音。

        刘再复此作禅意弥漫,它的哲学基石是禅宗的“心灵本体论”和“不二方法论”。

     立文学之心

  书中写道:“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创造了‘心学’,它说明的是心为万物之源,万物之本,心不仅包容一切,而且决定一切。在王阳明之前,中国的禅宗,宣扬的其实也是心性本体论,慧能‘不是风动幡动而是心动’的著名判断,就是‘心外无物’的判断,心动决定物动的判断。”

  中国大文化史上的三次心学高潮是唐代慧能(《六祖坛经》)以宗教形式出现的自性心学;明代的王阳明(《传习录》)以哲学方式呈现的良知心学;清代曹雪芹以文学形式展示的诗意心学。(《贾宝玉论》上篇)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心”为根本,都是心灵本体论。

  此书是以文学理论形式呈现的诗意心学,或者说,是文学理论形态的心灵本体论。它是继中国大文化史上三大心学之后的又一心学力作。与刘再复呈现心灵轨迹的散文相映照,形成了中国大文化史上又一座心学高峰。

  与大文化史上的三大心学高峰既相通又不同,此书既有哲思,也有诗意。思是学问,诗是生命。这本书是刘再复先生几十年文学理念思考的集大成,学问早已融入本真生命。

  《什么是文学:文学常识二十二讲》是刘再复先生在香港科技大学课堂上的讲稿,这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字字句句都在提醒同学们物质追求是末,人生的根本是心灵,为孩子们立本真、纯一的文学之心。

  “不能为孩子们立心,怎能为天地立心?”

  (作者是新西兰华裔作家)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7 - 02
来源:视频号张慕陶(下)他曾是组织高级领导,却两次被开除D籍,后被以托派罪名处决
2025 - 06 - 26
来源:视频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025 - 06 - 26
来源:凤凰新闻2025年5月30日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对“立三路线”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取得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全党的统治由此开始,一个月后,一个人从苏联归来,他叫张闻天,谁也不会想到,这位31岁的年轻人会在四年后成为我党的最高领导人。1931年上半年的上海处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顾顺章和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我党遭受重大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共产国际指示我党在上海组建临时中央政治局,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为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声、陈云与康生,其中,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为常委,博古负总责。就这样,回国才只半年的张闻天成为我党仅次于博古的第二号人物。1933年初,张闻天随中央机关从上海转移至中央苏区,并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与中央书记处书记,这里的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原来的中央...
2025 - 06 - 26
来源:2025年6月26日四人帮在文革期间令人闻风丧胆,连老一辈领导都要让他们三分,他们斗倒了一批又一批老干部,但是仍然有与四人帮做斗争的勇士。1974年10月26日,年仅25岁的长春第一光学仪器厂青年工人史云峰开始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大胆的举动:向吉林省内的14个省市党政机关单位寄出了25份传单,传单内容主要是“必须给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我们信任周恩来同志”“江青还我八亿人口的文艺生活”,等等,矛头直指当时的“四人帮”两天后的10月28日,史云峰又在长春市胜利公园门前的交通岗楼上贴出标语:“广大干部、党员、工人怀念刘主席!所谓'文化大革命’是极左路线大泛滥!”等等。史云峰向吉林省内党政机关寄送传单、张贴标语一事,因与当时极左的政治气候相左,立即引起当地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于是,有关此事的报告迅即层层上报,一直报到北京最高层。据史料记载,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迅速在上报材料上批...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